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发展主义视角下的东亚高等教育改革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日期:2013-3-6 15:21:00 人气:

发展主义视角下的东亚高等教育改革
赵力涛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东亚地区依靠学费及其他社会资源迅速扩大教育机会,这样一条捷径虽然帮助了东亚高等教育迅速“崛起”,但是由此而生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

高等教育改革是一个全球现象,其要解决的问题是为知识经济培养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这也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式——从治理结构到问责制——也被认为是全球普遍适用的。在全球政策趋同的压力下,东亚地区一方面保持相对开放的态度,另一方面没有被轻易同化。虽然东亚地区的高等教育在一些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一些深层次方面仍然保有自己的区域特色,正是这些未变的部分构成了我们思考东亚地区下一步高教改革的基础。在此背景下,东亚地区如何推进高教改革也为理解东亚的区域特色乃至东亚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近年东亚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东亚地区高等教育的变化突出体现在“发展”这个特征。首先,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到普及教育,东亚地区转型速度之快,其他地区望尘莫及,如韩国,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都经历了超常规的发展。其次,在知识经济概念兴起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东亚地区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视,也令其他地区望尘莫及。中国大陆19988年推出了“985工程”,中国台湾地区1998年推出“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计划”,后来又推出“研究型大学整合计划”,2005年、又提出“发展国际—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五年五百亿计划”)。韩国和日本先后在1999年和2002年推出类似计划。从增加研究产出的角度来看,东亚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达到了目的。根据美国一个关于科学与工程类论文的统计数据,在1995-2007年间,中国大陆发表的论文数量从9061增加到56806,年均增长16.5%;中国台湾地区则从4759增加到12742,年均增长8.6%;韩国从3803增加到18467,年均增长14.1%;新加坡从1141增加到3792,年均增长10.5%。如果只看理工类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东亚地区明显超过了欧美国家。美国同一时期年均增长0.7%,英国为0.3%,德国为1.4%。

东亚高等教育的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2010年时任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的莱温教授在伦敦演讲时说;“在21世纪之初,东方正在崛起……这改变了全球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的权力分布。”他敦促西方国家重视教育,以应对来自东方的挑战。

发展主义是东亚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

笔者认为,发展主义本来就是东亚模式的一个特色。东亚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在本质上并没有突破发展主义。第一,政府仍然主导高等教育改革。在美国,基金会和企业界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力量,但在东亚地区,政府仍然是高教改革的主导者,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都是如此。市场没有替代政府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所以有学者指出,东亚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是从“管制”到“去管制”,从“集权化”到“分权化”,其最大特色是“有管制的去管制”和“集权下的分权化”。

第二,在东亚地区,分权化、市场化和公司化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而是改革的手段。分权化、市场化和多种形式办学是为了通过多种渠道筹集教育资源,多种方式扩展教育机会,以支撑高等教育的超常规扩张。日本和韩国的私立高校是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关键。在日本,超过70%的大学生在私立高校就读。中国虽然以公办高校为主,但是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也是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的重要主体。而中国香港地区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到普及教育阶段,社区学院功不可没。在东亚地区,高等教育改革不是市场替代了发展主义,而是发展主义利用了市场。

第三,发展主义不仅利用了市场,也利用了儒家传统对教育的重视,使家庭承担了较多费用。有研究发现,2006年日本家庭承担了整个高等教育费用的51%,韩国家庭承担的比例是53%,远远高于欧洲国家家庭承担的比例(挪威为3%,法国为10%,荷兰为15%),也高于美国(34%)和澳大利亚(38%)。中国家庭所承担的比例大致与美国相当,但是两国存在显著不同。美国私立大学尤其是常春藤大学,其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慈善捐助,而不是学费,政府支出反而是大量声望较低的社区学院的主要经费来源。中国在此方面正好相反,学费是大量声望较低的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

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成为东亚高教改革的难题

发展主义既是东亚高等教育系统变化的一个动力来源.也是其改革面临的一个问题。在发展主义占据主导的情况下,改革的目标出现了置换。可量化的发展指标成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而其原本应当追求的目标,如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等,则被边缘化了。论文数量成了追求的目标,而这些论文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则被忽视了。分权化、市场化和公司看起来是改革的目标,但是实际上成了改革的手段,所以分权化、市场化与公司化所承诺的好处在东亚地区并没有实现。在东亚地区,大部分的私立高校处在高校金字塔的底端,学生一般不会选择这样的私立高校。

发展主义之下的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必然特征是等级分化明显。政府的资源集中投向少数精英大学,其他大学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那些依赖学费生存的大学,等级分化自然难以避免。在这方面,东亚地区和欧洲大陆的高等教育体系有显著不同,欧洲不以高等教育的超常规扩张为发展目标,其大学通常都维持了较高的标准。但是东亚地区存在大量质量较低的高等教育机构。东亚地区的政府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要淡化高校之间的地位分化,代之以功能分化,提出要提高高教质量,但是大量低质量的高等教育机构本身就是发展主义资源倾斜性分配的一个产物。

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议题涉及两个非常不同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提高高校的国际排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提高地位和声望相对较低的高校的教育质量,满足社会的要求,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这两个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政府的重点通常放在了第一个问题上。东亚地区依靠学费及其他社会资源迅速扩大教育机会,这样一条捷径虽然帮助了东亚高等教育迅速“崛起”,但是由此而生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2月27日 B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