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的跨学科教育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2-9-14 14:33:00 人气:
——东北财经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同学们,黑板上悬挂的是关于金融资产定价问题的知识地图。今天我们要求解一位家庭主妇的理财问题。贯穿这一问题的求解过程,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我们要理解资产、资产定价、微观行为、宏观政策等核心概念,相应进入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宏观经济学等知识模块学习,在相互联系的知识链条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这是记者在东北财经大学行为金融学实验班教室中看到的一幕,是东北财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问题导向的跨学科教育。 培养有灵魂的专家2008年,学校特聘北京大学汪丁丁教授领衔组建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探索推进扎根于中国社会、问题导向的跨学科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试图融合早期儒家教育和当代西方教育,以培养“有灵魂的专家”为目标,将以往教科书导向的应试教育改造为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知识学习和创造过程的问题导向的跨学科教育,作为分科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 以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家庭主妇理财问题为例,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知识就被串接起来,呈现出一套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知识路径,而不再如传统教育那样,呈现给学生的是一门门孤立的具体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家庭主妇的理财规划师,这不仅会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令他们在日后的社会工作中比一味地孤立学习课本知识的学生更具优势。同样,学生也可以举一反三,假设自己是基金经理,思考如何管理一大笔投资者资金。或者假设自己是财政部官员,如何为国家理财。道理相通,只不过所用到的具体知识会有所不同,但那种能够融会贯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却一直存在。学生在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知道自己该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求解,这是问题导向教育的关键,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一场“学习的革命”这种问题导向的教育模式,教师们把经过精心设计的、能够牵动学生情感和理智的两类根本问题——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抛给学生,就是这一抛,一石激起千层浪,无形中引发了一场“学习革命”。同学们改变了被动记忆的传统学习方式,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每位同学主动分工完成知识搜索、分类、重组的工作,然后经过小组讨论实现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共同对“问题”做出一定方向和一定深度的解决。 跨学科是问题导向带来的必然要求。老师交给学生们思考和完成的“问题”,大多是带有较强综合性和根本性的人生问题或者社会问题,是依靠单一学科无力解决的,同学们“被迫”扩张知识视野,打开思维的闸门,到更广阔的跨学科领域中寻找解决“问题”之道。为此,行为金融学实验班配备了多维度的课程体系设计,并将学术论文和新闻时事等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一以贯之地学习每一门课程,而且实现将原本互不相干的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其根本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心智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 问题导向的跨学科教育实践表明,如果学生选修一门同时涉及三个不同学科的跨学科课程,那么,与已往需分别开设三门课程学习相比,大约可节约三分之二的总课时。节约的课时主要用于课外小组作业。这是由于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中,一个特定议题贯穿始终,或许有一些与核心议题关系不很密切的知识模块,就不能充分地展开。这些知识模块,需要留给学生们在课外小组作业中自学。因为学生们明确了课外小组作业与贯穿跨学科课程的核心议题之间的关系,他们有足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动机。 “这种方式让我感受到了成长”“累并快乐着!这种方式让我感受到了成长,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这是东北财经大学行为金融学实验班孙艳霞同学的学习体会。在行为金融学实验班学习了5年的她今年9月要在跨学科中心攻读博士学位。 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认为,问题导向的跨学科教育,以求解中国情境中的问题为导向,将所需的知识模块涉及到的20多门课程带动和贯穿起来,展现出问题导向的跨学科教育与教科书导向的专业教育的相对优势及互补性,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高效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近5年,行为金融学实验班30人次荣获国家、省政府奖学金,13人次荣获汇丰、实德奖学金,87人次荣获校综合奖学金,绝大多数学生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行为金融学实验班已有两届毕业生54人,其中32人通过择优选拔免试推荐攻读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10人考取北京大学等名校研究生,4人出国深造,8人在银行证券等领域就业。 《光明日报》 2012年9月13日 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