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高考:“狼来了”还是“鲶鱼效应”?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12-6-11 10:47:00 人气:
今年上海秋季高考仅5.5万余人报名,创下历年新低,适龄入学人口总量减少是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参加“洋高考”的学生却逐年增加。优秀学生青睐“洋高考”,对国内学校来说,是挑战,还是机遇? “洋高校”渐欲迷人眼“学校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被国外大学录取,参加‘洋高考’人数呈上升趋势。”一位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透露,除了美国外,报考欧洲、日本等地区大学的学生近年有明显增长。报考美国名校的学生人数居高不下“供过于求”;近年来欧洲国家经济形势不佳,瞄准中国市场,扩大在华招生名额。 “洋高考”日渐风行,缘于家长对现行高考制度的不满。不少家长认为国内一考定终身、成绩至上,“洋高考”一考多选,可避开高考压力。一位家长说:“孩子花同样的力气,在国内只能考一般本科;但通过‘洋高考’有可能跻身世界名校。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为何不支持?” 一些家长对国内的高等教育也颇有微词。他们认为,孩子在国内读中小学太吃力、上了大学又太放松,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却输在了终点”。国外名校的本科教育很扎实,不会荒废大学时光。且留学背景更有竞争力,将来回国找工作机会也多。 高中国际班“推波助澜”“洋高考”不断升温,与沪上高中国际课程班的普及密不可分。 高中国际课程班最初针对外籍孩子引进,但近几年来,随着教育国际化不断发展,不少学校为满足中国学生开阔眼界和出国留学的需要,引进国际课程、开设国际班。如复旦附中早就将美国AP课程引进学校供学生选修,上师大附中2005年引进A—LEVEL课程,交大附中、格致中学、市西中学等近两年也陆续开设国际课程班。 国际课程班搭起了“直升”海外高校的桥梁。如南洋模范中学的“加拿大海外高中课程实验班”,引进加拿大的高中课程;学生拥有中加双重学籍,可直接申请进入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一位家长算了一笔账:同样读高中,读上海的国际学校或者直接出国,每年花费约40万元;但读沪上高中的国际班年花费仅8万元,能节省大笔开销。而且,读沪上高中国际班还能兼顾国内高考和“洋高考”,一举两得。 高中国际课程班给学校带来了收益、给学生带来了实惠,因而近年来迅速扩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最终推升了“洋高考”比例。 不是“损失”但值得“反思”优秀学生通过“洋高考”出国,对国内高校来说造成一定的生源流失;但很多学生学成后回国工作,即使留洋就业也扩大了华人的国际影响。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认为:“学生参加‘洋高考’不能算损失,但其中折射的很多东西值得反思。” 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都曾拒绝过SAT考试拿到满分的学生。他们认为,优秀生标准不仅是成绩和学术能力,社会责任感、组织能力、独特经历和才艺特长等反而更重要。七宝中学陈雪晶课余自行设计改装了一辆节能车,在国内,此类成果对高考既无帮助、自主招生也难加分。但她在今年通过网络视频参加牛津大学面试时,两名面试官对此非常感兴趣,频频询问车的设计原理,并最终录取。“申请的过程也是发掘自我的过程,国外高校很看重你是否独一无二。” 近几年,高校自主招生探索多元化选拔标准,但与“洋高考”相比还不够“大胆”。武汉大学附属中学的小卫模考成绩只够国内二本线,日前却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等三所名校同时相中,折服考官的是其社会实践和特殊才能——他参与策划模拟联合国活动、自学吉它、暑假去咖啡馆服务练习口语……在一次面试中,他请考官把一副扑克牌任意打乱,在3分钟内记下了所有牌的大小和花色,考官为他的快速记忆能力鼓掌。 “洋高考”的选拔理念和育人导向,很有借鉴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教授建议,可借鉴“洋高考”的选拔方式改善高考制度。如逐渐取消高校等级制、名校特权制,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中学校长推荐权等,对确有特长、素质全面的好学生,赋予高校破格录取的权力等。吴坚提出,高中国际班不能仅成为“洋高考”和留学中转站:“洋高考可以发挥‘鲶鱼效应’,促使我们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把自己的高中和高校办好。” 《解放日报》2012年6月5日 7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