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要有辨析力和定力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5-8-25 13:26:00 人气: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吴颍惠
教育改革不能追风,不能在追求创新中“迷失方向” 二十多年来,教育改革凤起云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像中国教育这样,改革措施令人眼花缭乱。校长们总想追求教育的变革,在一轮又一轮的否定之否定中寻求着教育创新,以求今日学校异于昨日,使学校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追求改革、创新已成为新时期的教育目标,学校教育始终处在除旧更新的过程中。“新政”、“新措”不断涌现,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或理念陆续登场,像新实用主义、建构主义、自由主义等教育思想,影响或左右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多样性”、“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自主探究”、“对话合作”、“合作协商”、“社会参与”等词汇概念,风靡于中小学教育实践,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体系。不过,这二千年中的很多改革都是昙花一现,也有很多红极一时却渐渐销声匿迹。这些教育改革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有些甚至严重违背教育规律,比如全面否定“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脱离知识教育空洞地谈能力教育和素质培养,以及过度倡导“学生个人生活经验”为中心的教育等,提出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教育论断,严重误导了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之所以走得太急太快,还缘于社会人士呼吁和新闻媒体的“鞭策”。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许多教育改革有被社会舆论“绑架”的嫌疑。似乎人人都能谈教育、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都有发言权。社会媒体对教育的抱怨、指责、批评远远多过理解、认同和赞许。媒体上,有的以自身经历来控诉,有的以儿孙的案例来怒斥。且不说这种用个体化教育案例来说明普遍性的教育问题,在方法论方面有着什么样的错误,单以此对当下中国基础教育进行“拍砖”是否合理,就值得商榷。 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中国教育真的陷入了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境地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上海市的PISA测试成绩就很能说明问题,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并且这种优势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学者会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指责中国基础教育,我们并不否认存在的问题,教育的确需要改革,但是改革方向到底指向哪里,却是个关键问题。 教育改革自然要触及教育的基本矛盾,回应社会和家长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但是教育改革不应该受个别媒体或社会舆论的左右,应该保持一定的定力。教育改革必须直面社会现实,按照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政策指导改革,做到会鉴别、有选择。社会需要教育改革,更需要科学有序的教育改革,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教育改革。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制定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环节与结构,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践能力,切实关注道德教育,提倡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等,都是在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政策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和开展的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不能折腾,不能为追求变革而“推倒重来”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像所有动物种群一样,为了生存不息,人类需要把自身生存经验、知识、技术和能力传递给下一代,这样“教育”的雏形就出现了。随着社会分工不断加强,教育逐渐发展成一个相对独立、不断完善的行业。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行业定位、培养目标、工作内容、服务对象和成效评估。虽然历经几千年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但其固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却没有根本变化过,教育内在规律也没有根本动摇过。 当然,教育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教育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革,但是这种改革是一个生长、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突变,颠覆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改革必须在不断调整、吸收、整合中逐步前行。任何期望对已有的教育传统彻底否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的想法和做溜,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也不存在成功的先例。 比如,当前我们一些中学实行“走班制”教学,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实行了几百年的班级授课制的否定,但是实际上学生在自由选择课程、满足个别化学习需求的同时,还会回到一个临时“班级”里,接受班级授课制的学习,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也很好地说明了教育改革创新,不是简单打倒一个、另立一个的事情。在开展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把教育传统中合理的东西加以保留、发扬,并对其进行改造,融合到新的教育体系中。 再比如,我国的教育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优秀的思想,如传统文化中“好学乐学”、“勤奋刻苦”、“慎思明辨”的学习思想;“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教育思想,等等,都闪烁着新时代教育的光辉。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民族,教育史上积累了丰富的成功学习的经验,留下了许多刻苦学习的动人故事。当今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绝对不能轻易否定甚至抛弃这些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而是要通过改造,发扬光大。 教育改革的道路一般都是曲折漫长的。在教育领域,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以及教育过程中的道德教育、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其变化快慢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从古代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变革用了四五百年。我们如今虽然无须简单重复历史,教育改革应该而且可能要快些,但也不能快得太多,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世纪,还远没有完成。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所言:“教育改革创新不是如同造房子那样,必须把旧房子推倒,把基地清除干净,在空地上盖起新的房子; 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都应当拒绝急转弯、拒绝大跃进,不急、不慢、不卑、不亢,走自己的路。教育改革成果应该是“滞后的”,不是立竿见影的,是需要通过教育发展而逐步彰显出来的。教育改革的设计需要经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过程,然后才能“笃行”,真正付诸实践。没有“想明白、问明白、辨明白”的教育改革千万不能够实施,否则只能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把教育事业搞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混乱。从课程改革到招生制度改革,都有一个不断调整与否定的过程。如果教育改革不断地急转弯,非常容易伤教育的元气。教育改革应当是胆子小一点、步子慢一点,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缓缓前行。 现在我们提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就是要在总结过去30多年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开辟新的教育改革之路。这就需要对各种类型的教育改革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综合地、辩证地推进各种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那就是要努力寻找学业素质与品德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实践素质和创新素质的辩证关系,而不是否定与对立。我们喊了几十年“转变教育观念”,到底要转变哪些教育观念?喊了几十年“应试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国教育到底要“转变到什么样的轨道上”?我们不倡导“考试状元”、不倡导“学神学霸”,用这种力、法以正视听,这个容易理解,但是我们到底应该倡导什么?我们是应该倡导素质能力,那么素质能力与考试成绩有没有关系?如果我们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是“高分低能”,那么到底是教育出了问题,还是考试工具出了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涉及教育改革的本质问题,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理清、分析,进而确立科学辩证的教育改革推进理论。只有这样,教育改革才能少走弯路、邪路、老路、旧路,才能真正科学辩证地推进。 教育改革不能冒进,要以“核心改革”带动“外围改革” 近年来,“公信力”一词被频繁使用于学界研究的各个领域,对诸多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教育研究视域之中,对于公信力的关注也日益提升,研究者们通过对公信力的研究,把脉与改进教育,以期促进教育发展。教育公信力就是教育活动可以获得社会成员信任的能力,它是教育权威性、信誉度与影响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重建教育改革公信力应该以“核心改革”带动“外围改革”。这里的“核心改革”主要是指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紧密相关的改革,例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课程改革等。而“外围改革”主要是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教师培训等领域的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必然会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教师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革陈旧的、僵化的管理体制,真正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培训的改革目标则是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应对教学改革所带来的知识、技能以及理念方面的挑战,同时,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当然,教育改革需要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脉络,各个方面的改革应该协同推进。 影响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两个因素。第一个是社会因素,社会对人才需求变了,教育不可能不变;第二个是人的学习环境变了,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变了;教育不可能不变。在最近十多年里,学习科学发展得很快,有脑科学的、认知心理学的,还有其他各方面的以及评估技术等。这些研究的结果都能够影响教育改革。特别是互联网掀起的数字革命让人们进入了“在线”时代。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考试的毕业生,而是有创意、能创业的新型人才。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的人才是要靠创新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伴随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变化,出现了教育内容与方式难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问题,需要不断加强教育改革,逐步建立起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 另外,现行教育的内外部关系,教育目标、课程、教学……越来越不相适应,需要对现有教育进行怀疑、批判和探索,提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和教育改革蓝图,然后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付诸实验、实践,对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造、调整、变通和发展,这就是真正的教育改革。任何一项改革自然有成功与失败一说,但是教育改革不同,有时候教育改革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特别是涉及学生发展的改革,更应该慎之又慎,需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实验,以实验方式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发展。 当然,教育改革首要目的是要激发起整个教育系统的活力,把国人办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释放出来,这应该是教育改革最大的红利。美国的特许学校,就是把办学基础较差的公立学校交给民间机构管理,这类学校被称为“托管学校”,经费由政府公共财政拨付,管理由民间力量运营,与之类似的还有英国的由政府、家长、教师、宗教团体和慈善组织开办的“自治学校”,这些学校均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受地方政府控制,享有较大的预算控制权,在招聘教职工、设定工资等方面享受自由权利。重启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能够真正地为教育松绑,解放教育的生产力,真正地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实现“管办评”分离,把更多的教育改革交给社会、民间去做,把更多社会人士吸引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让民间思想和智慧参与教育改革。这样,教育改革才会有更大的社会公信力。 (文见《人民教育》2015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