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倾听大学的声音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2-4-13 16:08:00 人气:

黄达人

2010年12月,我卸任中山大学校长,想了一件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做,就是去走访中国的大学校长、书记。到目前为止,我与24位国内著名大学在任或卸任的校长、书记进行了深入交流。

经过近半年的访谈,感触很深。当今时代,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是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们正经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深感我们不少大学校长、书记有思想、有理念、不抱怨、能做事,而且还能做成事,即使面对困难,他们也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勇于担当,把大学的发展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起来,他们的性格影响了大学的性格,他们的精神状态影响着师生员工们的士气。因此,我觉得,当今中国并不缺乏教育家,他们为大学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心力,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正从事着伟大的事业,他们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

对于这些访谈的感受和体会,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体会是,中国的大学更像是一座百花园,而不是整齐划一的花圃。在访谈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各个大学的共同点,更看到了各个大学不同的办学理念和举措。这让我想起了中山大学李延保老书记的话——“大的方向确定以后,任何办法都只不过是一种选择而已”,如何治校,的确是有多种办法、多个思路的。我所访问的每个学校,各自都有特有的理念表达,内涵各不相同,贴近本校传统。例如,人大纪宝成校长提出“人民、人本、人文,大师、大楼、大气,真情、真想、真干”的十八字方针和“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大核心精神。王树国校长集思广益而确立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并在此基础上诠释了哈工大精神。这些校长们也努力把这些理念内化为全校师生们的共同信念,这是令人欣慰的。

第二点体会是,看到了一些共识,要之有三。

第一个共识是,大学要将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起来。从北航、中南大学、哈工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华中科大等这些工科背景的大学,到北大、武大、兰州大学等这些综合性大学,都将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完成国家重大专项作为本校发展的一个着力点。北航前校长李未院士提出要“通过完成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走向高水平大学”。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认为,作为一所大学,首先要满足国家的需求,解决国家的重大问题。哈工大王树国校长明确提出“两个面向”——既要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又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瞿振元书记提出,中国农大不做“农技推广总站”,要成为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上海交大马德秀书记提出,要通过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一流大学建设。他们的产研院,一方面是把一部分未来能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团队凝聚在一起,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把技术转移这条路走到底。为此,她作了很多学科方面的布局。此外,华中科大李培根校长提出“应用领先”的发展方略,结合国家重大需求,通过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推动学校理工科的发展。

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北大、武大和兰州大学,也都提出大学必须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任务。周其凤校长认为,北大的传统是自由探索有余,满足国家需求不足。所以,在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同时,北大鼓励甚至是组织力量来解决国家的一些重大需求。武大李晓红校长提出,国家有需求,大学就该有行动。兰州大学前校长李发伸提出“建一流大学,做西部文章”,结合国家需求,把西部的地域劣势变成科研优势。

第二个共识是,更加强调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和对教学质量的关注。例如,李未校长提出,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选择,他们让学生自由选专业。北师大钟秉林校长也提出,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重视他们个性和特长的发挥,对他们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南开大学龚克校长认为,大学校长要直接抓学生工作,校长和书记都要直接关心学生。郑南宁校长在西安交大大力推广书院制,对学生的情感溢于言表。我原以为,像我这样坚持给每一位毕业生授予学位就是善待学生的体现,但和他们相比,我做得还不够。川大谢和平校长提出,要关心每一位同学,还总结了一句话:现在成绩好的学生将来可能成为院士,成绩中等的学生将来可能是我们的同事,成绩一般的学生将来可能成为我们的董事。这虽是句玩笑,但看得出他重视的是学生的整体。侯建国校长说,中科大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关心学生、关心教学。学校要建学生宿舍,动员拆迁,校内都能理解支持。厦大朱崇实校长通过“校长有约”的形式与学生交流,以早餐会的形式开始,往往过了午餐时间才结束。华中科大李培根校长认为,与学生对话,不仅是关心学生,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他们的质疑精神,所以,关心学生更深层的意思是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在访谈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书记、校长们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认为,因为衡量一所大学的主要标准不是它短期内的科研成绩,主要看它是不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推动社会前进的人才。武大前校长顾海良提出,要把武汉大学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和成效落实和体现在大学生的身上,并使之成为武大建设一流大学的起点。

第三个共识是,对中国一流大学建设有深刻而独到的认识。例如,浙大前校长潘云鹤院士提到,当时在浙大,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思想,而且是充满信心的,就是办世界一流大学。他说“如果不办世界一流大学,这个浙大校长就没当好”。浙大现任杨卫校长认为,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里,要以总量起步,以内涵攻坚,以声誉立校。南大洪银兴书记是一位经济学家,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认为大学发展与国家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美国之所以有那么多世界一流大学,与美国是世界经济强国有着必然的联系。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时,肯定会有一大批大学成为世界一流。清华老校长王大中院士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化的一个概念,但同时需要一个参照系,当时清华大学就选了AAU(美国研究型大学联盟),成员里既有顶尖大学,但是也有后起之秀,像加州大学整个建校历史都不足50年,这可以增强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心。

实际上,对于高等教育,人人心中有一杆秤。目前,社会上关于高等教育的声音很多,但是恰恰很难听到办学者自己的声音。我们应该看看,那些中国好的大学的校长、书记究竟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所以我乐意做这件事,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听一听“大学的声音”。

《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0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