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率先:兴办学院 创新模式 紧贴需求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0-10-13 11:49:00 人气:

社区教育的“南京路” 处处可学的“大同苑”
上海市黄浦区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风采录之二
黄浦区副区长、区学习委副主任 方日东 张辰

黄浦区在发展社区教育中,十分注重“阵地建设”和“师资培养”。黄浦区于2000年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市民学院,2006年更名为社区学院,率先启动社区学院的实体化运作,逐步把社区学院建设成为市民的乐园,发挥社区学院学习指导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理论研究中心和考核评估中心的功能。

2009年11月5日,黄浦区社区教师工作室正式揭牌。这是黄浦区在新形势下培训专职社区教师,深化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举措,是社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社区学院:办班模式多样化需求满足个性化

说起社区学院,一些人可能不屑一顾,不过是老年人退休后来解解闷的地方。可是走进位于陆家浜路上的黄浦区社区学院会有些惊讶,干净整洁的走廊,宽敞明亮的教室,歌声阵阵,琴声悠扬。学校的硬件设施可以和任何一所正规的学校相媲美。

黄浦区不断强化区社区学院功能,积极体现“指导、服务、教育、研究、管理”的职能,使其成为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载体、职业技能培训的整合平台、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积极探索各街道社区学校实体化运作的教学模式,推进社区学校、居民区学习点的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

作为社区教育的基地,社区学院在实体化运作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开创了自主办班、一体化办班、联合办班相结合的办班模式。

自主办班 依托业余大学(大同学院)的师资优势、资源优势,与社区学校错位自主办学。开设有难度的课程,以研修提高为主,满足市民高层次学习需求。第一批开设的课程有:版画、影视欣赏、声乐提高、油画、健身操等。为此黄浦区业余大学选派了艺术系主任殷光华,培训部主任郑剑辉、黄浦区希望之星张燕婷等一批优秀教师为学员授课,专门引进了在声乐教学方面颇有造诣、教学效果显著的方婷老师充实声乐教学力量。

一体化办班 社区学院与老年大学、街道实施一体化办班。社区学院向老年大学、街道无偿提供场地、设施,使他们凭借学院的资源优势,有了固定的校舍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吸引更多的居民参加,目前学员人数越来越多,还增加了不少新的课程。2008年底区老年大学获得“上海市示范性老年大学”荣誉称号。

联合办班 区社区学院与松散型学习团队实施联合办班。各社区学校自编大纲和教材,让学员参与课程设计,探索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三动”教学模式,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实体化运作,学院落实自主办班7个,与老年大学、街道一体化办班15个,编写教材读本10本。街道社区教育共开设近500个班级,每学期有近万人次参加社区学习;老年教育共开设105个班级,有三千余人次参加学习;全区有一千六百多位干部参加继续教育;有一万六千余位职工、下岗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有近五千左右人次参加农民工培训。有十六万人次市民参加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培训,使社区教育工作基本做到了全域覆盖。

画外音:社区学院的机制与运行,使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有了基本的“基地”。

社区学院:加强指导规范化提升质量保障化

社区学院既是巨大的社区教育“资源库”,也是有效的社区教育“指导团”。

为规范办学,黄浦区教育局调派普教系统资深管理人员担任社区学院的专职副院长,同时兼任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区教育局党工委书记、局长、分管局长、职能部门的科长经常主动到社区学院调研、指导工作。每年还给予固定经费作为社区学院实体化运作的专门经费。

社区学院自成立之日起,“指导、服务”一直是社区学院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社区学校的主要管理和工作人员来自于街道办事处的兼职干部,这是黄浦区社区教育的一大特色,这一方面能通过行政的手段更好地利用整合社区资源,调动多方面的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推动社区教育。同时,对这些兼职干部进行观念更新和业务指导。
社区学院充分发挥指导的职能,在办班、教学和科研和日常管理中给予街道经常性的、及时的指导,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例会制度 社区学院制定了社文科长(社区学校教务长)例会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了解社区学校运作的基本情况,在课程设置、制度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加强指导,并协助社区学校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也为各个社区学校搭建了一个能够互通有无、交流经验的平台。

建立联系人制度 为了能够保持对社区学校进行经常性的指导,还建立了联系人制度,社区学院六位专职教师(包括院长)每人联系一个社区,这样就可以保障社区学院与社区学校能够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

社区学院编印了每月一期的《黄浦区社区教育》(简讯) 建立了资源丰富的网页,通过这两种途径及时地把区内外学习型城区及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最新的政策及理论研究成果等资讯及时地传递给各个社区学校。

在社区学院的指导下,社区学校各项常规性的工作更加规范有序,成效明显,在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研究、社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试点工作、特色课程建设及“迎世博,百万市民学环保”、“迎世博,交通文明我参与”以及世博知识宣传培训等重点项目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画外音:指导功能的发挥,使社区学院既“以身作则”又有示范效应。

黄浦区社区教师工作室:培训专职社区教师的摇篮

社区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2009年11月5日,黄浦区社区教师工作室正式揭牌,这是该区以优良师资打造社区教育品牌的一大新举。

社区教师工作室,是黄浦区在新形势下培训专职社区教师、深化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举措,是社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社区教师工作室是以学习为主导,以交流为主体,以工作为主线,以共同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促进社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其根本宗旨是:根据本区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需要,促进本区社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工作实践能力提高,为社区老师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努力为本区社区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它的具体工作任务是,交流研讨社区教育的前沿动态,探索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充实提高社区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造就本区社区教育的骨干师资队伍,进而完善社区教育办学系统,凝聚发展动力,全面推进本区社区教育的发展。

设立社区教师工作室是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加强社区教育的内涵建设,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社区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社区教育的课程与资源建设;实验与创新项目的开发;课题与个案的研究;载体的拓展与创新;品牌的培育与示范区的创建;社区教育的文化反思与建构;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等。这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设立社区教师工作室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的需要。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竞争日益激烈,通过学习增强本领、历练才干、提高素养、改善生活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学习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社区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的主要阵地,社区教育迅猛发展。
上海市教委领导对黄浦区社区教师工作室的成立予以充分肯定,指出社区教师工作室的成立是黄浦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亮点,是一个好的开端,对黄浦区坚持四块联动、创建学习型城区也是一个促进,希望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真正发挥其学习、交流、推进工作的作用,使其成为社区教师的“活动之家、研究之家、温馨之家”,为全市社区教师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模式。

画外音:社区教师工作室,让教师培训有门,快乐有家。

学习快乐场景 社区学院:课堂+乐园

这是一所学校。老年人把这里当成老有所学、欢度晚年的乐园;成年人把这里当成缓解压力、充电加油的驿站;年轻人把这里当成技能培训、成功就业的天地;青少年则把这里当成游戏交友、快乐成长的摇篮。

这就是黄浦区社区学院,一个承担着开展各类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市民终身学习指导工作等多项职能的新型的终身教育指导与办学机构。

黄浦区社区学院是在黄浦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由区属各委、办、局及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区教育局直接筹划成立的,于2006年3月正式揭牌。黄浦区社区学院是一所实行黄浦区社区学院、黄浦区业余大学、黄浦区大同学院、上海电大黄浦分校“四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个法人”管理体制的实体化运作的“终身教育指导与办学的机构”。

学院占地面积1550平方米,建筑面积3159平方米,设有电脑房、多媒体语音室、数码钢琴室、多功能形体房、图书馆及12间设施完备的教室。所有设施设备向各街道社区学校无偿开放,对社区居民实行有组织的免费开放。

社区学院成为黄浦区社区教育的“航空母舰”。

回音壁

●77岁的魏文斌连续几学期学了英语口语,去年去广西旅游途中偶遇一位加拿大外宾,他就斗胆试着与他交流,从打招呼问候到拉家常,没想到,他用生硬的外语加上手势的辅助竟然完成了与外国友人的“第一次”对话,迈过了这道“坎”,人们对他刮目相看,他也进一步增强了学英语的信心。他表示在2010年世博会上,要与外宾对话,为外宾服务。

感言 社区教育的关键所在
张辰

黄浦区社区教育能够得到长足发展,与建立社区学院是密不可分的。社区学院,为社区教育提供了良性发展的基地,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活水。

黄浦区社区资源相当广泛,社区教育遍布区域的每一个地方。社区学院的“主心骨”,为社区教育的稳定与发展,繁荣与持续,具有阵地建设的突出作用。

同时,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对黄浦区社区教育的推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此,黄浦区在推进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把建立、健全和壮大社区师资队伍作为重中之重,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事实证明,社区学院的建立、社区师资的提升,不仅能满足市民的学习需求,而且能提高社区教育的水准。

地区文明建设的载体
方日东

地区,是百姓幸福生活的大本营,也是他们快乐成长的大舞台。一个硬件设施优质、生态条件优良的宜居环境,是经典黄浦的形象标志。同时,一个社区教育优质、学习氛围浓烈的文明环境,也是社区教育示范的重要特征。
地区建设,说到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提升市民生活和文化水准要一起做。只有这样,地区的品质提高才会有质量、有分量、有能量。

同时,地区建设,关键在于市民素质的培养。而社区教育在地区的全部实现,需要地区物力、人力与财力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区建设中的社区教育,起着引领的作用。

我们要趁势而上,抓住机遇,使地区建设更上一层楼。

(文见《文汇报》2010年10月9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