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球化时代正在来临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社会科学报 日期:2010-9-27 8:44:00 人气: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自建立以来,就不断经历着各种变迁。当下,大学全球化趋势日渐显现,全球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很多大学开始在国外建立大学分支,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篇章。 8月26日,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发表考夫曼基金会研究和政策高级研究员本·维尔代夫斯基(Ben Wildavsky)对此的评论。维尔代夫斯基常年从事对高等教育的报道,曾为《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等报刊撰文,其2010年4月出版的新著《脑力大竞赛:全球大学如何重塑世界》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全球留学生人数增加57%,各地大学分支超过160所对那些对当今快速发展的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前景作出自信预测的所有人士,应该加以提醒的是,教育趋势的转变,可能出人意料并相当迅速。 例如,在19世纪,美国的学生蜂拥至德国,后者开创了现代研究型大学,将教学和研究合二为一。美国人很快就开始复制这种模式,创办了诸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类高等院校。不久之后,他们已使这种模式日臻完美,并兴办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享誉世界的大学。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为重振其处于艰苦挣扎之中的高等教育体系,德国正指望从美国大学的竞争风气中获得灵感。 但是,当我们预测大学全球化在未来数年将出现的发展形势时,如果谦卑得恰当的话,那么可以很有把握地说,这种趋势已成定局。全世界大约有300万名学生目前在各自的祖国以外学习——光是在过去十年里,这一人数就猛增了57%。各个大学分校则经历了类似的迅速增长,世界各地大学分校的数量超过了160所。几乎在任何地方,那些急于从受过教育的公民群体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各国政府,都在想方设法增加入学总人数(中国的入学总人数在短短10年间增加了4倍),并力争至少使其部分大学能够达到“世界级”的地位。各种全球大学排名不断涌现,全球营利性大学蓬勃发展。 一个新的“区域全球主义”可能出现了这些趋势中的每一部分会在什么程度上延续下去呢?举例来说,未来学生的流动性看来有可能会激增: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流动学生的人数将增加近两倍,达到800万。 同时,流动性的总体方向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印度和中国有可能继续成为世界主要的单一学生输出国,不过,总的来说,中国开始接收的外国学生(主要来自其他亚洲国家)人数,已超过了它送到海外的留学生人数。事实上,随着欧洲《博洛尼亚协定》的出现(该项协定规范了欧洲联盟范围内的学位要求),加上亚洲所作出的类似努力,“无国界高等教育观察”组织负责人邓·奥尔科特(Don Olcott)暗示,一个新的“区域全球主义”可能出现了。身处其中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区域内留学深造。 在大学分校方面,过多地曲解像密歇根州立大学最近决定关闭其迪拜项目的这种挫折,将是一个错误。即使一些大学分校失败了,许多新的大学分校又开张了,这种情况是符合创业本性的。这些努力差别很大,并面临着极为不同的财务预期和监管限制。 可是,更值得注意的动向将是在包括中国、新加坡和沙特阿拉伯在内的众多国家中,正在进行的为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而作出的各种努力。虽然这些努力一定会继续下去,但是,它们不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经济上,会带来哪些结果还有待观察。 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人员与思想最自由的流动随着竞争和英才教育的价值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各大学间的传播,各种全球大学排名肯定会继续受到追捧。要是对这些排名、尤其对它们在评估教学质量方面的做法加以改进的话,它们可以充当有用的路标。但值得牢记的是,对某些学生来说,一个繁荣兴旺的营利性部门——诚然,有着适当的监督——可能是获得进步而无需迈入一所排名第一的大学之门的一条有效的道路。 对于教育预言者,尤其对于美国的教育预言者来说,最后的一个教训则是:“我们与他们相对照”这一多棱镜正在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了,美国的大学和政策制定者透过这一多棱镜,有时候观察到全球范围的竞争已经加速了。跨界研究协作在20年内增加了一倍多,而且无疑会继续增加。西方的主要大学和亚洲、欧洲以及在这些地区以外水平快速提升的高等院校之间的伙伴关系正在迅速扩大。各个大学也许都会具有全新的形式。 在当今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一国学术的进步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要为自己被抛在后面而担惊受怕。超出以往任何时候,这个时代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人员与思想最自由的流动,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园外。 (文见《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3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