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的“南京路” 处处可学的“大同苑”
上海市黄浦区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风采录之三
黄浦区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区学习办主任 毕玲
黄浦区在全区形成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和居民区分校(教学点)三级组织纵向沟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企(事)业创建载体三块横向协调的“统筹——协调——参与”网络型管理结构模式,逐渐建立一个信息开放、联系畅通的“教育超市”,形成具有高度开放性的终身教育体系。
目前,全区六个街道都建成社区文化中心,已开设了时事政治、科普文化、道德法制、休闲娱乐、技能知识等6大类,近100门课程,初步形成了体系化的课程设置。各街道社区学校已形成了“一校一品”的特色。各街道还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各类学习读书活动,根据市政府与市妇联的要求,开展了“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迎世博,百万家庭学环保"活动,举办家庭文化节活动,“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学习活动,在社区创造出了新型的家庭文化形式,健康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影响改变了不文明不道德的思想、言语和行为,使居民养成了良好的民风习俗、生活方式、社会道德和审美情趣。
面上普及:创新载体 培育品牌
黄浦区积极打造社区教育品牌,体现大众化、优质化,满足广大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科技素养的需求,努力形成一批标志性的品牌项目。如坚持开展一年一度的“学习,让生活更美好”——黄浦区终身学习宣传周活动,搭建展览、展示、展演平台;依托黄浦区《市民讲坛》,紧扣时代主题,开设时事政治、科学文化、道德规范、文明礼仪、生活健康、休闲娱乐等各类讲座。
同时,坚持以促进社区居民全面发展为目标,办好社区学校,基本形成以挂牌社区学校为主体,由老年学校、社区党校、外来建设者流动学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妇女学校、科学健身指导学校、残疾人康复培训学校等分校和教学点,组成比较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和教育网络,吸引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学习,基本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如街道劳动就业部门利用再就业培训学校,并结合劳动岗位开发,为下岗待业人员举办再就业和职业培训;根据市民关心的热点,利用黄浦区市民讲坛,先后在5个街道举办食品医药安全知识专场讲座,深受市民的欢迎;为了让市民熟悉社区、了解社区、参与社区活动,组织各社区学校,编写乡土教材,六个街道乡土教材分别取名《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学校教材》、《百年外滩世纪之韵》、《走进豫园》、《扬帆出海—上海小东门地区的历史》、《人文西门古邑明珠》、《身边的学校》,在全市范围属领先一步。现在这套教材不仅成为社区居民了解家园、了解社区教育的好帮手,也成为各街道在对外交往中频频出示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社区教育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作用的一段佳话。
近年来,黄浦区把创建社区教育工作还与和谐社会建设相融合,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社区教育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社区教育与特色课程相结合;社区教育与资源共享相结合;社区教育与市民需求相结合。
画外音:社区教育的品牌打造,既提升教育水平,又提升服务品质。
点上开花:“一校一品”“一街一品”
黄浦区社区教育在提供多元化需求的同时,注重“一校一品”、“一街一品”、“一居一品”的培育。
“一校一品”项目多 社区教育针对社区中不同人群的特点,提供符合各自需求的学习平台和教育资源。有的社区学校下设党校、劳模爱心学校、团校、妇女学校、老年教育、青少年军事(法制)学校等。
“一街一品”特色浓 外滩街道的“市民自主学习”、小东门街道的“以点带面,人人参与”、豫园街道的“少年军校”、老西门街道的“理论导读队”、半淞园街道的“构筑一班一居委”实践平台,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的社区教育项目等“一街一品”特色项目,很受欢迎。
“一居一品”有看点 外滩街道的“一居一品”各显神通。新建小区开展“读书、明理、育人”主题活动已有19年,被评为上海市“三学”先进单位。在推广其经验后,各小区都有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载体。
福南居民区党总支委员赵光壁自编思想道德建设“四字歌”,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被小区宣传队以文艺形式广为传诵。北京小区的程为国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志愿者,在他带领下该小区有一支“海宝服务队”,每天有身着“海宝”服装的志愿者们走街串巷巡视弄堂环境搜集信息,可谓“小巷总理”的左臂右膀。如今,街道19个居民区都根据其地理位置、小区资源及工作重心勾画出各自的“自留地”,街道“一居一品”基本形成。
画外音:星星点点的“一校一品”、“一街一品”,能点亮社区教育的璀璨星空。
运作有方:精心筹划 迭出新意
黄浦区社区教育在运作上,形成了政府主导、社区学院(社区学校)主打、街道主持的良性循环局面,一些做法颇有新意。
小东门街道初步形成了三条创建载体链 一是抓住学习型小区——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主体链”的创建。新建成的明日星城小区,通过两年创建,900多户居民中,已有学习型家庭450户、学习型楼组12个、星级文明楼组7个,建立了拳操队、时装表演队、老年合唱队等10多个学习团队,还在小区范围中开设了英语角,小区分校创办的《西姚科普报》成为居民相互学习交流的好帮手,名扬黄浦区。二是抓住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商务楼——学习型班组“行业链”的创建。三是抓好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科室“导向链”的创建,目前全街道70%的科室已初步达到学习型科室要求。
外滩街道三种教育载体形式富有活力 一是基地型教育载体。建立了江西中路街心花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黄浦公园、上海海关、陈毅广场、茅丽瑛烈士遇难处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重要节庆、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学史明志”基地参观、“国旗、国徽、国歌”系列讲解、爱国主义影片观摩。二是展示型教育载体。在上海书城、上海科技图书公司等处建立教育展示阵地,向职工和市民展示宣传,先后在这些单位和各小区展出《十七大精神图片展》、《抗震救灾图片展》、《北京2008奥运中华健儿群英谱》等各类展版和图片,扩大了受益面。三是承办型载体。上海市文化商厦连续多年与街道同步举办职工运动会,在福州路商厦面前摆起“龙门阵”,成为步行街马路运动会的一个亮点。
豫园街道社区学校打造三大课程 逐步形成了“知识技能”、“文化休闲”、“系列讲座”三大课程板块。豫园街道社区学校常年开设电脑入门、电脑网络、世博英语、钢琴基础、绒线编织、瑜伽、健身操、健康知识科普知识、世博礼仪、新上海人系列讲座等20个班。春、秋两个学期,每学期有4000名市民参加学习。豫园街道各居委分校作为终身教育网络的另一端,也得到了全面推进。20个居委会全部挂牌成为街道社区学校的分校。
南京东路社区(街道)社区分校显特色 社区总校以“一分校要有一特色”为指导思想,培育了一批受市民欢迎的社区分校。如:福海小区的福海学苑、承兴小区的科学健身学校;与上海师范大学建立“假日爱心学校”,由上师大学生担任小老师,为社区中特困家庭的孩子进行义务家教;与南京路上好八连建立“军营文化分校”,为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开展智能拥军;与工商银行黄浦支行建立“社区金融学校”,指导市民投资理财、购房贷款;与区科协联手开办《科普星期五》学习班,举办生活专题讲座;街道还为残疾人建立了“科学文化活动组”等,根据市民需求,不断开拓办学思路,基本满足社区成员的不同需求。
老西门街道整合社区资源有方 如今已规模化地形成了五大基地、三级网络。五大基地分别是:以文庙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教育基地,以沪南体育场为中心的体育锻炼和健身教学基地,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的医疗卫生和健康知识教育基地,以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主的文化艺术活动基地,以区第二图书馆为主的读书读报活动基地。三级网络分别是,以居委会为主的基层教学网点;以老西门社区学校为主的综合专业教学网点;以黄浦区社区学院为主的外延伸展教学网点。
半淞园路街道建立“一班一居委”实践基地 街道22个居委为各校班级提供社区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在体验中培养自我实践能力。主要形式有:学生在社区宣传有关文明卫生公约,打扫公共环境卫生;“当好社区小工作者”,协助居委会开展日常性工作;参与策划、举办群众性文体等活动;深入社区单位、居民进行课题调研。据统计,学生们参与公益活动873人次、护绿保洁活动4603人次、讲座咨询3972人次、慰问扶助801人次等。
画外音:街道做法的特色化,有利于提高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同度。
学习快乐场景 多方得益的“群星图”
社区教育产生的辐射效应,让多方受益。黄浦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围绕打响科技京城全国首个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品牌,以“当一回科技客户”为题开展团队学习,采用演练、模拟、实战课方式,学习新的管理理论,新的科技知识,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的处事能力,使科技京城获得跳跃式发展,成为一个入驻企业达1299家、年创利税2个亿的都市“头脑之城”。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针对老职工多、文化技能较低的特点,把送知识、送技能、送发展作为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方法。他们在提高本公司员工素质的同时,还要求厂方合作伙伴的员工也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服务技能,争当“智能型”员工,把厂方员工紧紧地凝聚在“新世界”的集体中,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
董家渡地区定福弄44号13户居民,克服了住房窄小的困难,腾出原先作为公用部位的“厨房间”设立了“读书角,各家各户拿出自己的报纸杂志供大家阅览,成了读书乐园,成为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的先进典型。
这个学习的“群星图”,充分反映了黄浦区社区教育的兴旺与特点。
回音壁
●方老伯是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老伴前几年去世,四个儿子都不在身边且工作较忙,看望他时间并不多,为此他非常寂寞。自方老伯迷上社区学校的老年保健、交谊舞、声乐、汉语拼音等多种课程的学习后,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仅自己学,还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传授给他人,为居委老年读书会的成员提供文化服务,他自己也从中获得无穷乐趣。可喜的是,最近方老伯已找到称心的生活伴侣,并且成为社区学校的同学。
感言 社区教育重在基层
毕玲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家园”,社区教育关系到每一个居民和辖区内的职工。显然,社区教育作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社区教育中,发挥街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居民的学习热情、满足学习需求、提升学习品位,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黄浦区注重街道、社区在推进社区教育中的主力作用、骨干作用、示范作用,就在于把好事做好,把实事做实,把真事做真。
只有街道有了热情与科学、新意与方法,社区教育的品质和实效才会得到提升。
(文见《文汇报》2010年10月10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