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补偿弱势群体 关注全体学生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7-5 10:13:00 人气: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王小飞编者的话从今年1月开始,国际教育专刊推出“各国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系列文章。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和本报记者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刊发了印度、日本、俄罗斯、巴西、南非、英国等6个国家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现状、举措和经验。 这些国家包括了传统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有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有的国家地域辽阔、城乡差异很大,有的国家受历史影响存在两极分化,有的国家在经历了基本均衡后开始向高位均衡发展。这一系列文章为我们呈现了教育均衡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也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些主要趋势。 截至本期,系列文章全部刊发完毕,但是我们探索教育公平与均衡的脚步却不会就此停止,愿这些国际经验能为我们的教育均衡发展道路提供一点参照、一个路标。 2010年9月,英国政府宣布,在各中学将试点推行“导师制”和“一对一”辅导,以确保每个学生的学业成就。同时,一项针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帮扶计划,使27万低收入家庭获得免费的笔记本电脑和宽带接入服务。 差距与挑战英国教育标准局的督导报告显示,英国城市中心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区域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国家整体水平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作为一个有着浓厚精英教育传统的国家,其教育不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之间、弱势群体以及学生个体学业成就等层面。近年来,薄弱学校、贫富阶层教育差距、学业失败等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 2007年的国际数学科学趋势调查表明,英国10岁与14岁学生学业成就均处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之下。这一表现显然与英国政府及公众的期望相差较远。国际学生成就评价项目2006年和2009年的两次测试结果证实,英国学生学业表现排名主要受到不均衡的影响——最好与最差成绩之间的“两极”差距在急速拉大。 研究证实,这种学业成绩差距与家庭背景有关。英国官方资料显示,富裕家庭子女有76%的人在中学毕业时5科成绩达到C级以上,而贫困家庭子女只有6%达到这一标准。这一问题同样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2007-2008学年,富裕家庭的学生入学率为41.2%,贫困家庭的学生入学率为21%。 英国的富裕家庭通常将子女送到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而大多数人就读的公立学校质量参差不齐。在英国,办学条件和学业成绩居于后1/3的学校会被皇家督学认定为“薄弱学校”。近年来,政府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吸引投资建设各类新型学校,使得低于标准的薄弱校数量下降到440所左右,但优质校的数量10多年来一直增长缓慢。 由于无法享受高质量教育,近年来英国出现了被学者和媒体称为“尼特族”的群体,它指的是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也不参加任何培训,终日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还显示出在校期间学业成绩低、学习及社会参与度低、违法犯罪率高等特征。根据最新统计,2010年,英国“尼特族”占学龄人口的10.1%,虽然在16-18岁阶段比例有所下降,但在19-24岁阶段却开始增长。 保障与补偿缩小教育质量方面的“两极”差距,是英国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目标,英国历届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保持了连续性和继承性。 ——长远规划指明方向。英国早期教育均衡计划如“教育优先区”、“教育行动区计划”、“城市卓越计划”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使教育均衡发展的良性局面基本形成。2003年,布莱尔政府发布绿皮书《每个孩子都重要》;2007年年底,英国版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儿童计划》出台;2009年,《儿童、学校与我们的未来》白皮书发布。这些政策均将改革重点指向关注儿童个体发展、补偿弱势群体、提高公共部门效率与保障教育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上优质学校,以个性化协助的方式保障每个孩子成功的目标。 ——早期教育“确保开端”。在英国,学前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面向2020年的教育规划中,“确保开端”的理念已从最初针对弱势群体扩展到所有儿童,提出为所有3岁幼儿提供免费学前教育,推出学生与家长保障计划,保障家校合作,完善早期教育政策,为每个儿童提供个性化协助,共同关心孩子的学习与全面发展等目标。 ——新课改注重个性。英国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基本建立起了较为全面均衡的国家课程标准与体系。从2008年开始,英国政府又相继启动新的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以个性化为改革的主要目标,提出以主题教学为主,注重技能素养与“日常生活”体验。从2010-2011学年起,英国政府按照《提高成就,评价成功:14-19岁资格战略》实施新的证书资格制度,使学生拥有更为广泛的学习选择权。 ——“自由学校”增加选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英国始终尝试以扩大教育选择权的方式改造公立学校乃至教育管理部门,虽未取得完全成功,但努力一直在继续。连锁学校、特色学校、校际联盟等,是上届政府的改革重点。2010年,新一届政府根据美国特许学校及瑞典“自由学校”改革经验,开始新建和改建一批“自由学校”。这些学校仍接受政府资助,但办学者不再是地方教育部门,家长、教师团体、非营利机构等可以新建学校,也可以将现有公立学校转型为“自由学校”。 扩大家长与社会的选择权、将教师从官僚体系中解脱出来、改善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改革课程与考评体制、提高学生成绩等,是2010年英国政府学校改革白皮书《教学的重要性》对“自由学校”改革核心目标的阐述,政府将拿出70亿英镑予以支持。 ——个体补偿提高成绩。为了补偿和全面提升学生学业成绩,英国政府在英格兰所属的46个郡的所有学校试行“导师制”和“一对一”辅导。任何一个七年级以上的学生,如果其英语或数学等学科成绩低于国家标准,都可以通过“一对一”指导或小团体辅导获得帮助。中学的每一个学生均可获得一位“导师”,保持定期联系。同时,新的“学校报告卡”与“家校协议”将强化政府、家庭、学校的合作。 ——经费保障教育服务。英国不断推出的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背后是政府的财政支持。目前,英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5.7%,生均经费达到6000英镑。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英国削减了财政预算,但是节约的支出重点用于基础教育:为5岁以下儿童提供综合服务,支持实施3-4岁儿童免费早期教育与儿童护理,加大中小学教育投入,支持和资助学生与家长保障计划,为5000家面向16岁以后人群的培训机构增加经费,支持离校者技能培训。 “差别公平”取向尽管各国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理解不同,但教育在区域、学校、个体3个层面的均衡发展,以及罗尔斯所界定的教育在机会、过程和结果等3个构成维度上的公平实现,始终是各国政策选择的理论依据和实施重点,只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国选择的重点不同。 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英国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而政府据此制定了区域优先改革的“积极区别对待”政策,在资源配置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倾斜政策。 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英国国民受教育的年限逐年稳步提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政策逐渐不适应现实的发展需求。由于社会阶层、地区之间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差别,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成就的表现低下现象日益突出。单纯的机会公平不足以确保英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竞争力,最终要向积极的“差别公平”——让每一个个体受益,将学业成就转化为个体的幸福成长和全面发展。 弱势群体是教育均衡的难点,也是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英国面向2020年的教育规划以及新一届政府的“自由学校”改革所提出的目标,正是基于这种以质量补偿和发展提升为核心、以公平促进优质均衡的新的教育理想。 英国政府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教育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英国下阶段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重点是:赋予家长与教师创办学校的权力,赋予教师专业自由;优先资助不利群体学生;要求地方教育当局“简政放权”,使学校成为管理与改革主体;以教与学的质量为核心改革过于严厉和复杂的资格与评价框架,为教育标准局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瘦身”等。 针对这种“差别公平”取向的改革,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如此解释:“在这个国家,最贫困的儿童往往只能接受最差的教育,而富裕家庭可以通过私立学校和购买昂贵的住房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通过鼓励创办新型学校,我们将使所有儿童获得原来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享有的教育——班额小、教学质量高、管教得力的小规模学校。”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6月14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