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命催生中国高教变革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3-7-16 15:52:00 人气:
技术革命催生中国高教变革在大规模在线教育可能引发的全球高等教育深刻变革中,我国高校迈出了坚实步伐。 6月26日,继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陆续上网200余门课程之后,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正式通过“爱课程”网(www.icourses.edu.cn)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首批资源共享课的上线将作为一个新的开端、一个契机,全面带动更多高校积极参加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逐步实现“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1000门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向公众开放的目标。 去年以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发达国家迅速兴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办了非营利在线教育平台edX,很多世界一流大学也纷纷行动。今年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加入了edX平台,并将分别推出面向全球的在线教育课程。 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共同构成了我国开放课程。开放课程会不会引发教育教学方法的一场革命?在线教育,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国民受教育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 中国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上线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与定位在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视频公开课不同,是以量大面广的高校校内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不仅有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还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教与学活动必需的基本资源,并构建了适合在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学习环境。首批上线的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全部是在原国家精品课基础上升级改造后的课程,涵盖了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10个学科门类,本科课程84门,高职高专课程22门,网络教育课程14门,共享资源总数达到31985条。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湖北等21个省、市、自治区的78所高校,1456位教师参与建设,其中不乏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主讲的课程。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但由于时间、空间、教学资源的限制,实验教学中“照葫芦画瓢”模仿式教学模式长期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霍剑青表示,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开设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需要大量的课时、设备、师资力量,因而长期不能实现,而使“照葫芦画瓢”的模仿型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霍剑青说,我们在“大学物理实验”资源共享课中应用信息技术克服了实验教学中设备、师资力量、课时的困扰,应用基于组件的计算机仿真实验,学生可在网上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运行实验方案、动态展示实验结果,计算机对其实验方案可实现自动评判,教师可针对学生设计中的问题具体指导,实现了面向大面积学生开设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广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水平和教学质量。 南开大学教授陈洪、李瑞山介绍,“大学语文”是南开大学全体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在原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中,确立了新教育理念下网络环境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强化了这个特点。具体说来,就是充分重视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条件带给大学公共课程的挑战和机遇,在提升课堂授课吸引力的同时,有效建构网络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内外结合、课上课下师生互动学习的目标。此前我们已经建设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坛、在线测试系统、写作竞赛提交系统和考试题库。现在,我们又把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实验做了完善和升级。例如,提供更充足的在线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学习的优势,将单一的课程展示平台扩展为满足在线学习需求的网络教学中心。再如,坚持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补充学习内容,布置和完成作业,指导学生写作并提交原创性作品、开展征文竞赛;还将鼓励学生在“我学大语”、“不敢苟同”、“广引博征”等栏目中畅谈学习心得、发表个人看法、补充学习资料;教师通过跟帖、设定话题、点评作文、提供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与学生展开讨论,等等。总之,利用网络这一新的教学平台,教师调整了教学策略,教学姿态更加民主开放,教学方式更为丰富多样,从而发挥了新媒介传播的文化魅力,延伸课堂教学的效益,树立“大学语文”教学新的品格,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因此大为提高。期待这门课程不仅在南开大学,也会在网络上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公共课程。 据了解,作为统一的课程展示和学习平台的“爱课程”网也进行了全面升级改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杨祥介绍,爱课程网更加注重发挥互联网学习的优势,充分考虑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的不同特点,设计了兼顾良好视觉体验和用户体验的课程展示模板,融入了微博、论坛、群组等,增加了学友圈、学习笔记、互动答疑、开放课堂等全新的教学功能,并且以课程为核心构建在线学习社区,支持多种终端访问,并与“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项目之一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CALIS)互联互通,开通了CALIS统一认证的学习用户,可以便捷进入数字图书馆系统,随时对拥有版权的电子教材进行在线阅读。 “爱课程”网正在逐步成为集优质课程资源展示和学习的我国在线教育平台。 发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紧锣密鼓近年来,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兴起。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我国发展大规模在线教育可谓紧锣密鼓。 我国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建设已初具规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11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目前已有286门视频公开课上网,从今年6月开始,继120门资源共享课上网后,还将有大批资源共享课程陆续上线。这种分阶段快速推出高质量课程,数以亿计的学习者,国家经费重点投入的建设发展运行方式,受到我国亿万网民的支持和好评,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的作用也在日益显示。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高校已起步,积极开展在线教育教改实践。上海市教委成立了专门机构并积极推动30所成员高校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重庆大学发起成立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目前已有19所高校加入了联盟,在交换课程、提供平台、免费上课、混合式教学、认可学分等环节开始探索和实践;华中师范大学推进教学信息化、国际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未来3年内计划将所有本科课程均录制教学视频,建成网络教学空间,网络课堂和混合式课堂将成为该校的常规课堂。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表示,近年来在政府的主导下,一些高校和地区率先开展网络在线教育探索与实践,努力建设适合中国国情、满足数以亿计学习者需要的开放课程,为参与在线教育的国际合作和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林蕙青说,当然我们也看到,我国大部分高校和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将产生的深刻影响;密切跟踪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动向并有所行动的高校尚属少数;我国目前的网上开放课程建设在内容和技术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才能跟上世界最新发展趋势。 开放课程带来教学改革全新视角在采访中,不少专家表示,转变观念,重在共享,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开放课程带来的全新视角。 以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为例,它是我国现阶段在线教育的一种比较典型的模式。它从我国高校自主建设的课程中选取教学效果显著、适用性强、应用效果良好、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的优质课程,转型升级成为恰当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方法,能够在网络上传播和共享,资源系统完整、丰富多样,知识产权明晰,并具有可持续更新机制保障的新型课程。这类课程在推进高等教育开放,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在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值得期待。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李健告诉记者,在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深切体会到,首要和重要的是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确立“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并贯穿在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为此,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设计上从以教师为主体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从“教知识”为主转向“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为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从课堂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导学者和助学者;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以学生自学和主动学习为主的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提问式、研讨式等。 重在共享,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将先进的教育改革成果与优质教学资源辐射全国,使全国更多的教师,特别是学生受益。教育部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推进“本科教学工程”,提出将优秀的精品课程进行升级,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抓住了问题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团队负责人洪嘉振说,对于已经取得先进成果的教学团队与单位,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自己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与丰硕的教学成果,让其他院校教师与学生受益。过去我们曾经做过长达9年的实践。我们利用动态数据库的技术,建设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平台的前台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界面,他可以获得自己任课教师所有的教学信息与辅导,同时也可选择其他教师的教学资源。平台的后台为教师的工作平台,他可根据教学任务设置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享用平台的教学资源,组织如作业、测试等的教学环节。这种平台即具备资源共享,又可实现教学个性化的需求。这些年来不仅在上海交通大学“本地”为各位老师与他们授课班的学生使用,同时也“远程”为兄弟院校的老师与他们授课班的学生在平台上建立联系,让他们享用该平台的各种功能,使用平台中的先进教学资源。 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共享对校内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顾京深有体会。顾京是“数控编程及零件加工”课程团队负责人,她说,我一直认为自己与数字化、信息化很有缘,也一直努力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因为我所从事的是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教学工作。在专业教学中,我一直梦想并探索的是如何让学生更准确、生动地理解:当数字控制技术与机床制造技术完美结合时,就诞生了数控机床,而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技术就成为机械制造领域中最具活力、最有前途的先进制造技术之一。如何引起学生对奇妙的数控加工技术的探索欲望,再帮助他们实现愿望:让数控机床完全按自己的程序设计自动制造出合格、精美的产品!这一探索一直是伴随着课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前行的。 《中国教育报》2013年7月8日 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