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0-9-14 9:04:00 人气: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导、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孙力 教师节之际纪念先贤,审视自己,我们的眼光应该聚焦何处?当代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承担使命?我认为,恐怕还是“学高”和“身正”的追求和融合。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仅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而关系到社会的文明进步 今天,9月10日,是我国第26个教师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它如一面大大的镜子竖立在世人面前,特别是教师们面前,检验和警示着每一个教育者。 重道义追求的中国教育精神中华民族理解教育的一个深刻之处,正在于将“学高”和“身正”、知识和道义、做人和做学问,把知识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融为一体;而教师首先要成为融合两者的典范。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广义上说,也是社会大众的教师,而并非简单地传播知识和科学;他们十分重视“道”和“义”,用“道义”来驾驭知识和科学。李大钊先生为其创办的《晨钟报》写下一副著名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真切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也明显传承了中国学人优秀的精神传统。 重道义追求的教育精神,造就了中国一代伟大的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时代的先驱,真正的大众教师,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拓荒者。 教师节之际纪念先贤,审视自己,我们的眼光应该聚焦何处?当代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承担使命?我认为,恐怕还是“学高”和“身正”的追求和融合。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前不久批评一些大学存在的丑陋现象,将之归纳为三个字:乱、脏、臭。一些学校教学秩序混乱,总在想用什么办法赚钱,教授和导师中也存在肮脏的“潜规则”,学术腐败之臭、衙门气之臭弥漫,等等。虽然这只是某种程度或某些地方存在的问题,但值得警醒,这恰恰反映了重道义追求的中华民族优秀教育精神的丢失,如此,也就丢失了我们教育的优势。 “身正”并不是“学高”的辅助之物或华美装饰,它是教育的关键性因素。传播知识的教师,与市场上售卖商品的人不同,商贩的人品不至于影响他人对商品本身的评价,而知识的传递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教师人格和品德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德高望重的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特别是传授的道理,能很顺畅地流入学生心田,其传播效率可以说同老师的道德水准有正向相关的关系。无论在启蒙教育阶段,还是在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阶段,都是如此;只不过在初级教育阶段的儿童,是通过对老师形成的喜不喜欢的总体情感体验发生作用,而高级教育阶段的大学生、研究生,则通过对老师人品的价值评价而发生影响。曾有中学教师在家办班辅导学生,当他在讲授和辅导的时候,听课学生中却有人在悄悄议论老师这一天、这一个月的收入。这时的知识传播,不可能不受到扭曲。特别是当教师阐发思想精神、讲做人做事的道理时,自己是否“身正”,对效果更有决定性作用。 “身正”决定“学高”的社会功效“身正”还决定着“学高”的社会功效。高尚的道德情操,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和研究热情,支撑一个人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攀登学问的高峰。学术泡沫、学术造假为“身正”者所不齿,而正因为远离不正之风,才能塑造“学高”的丰碑。眼下,我们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过程中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今的物质条件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与研制“两弹一星”的那一代知识分子身处的艰苦环境不可同日而语,但对比他们的辉煌成就,我们应该汗颜。 将学识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身正”不可或缺。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学识发挥功能的价值取向。同样的学识,可以造福人民,也可能危害社会,而“身正”就是其方向的引领。中国能够取得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与一大批“身正”的教师、知识分子的贡献不可分割。因此,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仅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而关系到社会的文明进步。 (文见《文汇报》2010年9月10日第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