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推进区域一体化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5-6-15 11:07:00 人气:

——访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
本刊记者 涂 强

20年间,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完成了从莲藕水田到非凡城市的华丽转身,其教育事业也实现了从洼地向高地的完美跨越,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方面更是取得长足的进步,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排头兵,让世人瞩目。从借鉴学习到跨越赶超再到示范领跑,园区在区域教育一体化建设方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后来居上的“法宝”是什么?这其中又遇到了怎样的阻力与困难?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有哪些?园区教育又有哪些发展规划与愿景?近日,本刊记者就以上问题对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进行了专访。

记者: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就。据我了解,早期园区教育的基础条件非常薄弱。那么,从最初的整体落后局面到现在的优质均衡发展态势,园区在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沈坚:在20世纪90年代,园区教育可以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园区开发建设之初,湖沼密布、河网并行,5个乡镇100多所村办小学、镇办中学,以及教学点零散分布在水网之中,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穷二白”,校舍还是简陋的土木结构,硬件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如今旧貌换新颜,现在园区超过八成的幼儿园都是省市优质园,小学、初中均为市级教育现代化学校,普通高中全部是省四星级学校。

回顾起来,我们在推动区域教育一体化方面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4年到2007年,属于教育现代化建设阶段。1995年,我园区全面启动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学校改造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我园区率先成为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所辖乡镇全部被评为“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乡镇”。第二个阶段是2008年至2013年,为教育均衡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园区创造性地启动义务教育学校“达标升级”工程,加快乡镇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使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现区级管理。第三个阶段为2014年至今,我们把它定位为区域教育一体化提升阶段,配合区域一体化进程,全面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

记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园区科学聚焦区域教育一体化,成功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到底是什么“法宝”在支撑着园区教育蓬勃发展态势?

沈坚:教育要发展,必须靠改革与创新。这些年来,我们作了很多探索,每—次改革都为后面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一是在规划建设上,我们借鉴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理念,通过超前规划、优化组合、合理布点,先后撤并了80多所薄弱学校或办学点,按照适度高于省现代化学校标准新建改建现代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并在全市、全省率先实现所有中小学省教育技术装备一类水平全覆盖,让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二是在发展方式上,我们率先探索结对帮扶和“捆绑式办学”模式,依托全覆盖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强化资源共享、管理互动、优势互补机制,促进学校共同发展;率先建立学校年度综合发展评估制度,试行挂牌责任督学制度,不断完善多元适切的发展性评估体系。

三是在管理体制上,我们率先实行学前教育招标准入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建立民办公助、政府补贴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协调发展新格局。同时,率先实施“达标升级”工程,实施三个“三年计划”,引领园区义务教育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发展;率先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推进职普融通和中、高职人才培养贯通试点工作,使办学效益得到了提高。

记者:您觉得在推进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曾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园区教育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

沈坚:城乡教育不均衡,归根结底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因此,最大的阻力还是体制问题。什么样的体制就有着什么样的教育经费分配与师资调配模式,这对于能够实现教育一体化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推出了“达标升级”工程,通过3年时间将园区15所乡镇学校全部升级为园区直属学校,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办学标准、统一办学经费、统一教师配置,有效促进了教育资源在全区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园区撤镇建街道,在行政体制上彻底消除了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模式,并提出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生态环境、文明素质八个“一体化”计划,争取用5年到8年时间,彻底消除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间的差别,实现完全融合。这为区域教育一体化深入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记者:在采访之前,我们实地走访了园区的一些学校,切身体会到园区的每一所学校“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但是每一所学校又都不一样,各有特色,我们非常好奇这个现象跟我们的一体化建设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沈坚:从2008年开始,我们率先提出教育现代化、均衡化、特色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由此翻开了园区教育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新篇章。你们观察到的学校特色,就是我们实施的“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战略成果。我们制订出台学校特色建设评估办法,引导学校将教育的基本要求、统一规范与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条件有机结合起来,以构建特色文化为抓手,打造优势项目,丰富发展内涵,提升办学品位。与此同时,我们与苏州市体育局合作推出“体教结合”举措,开创了“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的良好局面。

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也是我们提升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园区各校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25个国家和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拥有40多所国际友好学校和20多个与海外名校的合作项目。我们开展外教进校园活动,使专职外教配置全面覆盖中小学校,有效推进了全区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此外,快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搭建教育发展快速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及时共享,使园区教育区域一体化进程大大提升。按照园区“智慧教育”的顶层设计和三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正实现整体提升,成为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体化进程的最大动力。

记者: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园区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您认为实现区域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园区是如何做到的?

沈坚:我认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对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则力。

一是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国际化的开放环境和优越的政策机制优势,不断创新统招、单招等招聘举措,提高师资准入门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动师资总量上规模、师资结构上水平,加快师资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建设。同时,针对乡镇学校教师满员状况,我们连续三年推行了离岗退养政策,让178名学历低、业务能力弱的老教师提前退养,腾出岗位,输入新鲜血液,加快乡镇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和水平提升。

二是促进优秀教师均衡配置。园区坚持实行教师统一招聘、统一管理和统一调配,积极探索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名优教师向地处乡镇的学校流动。我们出台了朕于组织直属中小学优秀教师到乡镇中小学挂职任教的实施意见》,明确区镇联动、校际合作、整体发展的工作思路,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跨校“牵手”,“校长交流”、“教师流动”等形式,推动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向乡镇辐射和拓展,有效提高了乡镇学校的教育质量,加速推进了城乡教育同质化发展。随着教育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我们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园区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的实施细则》,将教师交流与干部提拔、职称评聘、评优评选挂钩,形成区内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和常态化。

三是构筑教师事业发展平台。近年来,园区深人推进“名师工作室”计划,建立“骨干教师发展共同体”,发挥名师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加快师资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建设。实施“名教师名校长行动计划”,通过挂职锻炼、国外短训、专家指导、教改实践等方式,加快名校长、名教师成长步伐。

记者:园区教育一体化当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挑战是什么?

沈坚:经过20年的发展,园区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教育资源配置跟不上城市化发展进程,教育资源布局还不适应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变化的新需要。二是教育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结构性差异依然存在。三是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化。四是继续教育还无法满足市民的多元教育需求,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还不完善,终身学习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终身教育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等。

记者:园区教育一体化工作下一步有什么规划?

沈坚:我们将重点聚焦突出的问题和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步推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工作。

一是加快完善区域教育新一轮五年基本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根据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紧密结合园区住宅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解决好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加强与国土房产、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的协调沟通和数据共享,建立生源变化隋况动态监测机制。理顺教育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变由开发商零星建设幼儿园的“公建配套”模式,由开发商交纳建设资金、主管部门全区统一规划、按照基本标准统一建设、交付教育机构使用的新模式。

二是加快实施学前教育新三年计划。大力实施学前教育区域一体化管理工程、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工程、公办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推进工程、幼儿教师培训工程“四大工程”,积极推进全区学前教育在规划建设、管理、保教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加快实施义务教育“达标升级”工程“又三年”计划。以校园文化建设和品牌亮化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队伍均衡水平为重点,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突破口,探索名校品牌复制,深化对口帮扶工作,推动学校共同体从松散型组织走向紧密型办学集团。

三是加快完善教师的教育体系。创新教师交流机制,深化骨干教师共同体和名师工作室建设,树立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加强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开展人才指数测评实验工作,探索建立符合园区教育实际的师资建设标准,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四是加快实施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主体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工程。建立并办好园区的开放大学,深入推进社区培训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市民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构建开放式的全民学习教育网络。
五是探索构建具有园区教育特色的“绿色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涵盖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等多方面内容的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评价改革。

六是突出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地位,启动并完成教育信息化二、三期工程,积极开展中小学数字化学习试点,保持网络资源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加快教育信息化平台与资源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应用。

(责任编辑 罗登廉)

(文见《基础教育参考》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