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1-9 9:02:00 人气:
前不久,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正式开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部分领导、老师受邀参加开港仪式,第一时间与港口运营方进行接洽。“我们设有邮轮经济专业,就是奔着与他们合作而来的。这么大的港口,肯定蕴藏着丰富的育人机会,当然不容错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虞蓉说。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理念,是学校领导、每个学院乃至全体师生的共识。学校瞄准产业发展动向,立足企业需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输送本领过硬的毕业生。在此过程中,学校赢得了企业的认可和支持,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外部资源,海陆空企业都成了学校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源头活水。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诞生,是上海工程大主动对接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新世纪之初,上海地铁线路只有几十公里,根据当时的规划,到2010年上海的地铁线路将超过400公里。而放眼全国各大城市,一股建设地铁的热潮正在兴起,社会对轨道交通相关人才的需求不言而喻。学校与上海地铁运营方一拍即合,于2005年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校企共同组建学院理事会,大学校长和企业老总担任“双理事长”。学院下设车辆工程、通信信号、运营管理、交通工程4个专业,分别与地铁运营公司的4个主要部门相对应。 学科专业的发展与产业的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发挥科研优势,为地铁公司解决了诸多工程难题,双方关系日益密切,信任不断增强,企业于是乐意开放自身资源,反哺大学的人才培养。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副院长刘志钢告诉记者,在地铁公司捐赠、租借等形式的支持下,学院建起通信信号实验室、模拟驾驶实验室、车辆结构实验室等多个高水平实践平台。学院对上海轨道交通3、4号线使用的调度系统进行再开发,模拟各种故障,让学生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脱离了现场,却模拟了现场,抽象的概念理论变得活龙活现,因为教学效果特别好,地铁公司把员工也派过来参加培训。 校企双方的信任一旦建立起来,人才培养的效能和质量便如虎添翼。从大一的认知实习、大二的基础生产实习、大三的专业实习到大四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学生可以全过程融入地铁运营管理一线。此外,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路子也完全打通,“双师型”师资的比例逐年攀高。不少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由学校和企业两边的师资共同指导。在2011届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15家企业的49名高管或高工参与指导。 借企业的资源培养人才,成为上海工程大各学院习惯成自然的做法。据统计,全校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达592个。 邮轮经济专业的问世顺应了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趋势。虞蓉告诉记者,该专业面向邮轮母港、邮轮公司、港口旅游业等培养人才,在培养计划中特地安排了邮轮经济综合实习环节,目前已有3批学生分别登上皇家加勒比“海洋神话号”、歌诗达“浪漫号”邮轮完成实习。今年暑假,15名学生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进行实践体验,往届毕业生中,已有多人被实习单位录用。 此外,学校汽车工程学院与上汽集团、上海交运集团等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让学生下得去、有收获,近40%的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做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10月初,学校又发布了2012年招飞计划,受东方航空、上海航空、吉祥航空委托,面向高中毕业生招收110名飞行学生。一所和民航看上去没什么关系的大学也能招收飞行员,这让不少兄弟高校羡慕钦服。 从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到邮轮经济专业、汽车工程学院,再到飞行运输学院,学科专业与产业的深度对接,使得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充分借助企业的资源,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出口的顺畅进一步为学校注入了增进合作的动力,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校长汪泓说:“面向产业办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集约之路。大学的人才培养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校园,必须将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对接,借助校外的资源培养创新人才。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会爆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7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