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异地高考压力不一,如何“啃”硬骨头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日期:2013-2-7 19:01:00 人气:

异地高考压力不一,如何“啃”硬骨头

继黑龙江、安徽等地打破户籍限制开放异地高考后,北京、广东最新出台的政策则显示,外地户籍考生暂不能在当地报名参加高考。

备受关注的异地高考,该如何寻找教育公平的平衡点?各地情况不一,如何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成为考验改革政策制定者的一道艰难考题。

“试水”:京粤外地户籍考生暂不就地报名

和众多家长期待的政策不同,北京教育考试院21日出台的政策规定,明年高考报名须具有本市正式户口。虽然异地高考方案并未出台,但这已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的非京籍考生暂不能参加北京高考。

按照国家关于异地高考政策出台的时间表,31个省区市年底前要因地制宜出台异地高考政策,解决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考的问题。

年底期限渐近,北京市教委目前仍表示方案“正在研究中,现在不便透露”。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在失望的同时仍未放弃期待,不过眼下“孩子究竟该在哪报考”,成为他们的最大困惑。

来京工作已11年的非京户籍考生家长张先生说,孩子在通州一所示范性高中就读,北京暂时不允许孩子报名,而老家的高考报名又已结束,这该怎么办?

11月22日,广东公布的政策同样规定,非本省户籍考生高考报名仍未放开。就在同一天,上海公布,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参加该市社保等,但积分指标体系并未公布。

此前,黑龙江、安徽两地的政策都打破了户籍限制,设置了异地高考的基本门槛。如黑龙江规定“有合法职业和稳定住所(含租赁)”,随迁子女“连续就读3年”,而安徽则只要求随迁子女在该省有完整3年学籍。这让人们对异地高考的改革寄予了更高期望。

但是,作为外来人口较多的京、沪、粤等地,推进异地高考的政策则显得较为谨慎,这表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超乎想象。 

难题:现实与期待缘何存落差?

有关人士最新表示,异地高考的问题和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东。

由于外来人口众多,一旦全面“开闸”异地高考,将会对当地的教育资源等系列问题形成巨大冲击。因此,教育改革既要考虑改革力度,又要考虑群众的可接受度,循序渐进,不停顿、不折腾、不倒退,避免大的波折。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从教育公平角度而言,考生不论户籍在哪,都有在学习地参加高考和录取的权利。但一旦打破户籍限制,又将带来“高考移民”等新的不公。加之涉及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户籍优惠,改革阻力可见一斑。 

对于京、沪、粤等压力大的地区而言,当前最现实的难题是,在教育资源“一池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如何科学有序打通闸门,既减少不均衡的落差,又不引起无谓的波澜。

改革的口子要开多大?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外来人口在基础教育阶段存量约47万,广东省则是339万,口子开多大,接受数百、数千还是上万名新考生,牵扯多方神经。  

黑龙江省招考办副主任车行全说,开放异地高考后,黑龙江仅仅迎来189名符合条件的考生报名,人数没有想象的多,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一位东部某省教育厅负责人说,像北上广外来人口多、高校资源富集,压力最大;对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而言,外来人口和压力次之;像黑龙江、安徽等地属于人口输出省份,压力最小,改革推进的力度也会快些,正因为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才导致目前改革推进力度不一。

教育资源的承载力有多强?北京市某区教委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北京城区教育承载力已经接近饱和,以往投入按照户籍学生配置,而非按照激增的外来人口需求。“如把握不好尺度,幼儿园严重不足、小学入学高峰等问题难免加重,初高中阶段连带效应也将出现。”

改革推进的时间表如何确定?此前,江苏、安徽等省份明确异地高考在2013年执行,山东、江西表示异地高考方案2014年实施,这表明,异地高考的时间表不统一,“你改他不改,你早改我晚改”,影响改革的公平性和总体效果。 

攻坚:教改就要“啃”硬骨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专家认为,推进异地高考是迈向教育公平的大势所趋,必须迎难而上。

“改革遇到困难很正常,不能因此就退缩、拖延,而应该积极应对,找准各方利益的平衡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学籍认定最长不应多于6年,要让真正随父母务工上学的考生得到资格认定,把利用金钱、权力能够随时拿到学籍人排除。同时鉴于今明两年的特殊性,可考虑采取部分临时措施,允许补报消除公众顾虑。

针对异地高考可能引发新一轮高考移民的担忧,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景斌表示,要从根本上认识高考移民和随迁子女的本质区别,前者为参加高考而移民,后者的认定前提是随迁,要求在当地高考。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为了防止为子女空挂学籍、伪造虚假工作证明等问题,应推行电子学籍,进行联网核查、信息公开,并对各地招生计划指标进行动态调整。

加大教育投入是实现升学机会均等的重要保障。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晓明教授认为,可考虑在大城市首先开放高职教育,逐步降低由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门槛,使更多“农民工二代”获得在城市发展的一技之长。

储朝晖等专家还表示,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各地考生升学机会的平等。在目前全国平均录取率超过70%的情况下,稳步推进异地高考,更广泛地推进自主招生,建立公开、透明、专业的招生体系,有利于实现更大范围的教育公平。

异地高考绕不开难啃的“硬骨头”

一些地方近日已经公布了异地高考“路线图”。与此同时,一个消息备受各方关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分赴京沪粤等地督促指导落实方案。

须知,作为人口流入较大的地区,京沪粤异地高考能否破冰,不仅关乎大量外来人口的切身利益,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异地高考政策能否真正落实。

京沪粤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常年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大量外来人口为三地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子女享受教育的权利理应得到尊重和满足。

但问题的解决,绝非易事。要维护外来人口的合法权利,又要理解本地居民的担心焦虑;要积极推动制度突破,也要保持改革的平稳有序。异地高考之难,难在不同利益诉求的平衡兼顾,难在方案体现最大共识,能够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推进异地高考已是迈向教育公平的大势所趋,各地理应抓紧制定执行“路线图”,不能畏惧困难多压力大。越是有困难,越需要我们拿出攻坚克难的决心,啃下“硬骨头”。

京沪粤异地高考所面临的阻力虽然不小,但也具备一些有利因素。三地经济发达,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也更为丰富。三地应该、也能够在这场攻坚克难的改革中,迈出扎实一步,推动高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异地高考的成败,关键在于在细则的制定中贯彻好原则,拿捏好分寸,控制好进度。各地应根据外来人口数量和教育资源状况统筹考虑,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充分尊重民意,考虑群众的可接受度,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紧跟”。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异地高考就能够积极稳妥地推进,让更多孩子沐浴在教育公平的阳光下。

《新华每日电讯》 2012年11月28日 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