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应与中小学教育思想联动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5-14 15:01:00 人气:
■ 王继华 北京大学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所长在部分大学开始自主招生的今天,同一所大学将辐射几十所甚至几百所中学选拔自己所需要的学生,而一所中学又要接受不同层次的大学的选择。当一所大学在对多所学校进行生源选拔时,由于缺少文化意义上的标准,其选拔的盲目性在所难免。而中学生由于中学期间没有事先的思想准备,上了大学以后显得后劲不足。 近来,同济大学推出“苗圃计划”,把全国7个省市的20所高中列为首批试点中学,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这些中学对接,建立兴趣小组、实验小组或特色班。教授们走进基地“育苗”,对学生集中开展能力培训。 此前,也有一些大学推出中学创新实验班。 而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大学与高中的这种衔接,已经比较普遍。 这些现象,带来了教育哲学的变化,引发了新的教育命题,那就是,用大学精神贯通中小学教育思想。这是一个功能性的创新话题,是一个寻找教育规则,培育大学倡导的特色人才,引领教育思想变革而生发的教育现象;同时,它还是一个探索教育目标与价值规律,使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贯通连接,更好地体现价值的连续性,重新规划大学精神和中小学价值取向二元分离的状态,创造大学精神与中小学内涵特色联盟互动的教育观。 大学文化战略贯通中小学发展的文化方向大学建构文化发展战略,使命有三:一是落实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文化育人”的要求,为自身理念长远发展而展开的精神运动;二是为完成文化兴校的精神使命,为大学精神与高中、初中、小学理念无缝对接,创造一种思想贯通的新途径;三是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特色办学、内涵发展、德育为先等诸多新理念、新思想,闯出一条文化兴校的新路。 大学创设文化发展战略,重在用教育的时代理性和人文性,压倒社会浮躁短视的功利性,用文化的方式形成独有的话语权,既体现“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气概,又创造一种用大学精神贯通中小学教育思想的文化范式。 大学文化战略与中小学教育的文化方向在对接的过程中,大学独树一帜的思想体系涵育出更多的“小大学”。它用教育精神导航发展方向,远离掐尖之弊;它用文化育人的思想,远避唯智唯分的功利取向;它用特色品质展示价值,远离急功近利的浮躁之象。 大学精神生成的文化发展战略,使未来考入大学的学子,从小就受到大学精神的启蒙和熏陶,使大学的精神成为学子的追求,使青少年的文化冲动、创新情感和这所大学的校风、学风结缘。 运用大学文化战略影响基础教育的文化发展方向,是创新大学个性品质的精神长征。大学在引领中小学办学思路时,首先自己要确立独特的价值取向。人们为什么会对某所大学心向往之,从根本上讲,还是对这所大学精神价值的认同。同样,大学选录的学生,也要在崇尚大学的教育精神和信奉大学独特理念的人群中进行选拔。如此选录标准,自然会起到不同的教育效果。 用大学精神贯通中小学教育思想大学,是使人明德远行的动力站,也是体现文化育人、以文养心的文化场。然而,以往的大学精神,大多以一种“概念化”的口号式形态出现在校庆或活动仪式的宣传场面上,宣传过后,很少有模式化的实践体系。 其实,中国大学不缺少精神,而缺少一种文化的认同感。北大有“爱国创新”的精神,清华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南开有“公能”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济大学有“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大学精神建立起一套大学、中学、小学在教育思想上相结合的文化育人路线图,是为了丰富中小学的教育特色,促进未来大学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尤其是在部分大学开始自主招生的今天,同一所大学将在几十所甚至几百所中学选拔自己所需要的学生。而与此同时,一所中学又要接受不同层次的大学的选择。当一所大学在对多所学校进行生源选拔时,由于缺少事先文化意义上的标准,其选拔的盲目性在所难免,往往以分数为指向。而中学生由于中学期间没有事先的思想准备,因而上了大学以后显得后劲不足。 当一所中学面临多所大学的选择时,正是继承多元文化的不同气质,形成中学多样化兴趣活动小组和社团组织,开发学生个性和培养能力的精神教练场。而中学要适应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指向,既要在学校文化战略中表达目标价值,又要体现多元文化范式,要让学生在思想自由的氛围里认识真理,提升生命质量,在多样化的氛围中选择高尚。 大学的文化个性与自信古人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今天《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培养学生的人性美德是办教育的共性,是第一位的。 今天,人们对教育的微词,已不单纯是对择校和缺少公平的谴责,而是对“复旦和交大撕破脸”、“北大清华相互掐尖”,少有内涵特色的批评,并且明确指出其弊端是“办学理念的不自信”。正因此才会有2011年17名高考状元“翻墙”去了香港。尤其是在大学自主招生已进入第十个年头的时候,除每年愈演愈烈的“联考撞车”之外,考生并不知“北约”和“华约”的招生模式体现出什么样的理念思想和文化约定,更不知“同盟”的特点是什么。 一个学校的发展一定要找到与众不同并值得他人推崇的地方,这是学校文化的个性。大学精神的教育性不在于维持现状,而在于引领发展;大学精神的全局性不在于具体的管理,而在于权威性的思想导航。因此,改变唯分数的育人模式,矫正“有知识少文化”的发展格局,用大学精神贯通中小学的理念思想,走出注重技术、忽略审视目标价值的误区,正是大学的文化立意。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11日 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