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教育让这座城市越来越美好——上海十五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纪实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9-13 8:47:00 人气:

教育让这座城市越来越美好

——上海“十一五”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纪实

如果你想了解前沿的中国教育,请到上海来,在“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孕育下的上海教育正展现其独有的激情与智慧;如果你想了解未来的世界教育,也请到上海来,这座让人怦然心动的城市正用184天的世博盛典开创一个充满憧憬的教育新纪元!

上海日前宣告:2004年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指标全部完成,今年将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正在让这座城市越来越美好!

抓准机遇,超前谋划是城市教育的软实力

围绕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要求,上海市市长韩正在2004年7月举行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形成多元的办学体制,具备完善的办学条件和实现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五方面要求,这标志着上海吹响了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号角。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动员一切力量保障教育的优先发展。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形态调整,随着城郊接合地区一批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和郊区新城的建设,上海的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当口,这是继上个世纪90年代大规模旧区改造之后的新一轮规划调整。为此,上海把大力加快郊区学校建设明确为全市基础教育整体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任务,不仅要求在教育的设点布局上与城市布局相一致,更强调要在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上同步实施。

任何改革要获得成功,都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而这种外部环境与内部要求的最佳结合点,正是所谓的机遇。上海教育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在全国的先进行列,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具有极强的机遇意识。抓准发展的机遇,坚决果断地推进改革,使上海教育改革的大戏始终精彩纷呈。

最能充分说明这一点的是上海高校从形态布局结构调整走向更具内涵的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的过程。这是上海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上海抓住国务院批准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契机,对所有在沪高校的布局和用地进行调整和整合,形成了紧跟城市经济发展的形态新格局。以杨浦知识创新区为例,10多所高校通过扩建、兼并、重组等方式覆盖全区,形成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的“三区联动”,打造起集科技教育机构、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都市硅谷”。这一崭新格局完成了上海高校从分散不均到形态集聚的物理聚合,体现了高等教育在城市大棋局中南北呼应、东西互动和与城区产业、区域经济发展近距离对接的发展策略,更重要的是为高教的内涵发展抢得先机。

2008年年初,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明确提出:“推进高校学科结构布局调整,突出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提高高校办学质量。”这是一次事关学校发展、事关学科之间的地位和利益调整及上海高等教育发展整体绩效的艰难战役。3年实践,上海交出的成绩单令人欣慰,并初步破解了一道中国高校正在面临的共同难题:在充分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今天,政府如何引导各高校规划定位,实施分类指导,推动高校自主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

上海要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只能来自改革与创新。今年3月,机遇再次垂青于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明确表示,上海正按照中央要求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迫切要求上海教育事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有责任继续在全国教育改革中先行探索、作出贡献。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是深化改革的硬道理

今年以来,处于入园高峰的13万名适龄儿童顺利进入幼儿园,上海有效缓解了“入园难”矛盾,见事早、措施实、成效明显是主要经验。

上海之所以能见事早、措施实、成效明显,归因于始终把教育作为民生之首,从促进和谐的高度审时度势,未雨绸缪。着力缓解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受教育权益差异问题,努力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受教育权益,上海的做法同样可圈可点。上海严格执行国家“两个为主”政策,逐步提高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在全市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到2010年秋,全市42万名农民工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民办小学享受免费教育。

上海的职业教育在新世纪之初曾经历过低谷,上海教育行政部门清楚地意识到,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让学生昂首自信地走上工作岗位,也是民生的重要体现。为此,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每年度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告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的质量。近5年里,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在许多老百姓的眼里,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并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向普及化的跨越,这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它满足了普通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为了满足老百姓的多元需求,上海以“小步走,不停步”的策略稳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本着给予考生多次选择机会的宗旨,上海始终坚持实施“春季考试,春季招生”的改革试点;自2005年3所民办高职院校“试水”专科层次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以来的5年中,参与院校猛增至20所,招生计划数过万,为高校自主招生探索出了新模式;从2006年起,上海又在复旦、交大两所高校中进行“自主选拔招生改革”试点,这是录取工作新模式的一次创新,被社会称之为“破冰之旅”。

2010年7月,上海开放大学宣告成立,这是上海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的又一大手笔。市委副书记殷一璀把开放大学视为上海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和枢纽。今后,上海开放大学将为市民建立学分银行,实现学分互认,并整合区级和全日制高校的终身教育资源,探索突破性合作;将建立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闲暇教育于一体的多样化选择的课程体系,让学习成为人们随时的需求,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理想,更是社会和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命题。

服务全国,海纳百川是科学发展的大胸怀

今年8月,100名上海教师奔赴云南,开始在当地县级中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这是上海第十批赴滇支教队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和中高级职务的骨干力量。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引领下,服务全国,上海义不容辞。

为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东西部地区互助合作,上海与云南、西藏、新疆、四川等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推动对口支援战略。

同时,根据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战略决策,为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上海不断加强对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在一批优质初中和中专开设内地西藏班,又在一批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开设内地新疆班,为他们在沪学习生活创造了良好舒适的环境。

为增强教育的区域辐射,上海还努力推进“长三角”教育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长三角三省市签订了一系列互利双赢的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使得各自的教育投入产生优化效应。“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既要在大格局中做好支援和服务工作,也要在与兄弟省市的合作交流中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更科学持续的发展。”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始终这样认为。

教育国际化始终是上海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亮点和提高综合实力决胜未来的砝码。上海有责任用世界最先进的理念来推进上海教育。“十一五”期间,上海获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300多个,占全国的1/4,并出现了不少强强联合的范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与法国巴黎高师联合培养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学科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合作设立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等。同时,著名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让合作办学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如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联办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会同全球12所名校共同建立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这些都堪称经典。

上海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关键取决于拥有国际视野的人力资源的支撑。“十一五”期间,上海通过外聘、引进外籍专家和教师,引进具有海外工作或学习经历的骨干教师,派遣本土教师出国深造等途径,促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这些举措,为上海教育引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细心的人们开始发现,“海纳百川”的上海教育国际化进程正在发生着三大转变:政府工作重点从数量扩张转变为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并举;政府职能逐步转变,服务功能日渐凸显;国际化在上海学校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并成为新一轮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

大思路、大战略,需要大手笔、大魄力。回首5年,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不无感慨:“改革是实现上海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而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法宝,每一次重大的社会改革和进步都是伴随重要的解放思想而来。”

如今,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标志的崭新历史阶段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上海教育的下一个目标已经确定: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上海已经启航!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