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异地高考等待破冰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12-1-9 15:10:00 人气:

众多随迁子女面临高考困局

没有北京户籍,成了张女士的心头之痛,尤其是当女儿的高考迫近时。

每一则关于高考的新闻都让她紧张。前几年,异地高考的呼声一度让她乐观过,但现在看,她女儿是很难赶上这班车了。11月30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出高考报名通知,报名条件中“具有本市正式户口”依然在列。

王先生和张女士同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两人的子女是北京市西城区某中学高二年级的同班同学。但两家所面临的境遇却全然不同。

王先生是博士,2000年作为引进人才获得了北京市户籍,他的儿子晨晨也因此上了北京户口,从浙江宁波老家转来北京上学。

张女士是江苏人,夫妇俩都没有北京户口,女儿丽丽的户口所在地仍是江苏,丽丽从小学5年级开始在北京就读。

虽然在这之前,北京市已经放宽了政策,允许外地户籍的小学生继续升入北京的初中获得义务教育,但是丽丽在北京上初中,还得给学校缴纳两万元的借读费。

在张女士看来,“为了孩子,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现在她不得不面对丽丽要回江苏参加高考的困境。

在北京,跟张女士一家境遇类似的人群非常庞大。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约47.8万人,达历史新高。目前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约33.9万人,占总数的70%。其中,大部分随迁子女面临高考难题。

自2002年以来,北京先后出台了12个关于做好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因此也较好地解决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然而,高考仍是最后尚未被攻破的堡垒。

北京的问题也是全国性问题。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区、市)流动人口达到2.6亿人的新高。新华社报道显示,2009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数为997.1万名。

截至目前,虽在个别地区有破冰,但全国尚无一地全面彻底放开异地高考。

被户口决定的命运

晨晨的成绩并不理想,以他现在的成绩,估计在北京也就能上个三本院校,他也没什么特长。

但丽丽不一样,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从小学开始就长期担任班干部,能歌善舞,还是学校大小活动的主持,钢琴更是考过了10级。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一步,可是一张薄薄的户口卡,却决定了两个孩子参加高考时的命运,也导致了两个家庭教育理念的全然不同。

王先生说,从晨晨上小学起就没给他太大压力,让孩子自由发展是他的原则。“管多了孩子逆反了更不好,反正只要学习成绩还说得过去,在北京能上个本科,毕业以后能将就留在北京工作就行了,我努力工作留在北京其实就是为了让孩子少吃苦受罪”。

但丽丽就不一样了。张女士说,孩子从小就在北京吃了不少苦,由于离家远,从小学开始,孩子每天都要自己一个人骑车近一个小时到学校。“我和她爸爸工作特别忙,没办法接送她,于是就把丽丽一直当男孩子锻炼。”

孩子留在北京读初中不容易,张女士说:“我们找尽了关系,有些学校捧着钱都不收,幸好有朋友认识教育系统的人,但好多学校都不买账,折腾了很久交了借读费才入学。”

让张女士高兴的是,孩子非常要强,也特别争气,学了钢琴和舞蹈,成绩也一直优秀,“这么多年来不容易,眼看就要熬到头了,没想到到头来还是无奈”。

她不是没想过把孩子送到江苏上学,但夫妻双方的亲戚都在农村,条件也不好,“做父母的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留在身边,毕竟是女孩子,不放心”。

前几年,北京义务教育放开对外地户籍的限制给了她一些错觉:“我们就很侥幸地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确实优秀并且有特长,德智体全面发展,加之我们努力为女儿赚钱做后盾,最后在北京参加高考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没想到又过了好几年,所有限制还是纹丝不动!”

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看似问题不大,但由于目前高考实行分省命题制,江苏的教材和北京大相径庭,“这就意味着丽丽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在北京上学,回到江苏还要重新适应,这个转换的时间和精力是孩子难以承受的。如果丽丽能在北京参加高考的话,以她这样的成绩考进一本大学是完全不成问题的,现在如果回江苏考试,她很可能只能上一个三本学校甚至是专科,这多么不公平!只是因为户籍制度,她之前的努力全白费了,甚至因为这样的高考,她的人生可能就被毁了!”

一位家长指出了像丽丽这样的孩子的三种出路:“在高考户籍限制下,我们这些孩子的未来是什么?一种是被出国,一种是被留守,还有一种是提前辍学。”

异地高考的民间努力

从2005年起就有家长开始进行努力,一些家长走上北京街头,发放传单,向市民征集签名,寻求对“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支持。他们甚至还建立了“我要高考”网站,作为维权的平台。该网站显示,截至12月6日,他们已经获得5.8万余名市民的签名支持。

他们也向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递交呼吁书,截至目前,他们已经连续10多次向教育部递交呼吁书和建议书。

2011年10月29日下午,部分家长甚至还组织召开了一个发布会,公布了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方案建议,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

这个被媒体称为“异地高考民间方案”的发布会,也得到了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等多名专家学者的支持。

而就在此前的10月26日,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中国法学会教授郭道晖、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等15人联名向总理上书,建议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并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同时呼吁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

这两个事件,被视为呼吁异地高考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京籍家长与非京籍家长的论争

张女士当然非常支持对异地高考的呼吁,“我们不是一直在强调要公平正义吗,这就是社会中最简单的公平问题。”

她认为,不让异地高考有点像以前的“血统论”,户籍就是孩子的血统,“孩子应当凭借实力去竞争,而不是依靠户籍保护,这种保护是极不公平的。因为事实上它保护了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使得他们在骨子里有一种优越感,认为不用努力学习,考个中不溜也能在北京上大学。”

但王先生对此却不以为然:“如果要我对异地高考表态的话,我觉得这样反而是不公平。中国人口太多了,如果真放宽高考政策的话,可能有无数人要到北京参加考试,外地学生更能吃苦,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应试能力也要强于北京的考生,这样的话会有多少北京孩子吃亏?”

王先生表示:“我们当年到北京来奋斗打拼,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小孩儿能过上比别人强的生活么?如果政策说改就改,那我们之前的努力不就全部白费了吗?人都是自私的,哪些北京家长愿意这样!相对于异地高考生而言,拥有北京市户口的本地高考生占多数,理所应当要维护多数人的权益。”

他认为,教育公平问题只能逐渐改进,且不能忽视市民的生活舒适度。“现在北京交通对私家车限号了还这么拥堵,医院人满为患,连生孩子找个医院都困难,况且北京的人口已经超出控制目标,放开的后果是大家都不得安宁”。

这种争议早已延伸到了网络上。今年3月24日,在“e度教育论坛”上一个网友发帖称:“我代表有北京户口的孩子家长郑重声明——不支持外地孩子在京参加中高考”,这个帖子竟然在这个小众论坛里获得7万多的点击率,有高达127页共计1260条回帖,双方所持观点跟张女士和王先生的差不多。

相对于非京籍随迁子女家长的积极态度和维权诉求,很多京籍家长虽然对异地高考持反对态度,却几乎无人愿意实名站出来表明态度。记者在论坛上尝试联系采访,但都被拒绝。

“高考洼地”成拦路虎

在张女士等人看来,北京市民之所以不愿意放开异地高考,无非是为了保持“高考洼地”效应,在她看来,这是北京推进高考户籍放开最大的难题。“所谓公平,最重要的是机会均等,北京之所以不愿意推进放开户籍就因为洼地效应的存在。谁都知道在北京上大学容易得多,在北京能上一本的分数,在有的省甚至连二本都上不了,有北京户口的人当然不会愿意放开这种特权。”

据《北京日报》报道,2011年北京本科录取率接近58.2%,比高考大省山东、江苏、广东、湖北等高出10多个百分点,比湖南、安徽等高出20多个百分点。

很多拥有北京或上海户籍的家长担心,由于高考录取分数线存在省(区、市)际差异,一旦放开高考户籍限制,可能会造成大量人员的流入,出现大量的“高考移民”。

事实上,支持异地高考的学者也认同这一可能的情况,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在10月29日“异地高考民间方案”发布会上就表示,解决异地高考要先解决全国统一高考的问题,从根本上杜绝高考移民。否则,“会有前赴后继的问题到北京来,教育部无法左右,北京市政府不接受,(因为这)会使得人口无法管控,今年解决20万,明年可能会有200万人进到这个城市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教育资源发达,录取率高,为了保障本地户籍居民的利益,外来居民在这个问题的博弈上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然而,除了“高考洼地”外,即使一些“高考高地”也不愿放宽政策,熊丙奇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比如广东省,记者查阅广东2012年招生报名通知,上面规定凡广东省外户口的考生,一律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不得在广东借考。

“因为如果能借考,考生在哪儿录取是个问题,在分省命题制度下,高考分数不好折算,这种异地高考不现实。”熊丙奇说。

(文见《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7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