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吸取英国的教训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日期:2013-9-5 15:11:00 人气:

相信,有一些人看过央视2013年的开年纪录片、由英国团队制作的《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3月份,同名书籍在我国正式出版。

这部纪录片专门有一集是讲述教育的。其中重心是关注职业教育的匮乏和高等教育研究化、学术化的危险。所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英国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却承受着人才匮乏的危机?”

具体表现是,近年来,英国多的是大学毕业生,比如2011年英国25%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但同期很多产业缺少技术工人。这被视为是国家性的教育错位。

这种教育错位的主要原因是,上世纪70年代,英国的很多工厂倒闭,从而不再资助职业培训。到了八九十年代,具有职业教育功能的技术专科学校有机会升格为大学,于是“一哄而起”,大部分变成了大学。截至上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把所有的理工大学都升级为综合性大学,这些新大学开办学术类专业并把实际操作类课程挤出了课堂。在这三种情况发生后,英国的教育系统并未及时填补职业教育方面的相应空白,对该国制造业具有特殊技能毕业生的迫切需要也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对于英国很多年轻人来说,上大学就意味着走学术路线,最终的结果是缺乏实际技能,毕业即失业。而这样的教育显然不能适应英国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国的这种现象于我们而言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其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近年来毕业生规模平均每年以20万人的速度递增,2011年达到660万人,2012年达到680万人,2013年达到699万人。为增强实践操作能力,高校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回炉”的新闻也屡见报端。其二,职业院校升格的行为与论争从未停止。本世纪初,我国有一批“老中专”学校或单独或联合升格为高职学校。此后,以专科类学校为主,有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也升格为本科学校。目前,在此类学校升格的主体愿望和政策限制之间仍存在极大的矛盾。

我国正在致力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建设。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缺少技术工人的英国其实已经处于后工业社会,而我国尚在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无论是推动第二产业发展,还是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我国都是情理之中的事。近30年我国一直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在2012年明确要将600余所本科院校转型举办应用性教育,此举乃应时应需。

这部英国纪录片,在后半部分特别推崇同属欧洲的德国,认为德国是一个教育需求与经济需求相匹配的经典案例。德国的情况是,每年有60%的高校毕业生都会继续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相比之下,英国的这一数字只有6%。
中国的这一数字会是多少?我们没有官方或民间的统计,但估计也不能太乐观。

该纪录片强调,学校的课堂正在决定着西方经济的未来。对我国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斯呢?

(文见《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