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多样化”与“公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 日期:2010-12-14 11:17:00 人气:

——访美国大学理事会副主席王湘波博士
本刊记者 袁义

我们国家要创新,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是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如果说 有人指令你做什么东西,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那还叫创新吗?美国则不一样,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间,每一个人都在创新,汇总起来就是社会的不断创新,社会的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独立自主,有个性,会学习、能创造的个人。

●本刊记者: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您就出国攻读教育学位,这几年您又奔波在中美两国之间,为两国间的基础教育交流做贡献,对于这两个国家间教育状况的差异,您一定有不少话要讲吧。

●王湘波:要说两国间教育的差异,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教育实行的是全国一统式管理,而美国的教育是比较分散的。美国的教育部到卡特时代才成为内阁级别,教育的管理权首先是在州,国家并没有自己的大纲,而各个州有各自的特点,直到现任奥巴马政府,美国才刚建立起“统一核心标准”。中国的教育管理权则层层向上集中,全国有统一的教育规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当然现在课程标准只规定某一阶段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标准,此外并没有过多限制,但课程教材仍有延续惯性的现象,我想,这有可能会影响孩子多方面的广泛发展,容易导致同质化。美国教育的多样化是他们学生多才多艺,而最终导致在创新科技方面遥遥领先的主要原因。美国的弱处是什么呢?近20年,美国社会的教育期望值普遍较低,对学术成功也没有积极性,造成教学整体要求下降,这是美国的弱点。总的来说,中国和美国要相互借鉴,美国要学中国对教育成就的重视,中国应学美国的教育多样化。

●本刊记者:关于中美教育,我还想到一个故事,可能这个故事您也听过,美国教师来中国听了一堂很“完美”的课,老师口才好,讲的知识点也特别完备,但是整堂课看不到学生的参与,更看不到学生表达什么困惑。最后点评时,美国老师说话了:如果学生都没有任何问题,说明他们已经会了,那又何必上这堂课呢?从这个故事,我想在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中美两国是否有一些差别?中国有哪些可以向美国借鉴,您认为我们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哪儿?

●王湘波:中国的学生到美国去绝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秀的人,这反映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学生的成绩很优秀。中国的孩子特别用功,特别遵守纪律,这是值得高度肯定和赞扬的。但是在美国老师看来,我们所有的中国孩子怎么这么步调一致,很少看到有个性的孩子。近几年来我带美国教育代表团访华,许多美国校长和教师对你说的这个故事都有同感。美国教师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课堂就像是演戏一样,像是事先设计好了的,主要是为了展示教师的教。

美国教学强调综合,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身能力,把他们学到的东西汇集到课堂。如果有老师把一本书从头到尾每一个字都讲透了,这个老师在美国便不是最好的老师。教在于不教,美国的中小学教师都是如此,教师要对课程了如指掌,然后指导学生在课本规定范围内学习课内外的知识,教师会利用现在的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而是用课本之外的东西做补充。作为学生,除了完成教科书以外,还要有独立的研究,老师帮助学生将课本内容融会贯通,再把课外的内容补充进来。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成长的能力。在美国各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特别是常青藤大学,教师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把最好的资料组织给学生,促进学生最大范围地自己学习。当然,学生也被鼓励独立研究。

所以我想说,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优良的教学传统和环境,改变中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教学传统。教学的艺术及质量就在于老师要将每一个学生的性格、能力、长处了如指掌,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有长远的影响,除做作业外,学生很少有自己独立深入思考研究的时间和任务,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指定的考试。这样的学生,到了社会以后也是习惯于听从指令,你让我做我就帮你做了。我们国家要创新,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是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如果说有人指令你做什么东西,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那还叫创新吗?美国则不一样,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间,每一个人都在创新,汇总起来就是社会的不断创新,社会的不断进步。创新有大有小,并非一个国家或一个单位的大项目才能叫创新,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都能创新,这样,整个社会就会不断地进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独立自主、有个性、会学习、能创造的个人。所以回过来讲,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习惯于培养听话的学生,而不是鼓励营造一个自我创造和创新的环境,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中国可以向美国学习。

欣慰的是,近5-6年里,我参观过许多中小学,亲眼目睹了许多鼓励创新、独立研究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因为中国学生学术基本功扎实,只要有条件和环境,就能干实事!但我也参观过几所大学,老师在台上讲,一言堂,学生在台下打瞌睡,玩手机的大有人在。据不完全调查,在教学方法改革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上,中国的中小学已远远地走到了大学的前面。这也许是近几年来国内议论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差,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本刊记者:相信今天这个研讨会能为不少校长带采收获,但我个人有个担心,美国的杰出少年教育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中国教育目前仍还有,功利的一面,我担心少数学校因为要抓“尖子”而忽略了大多数。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王湘波:我与你的想法是一样的。正如我在研讨会上所观察并指出的,中美两国对杰出少年教育这一概念的定义和实施是很不一样的。在美国,杰出少年并非遥不可及,培养杰出少年是在大众教育的环境下提供开放式课程,给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中国理解杰出少年更像是超常儿童,因此必须要让他们突出的方面超常发展,我担心因此而忽略了全面培养。

美国虽然没有像中国这样刻意培养精英的做法,在精英培养上的成功率却非常高,因为它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人,在各个层次上的完人。比方说虽然学生水平.能力不等,但学校对他们在德、智、体方面的期望是一致的。不管你的能力如何,至少要保证你有完整的人格和道德,同时,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最佳进步的机会和条件。

我还担心的是,若市场经济也进入学校,这就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如果公立学校敞开自己的大门,吸引各种资金,特别是带有私隐条件的捐款,自己建校舍,各种特殊项目琳琅满目,这就会导致不公平的待遇。在美国,除私立学校外,公立学校绝对不可能因为你有钱就把你的孩子招进更好的学校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因为公立学校的经费主要来自地方居民缴税和政府拨款,必须为纳税人服务,强调所有国民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不能搞特殊,任何情况下不能违背公平的原则。本刊记者:您多次讲到创新,但中小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可塑性比较强,过早定性未必是好事。您认为在中小学领域培养创新人才要重点关注什么?

●王湘波:创新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程度,这里我想讲一个我儿子的故事。我儿子在读高中,他申请了宾州“州长学校”项目。美国大部分州都有“州长学校”项目,高二学生可以申请。并不是老师推荐而是学生自己申请,在审核录取之后根据自己的志向参加卡耐基梅隆(Carnegie Mellon)大学暑假学习。我的孩子在高中已经有一定数理化基础了,他通过学习和一系列的材料学试验,对超导体产生了兴趣,想做超导体实验。他联系卡耐基梅隆(Carnegie Mellon)超导体实验室的项目教务长,教授说:“我可以找人给你开门,你晚上可以睡在那。”我想,这就是对孩子创新思维的一种保护,一种促进其生长的最宽松的条件。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创新在任何领域,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生。但创新不是空想,要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和能力。中国孩子的创新现有外部条件或许不如美国孩子,但是中国孩子基础知识扎实,在这一点上优于美国,在美国流行一句话:“中国学生一到美国,个个都能创新。”作为老师,作为学校,作为一个社会就要为这些优秀而有志向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第一是信息条件,第二是学术资源,包括要能为孩子提供大量专家指导和有用的研究资料。谈到研究资料,这点中国比美国差距非常大,特别是教科书。

●本刊记者:美国教材与中国教材的差别在哪儿?

●王湘波:差距非常大。虽然中国和美国教材知识点涵盖面差不多,但美国教材同一个科目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观点、方法、引进应用的例子比中国教材更广泛、丰富、生动。美国好的教材大多每2-3年一版,有很多新的知识。美国教材大量的更新并不是个别作者或工作组在更新,而是整个学术界很有学术声望的专家在为教材做更新工作,如果他们不这样做,就会导致专业落伍。这也是良性学术自由竞争的一个表现。竞争促进进步,哪本教材水平不够,自然很快会被领域淘汰。而中国的教材往往是由比较小而固定的专家组编写,首先数量和观点就有限,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导致知识的局限,跟不上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要鼓励更多专家创新课本,创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最新最权威的知识和运用指导。总之,我们要从全社会角度培养创新的条件。

我们国家孩子的基本功是很优秀的,是否付出了其他代价另当别论。但我们要多听外面的意见,不要把自己封闭了。如果没有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孩子们不可能有效地发展。要培养知识型人才不难,以成绩优秀的中国孩子的基础,只要他朝那个方向走,三个月就可以入大本,六个月就可以工作,三年以后就可以是专家。凭借好的知识基础,两三年就能做出模样,但是这一切还未达到创新的境界,这样的人才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提升社会生产力。要改变中国目前这种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自由思考、实践的环境,其次,要为孩子提供开放的、最新的资料,信息,千万不要拘泥于基本教材。知识比教材新,老师要按照不同目的和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接受教材之外的书本、资料、信息。

不要将学校规定得太死,有些东西该放手给老师,要相信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要解放教师,继而解放学生,让教师能自主选择教什么,怎样教,让学生能自主选择学什么,怎样学。目前,中国中小学教育体现出的改革意愿非常强烈,改革尝试也很多,在学校硬件设施上和办学条件上提升也很大,这些都是很可喜的变化,这样坚持下去2到3年,中国的孩子越于世界知识、实践和创新的前位,是一定会实现的。

●本刊记者:中国的语文教育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语言是思维的反映,语文说到底是有效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传递信息的过程。我想中国的语文教育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忽略思维训练。我发现今天美国几位校长都提到了Social Studies(社会研究学),我认为这门课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特别好,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湘波:在现代社会,语言能力非常重要,不管什么情况下,表达是第一位的。美国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交流和批判性辩论的能力,鼓励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强调个性,强调自我的评估。美国人善于建设性批评,这是一个社会倡导革新的地方,如果我对你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是为了帮你提高和改善。美国中小学课程里的社会科学(Social Studies)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医药,历史,人文、政治全在里面,是综合的,不是单方面的就某一个社会科学来讨论。在美国,80%的学校都会开设社会科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学习的部分,深入广泛地去研究。在学校里社会科学有固定的学时和不同的程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许多中小学对他们有更深的特殊培养,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这样的提高班以学生水平程度选择学员,比如有可能这个孩子是初二的,但是他的水平已经可以参与高二的Social Studies学习。在完成社会科学这一论题的学习之后,再让他们回到自己原来的班级,带动全班学生的学习。

●本刊记者:您刚才已经谈到了走班。那么,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下,您认为有没有可能实现因材施教?

●王湘波:我认为是有办法的,但要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在美国,教学是绝对不能被行政干预的,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任何人不能侵犯学术自由。老师做什么事情,校长要尊重,即使做错了,也要尊重其创新的办法,在没有被证明是错的之前,不能批评教师。在现有班级授课制下要实现因材施教,我唯一想建议的就是,不能以政府行为来干涉学校,要让老师能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改革。至于具体的建议,我现在不可能说得很详细,但有些很明显的经验可以借鉴,比方说学分制,这是美国早就实行并被证明是科学而有效的办法。让孩子自主选择要学的科目和课程,特别是在高中,除必修课外,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塑造自己,进入大学就不会盲目,能够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总而言之,政府不要将学校规定得太死,有些东西该放手给老师,要相信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要解放教师,继而解放学生,让教师能自主选择教什么,怎样教,让学生能自主选择学什么,怎样学。这样,最终即解放了创造力!

(文见《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