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部县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9-14 9:28:00 人气:
一个西部县的教育现代化之路解读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郫县模式”今年6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对郫县教育现代化水平进行了评估。在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分析后,教育督导团认为郫县的教育现代化工作取得较好成绩,达到了成都市区县(市)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郫县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郫县,位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腹地。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个曾经的农业大县,城乡经济社会飞跃发展,连续5年入选全国“百强县”、四川省“十强县”。如今它已经被纳入成都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目标是构建富有经济实力、独具城市魅力、充满创新活力的“成都西部新中心”。 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在郫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郫县教育高歌猛进——巩固“普九”成果,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环境,提高师资力量,加大“普高”力度,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公平、均衡、协调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2008年,郫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称号。 当社会欣然注目郫县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把目光投向经济发展的背后,投向突飞猛进独具魅力的郫县教育,找寻一个西部县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背后的所付出的努力和答案。 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推动现代化,整体提升县域现代教育水平,郫县形成了强力推动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直接惠及6万多名农村学生 走进友爱子云学校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仿造西汉大儒杨雄少时勤学洗笔的“墨池”,校门、围墙、广场都用汉代风格的青石板、木雕,上面制作着儒家经典的格言,学校还修建了子云亭、准易廊等建筑,校园里充满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学校里投影机、电视机、DVD机、复读机、投影屏幕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如果不听校长刘宗林介绍,笔者很难想象这是一所农村学校。 “如何适应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现代化的教育,让郫县群众分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郫县县委书记陈海元介绍说:“郫县以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以调整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为重点,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升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成立“全县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组织全县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中小学实地调研,及时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各乡镇及县财政、城建、国土等部门紧密配合,工程涉及的用地、“三通一平”、绿化等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县教育局建立项目建设周报制,每周向县领导汇报建设进展及问题,加强对学校的指导,确保了校园标准化建设良性推进。 从2003年开始,一场足以载入郫县历史的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战役在全县打响。 推进标准化建设满覆盖——县财政投入1个多亿,先后完成郫县实验学校的新建,郫筒一小、鹃城学校、望丛小学等城关学校的改扩建;又投入1亿元对全县72所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和硬件升级,拆并村小37所,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改扩迁建中小学15所,共计新建校舍8.7万平方米。同时,全县实现了标准化学校教育技术装备100%覆盖,基本实现了信息技术装备“一步到位”。 推进教育资助满覆盖——从2007年秋季开始,郫县实现了全免费义务教育,凡在郫县公办学校就读的城乡居民子女,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均享受九年全免费义务教育。同时,全县统一了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收费标准。仅2009年,在全免费义务教育和“帮困助学”上,县财政的投入就超过3000万元。 推进学校特色打造满覆盖——县教育局引导学校结合实际打造特色。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各校从思想、制度、环境、课程建设入手,构建高品位校园文化,全县初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景”的校园文化新格局。 “现在孩子们上学可是‘巴适’得很。”郫筒镇梨园村一名村民告诉笔者,以前村里的小学都是泥土墙、长条凳,一到下雨天,村民和教师的心都是紧的,“雨季时,老师打着伞在教室里上课,孩子们则赤脚踩着泥浆读书”。 “如今,农村学校的教学楼是镇上最漂亮的建筑,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多媒体教室、广播电台、校园电视台等一应俱全,师生风貌也焕然一新。”县教育局副局长冯德才说,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从硬件上缩减了农村校与城镇校的差距,郫县也兑现了“在成都率先消除村小”的承诺。 近年来,郫县经济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2008年郫县GDP完成额为153.82亿元,2009年郫县GDP完成额更是达到了174亿元。在郫县县长景民看来,“每一分财政的增长,都有全县群众的贡献,他们应该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分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2008年,郫县财政经常性收入55251万元,教育经费总投入34781万元,其中县财政安排27370万元,比上年增长44.18%;2009年,郫县财政经常性收入55814万元,教育经费总投入34878万元,其中县财政安排27592万元,比上年增长1.82%。 尽管教育投入“以县为主”,但郫县各乡镇政府仍然对教育非常重视。犀浦镇、红光镇政府每年额外给镇上学校下拨经费,奖励优秀教师。2009年犀浦镇政府投入200多万元改善镇上学校的硬件设施。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如今郫县中小学基本达到了“校舍楼房化、路面硬质化、设备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的要求,在部分镇形成了“一镇一所初中、一所中心校、一所村完小”的合理布局。“郫县以标准化推动现代化,以一体化推动均衡化,整体提升县域现代教育水平,形成了强力推动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直接惠及6万多名农村家庭学生。”副县长陈聪高兴地说。 保障教师待遇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提高师资素质,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走内涵办学之路,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出“超能量”,走出一条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新路 今年暑期,对于郫县犀浦实验学校校长张洪来说过得“特别值”。他刚刚从苏州、上海培训回来,“脑子里全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想法”。不仅仅是张洪,暑假期间郫县所有中小学校长全部到苏州、杭州、成都进修培训,体验了一把教育教学改革的“头脑风暴”。 “农村学校的‘硬件’已全部达标,有的甚至超过了成都市区学校的配置,但在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软件’上还有很大差距。”在郫县教育局领导班子看来,“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道路,必须提高师资素质,同时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走内涵办学之路,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出‘超能量’。” 为此,郫县大力实施了“师资素质提升工程”: ——推行城乡师资交流计划。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每年选派教师到农村支教,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对口帮扶,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有50名以上的城镇骨干教师和学校行政干部到农村学校支教、送教。 ——改革农村师资培训方式。围绕“小初衔接”重点,组织教育专家及教学骨干,进行“菜单式”、“互动式”和“体验式”培训,省、市、县各级骨干教师参加培训面分别达到0.9%、11.5%、15%,普通教师在职培训时间人均达到每年240学时。 ——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为名师搭建成长平台,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局面,仅2009年全县就推出省、市、县各类优秀、骨干教师1000余人,占全县教师的30%,在县域内初步形成了一支学科配套、分布合理、结构优化的郫县名师队伍。 ——实施农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在职学历提升,“十一五”以来,全县共有320余人通过在职进修获得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全县教师高学历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达到72.9%、70%、8.04%。 ——切实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完善校长负责制,严格校长任职条件,实行校长聘任制和“公推直选”,并组织全县校长参加成都市“千名校长大练兵”活动,提高了广大校长的综合素养。 与此同时,郫县积极落实教师待遇,推进教师待遇“同县同酬”。“县财政设立了农村教师岗位津贴,从2006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用于解决农村教师的岗位津贴、课时津贴、班主任津贴和教学质量奖。在此基础上,2008年,郫县将课时津贴、班主任津贴和教学质量奖标准人均每月增加1200元,2009年落实了教师绩效工资,实现了同一教育段教师待遇同县同酬。”郫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张定军介绍说。 此外,为保障优秀师资能扎根农村、安心从教,郫县专门为农村教师发放津补贴,平均近郊区学校教师比城区高130元,远郊区学校教师比城区高260元。“以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都希望调到城区,现在农村教师的月平均收入多了200元左右,打报告要求调到城里的教师明显少了。”张定军说。 今年以来,郫县又下力气解决困扰农村教师多年的住房问题。县财政在安德镇、城关镇等中心镇修建了一批两居、三居的住房。“住房条件达到商品房的标准,但比经济适用房每平方米还优惠380元,这是政府给教师办的一件大好事。”唐昌镇崇德学校校长周继红由衷地说。 2007年,在提升师资素质的同时,郫县教育局借鉴酒店管理评估体系,启动“星级管理”评估改革措施,规范并强化了常规管理,有效提升了学校办学内涵。 “星级管理”评估采用从一星级到五星级的量化等级评估,由学校申报,教育局评估,“以评促管”,对学校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评、指导。学校获得的星级管理称号有效期为两年,有效期满前,学校主动向评估机构申请存续审核,审核通过的校,可保持原先星级。星级管理学校在有效期间若出现严重问题,将取消其星级称号或降格处理。 何家场小学地处偏僻,是一所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不高。校长李国庆借助“星级管理”评估的东风,在学校开展“精细化管理”,使师生面貌焕然一新。“以前只有作业本、课本的教师办公室里多了一面镜子、一盆鲜花,以前不注重着装的农村教师也化起了淡妆。”更令李国庆高兴的是,学校实施了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开办了家长学校,教师的工作劲头更足了;组建了学生兴趣小组,一群由农村娃组成的合唱团、排球队竟然获得了全县一等奖…… “通过启动星级管理评估工程,郫县城乡学校的软实力再上新台阶,一校一品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已初步形成,学校形象也得到了快速提升。”郫县教育局副局长冯德才介绍说。 推进县域教育“集群式”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采用多种形式“促优扶弱”,实现县域内各类教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 郫县实验学校是一所“有口皆碑”的优质校。2007年,在县教育局的“撮合”下,该校与德源初中这所农村薄弱校联姻,组成“集群”,两校试行“一个校长、两个实体”的一体办学模式,时任郫县实验学校教导主任的杨洪渊到德源高中任常务副校长,同时郫县实验学校先后派出了12名优秀教师前往德源中学任教。 “这会不会削弱实验学校的实力呀。”对此,一些教师议论纷纷。然而只有短短一年,曾连续8年位列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倒数的德源初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科目的教育教学质量上升到全县前10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更是名列全县前5名,而郫县实验学校的教师也因两校融合后的新环境、新机制,激发出了工作和发展的新潜能。 不仅德源初中,以郫县实验学校为龙头的教育集群,共辐射了11所学校,进行师资流动,优化分配机制,建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共生”模式。在郫县实验学校的帮助下,两路口学校连续3年初中毕业年级检测成绩排进全县前列,小学学生综合成绩从倒数上升至全县中游水平。郫县实验学校美术组组长刘文跃到德源小学帮扶两年,同事们都打趣地说:刘老师到哪里,艺术节的美术一等奖就在哪里。 “在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薄弱学校要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大幅提升,仅靠单兵作战,往往会因办学思想、管理经验、课堂教学等软力量不足等情况,在短期内很难形成强劲的自我发展势头。”冯德才介绍说,郫县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采用多种形式“促优扶弱”,实现县域内各类教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从2007年9月开始,郫县推进“区域联动,优势引领,个性发展,整体推进”的县域教育“集群式”发展,在“软件均衡”上下功夫,集中打造包括普通高中、职业教育、社区成人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在内的“五大发展集群”,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小型学区,以优势带薄弱,实现城镇中心学校与农村学校的联动发展,深度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据了解,在教育集群中,每个集群都设有一名“第一校长”,负责对本集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安排,统管集群中各校间的教师流动、优势学科的互补与交流,以及各校间硬件设施调配和经费划拨。县教育局侧重从激励、评价、环境创设、保障服务等方面发挥行政功能,改革评价制度,促进特色发展,促进集群学校与外环境的联动共生。各集群在管理、经费以及教学教研、教师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敢于打破校际界限,大胆创新,扎实工作,有效提升了农村学校的软实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集群学校把合作重点放在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校长深入教学一线,通过上课、听课、评课,随时了解和监控全校课堂教学情况,引导教师不断“学习——思考——实践——反思”,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引导学校教学重视环节,注意细节,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认真落实“组织教学、上课、作业、辅导、检测、评价”等教学环节,从教学细节着手改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定期开展“高效益课堂”评选活动,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逐步建立了课堂教学新秩序。 “3年来,各集群按照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有效促进了城乡学校之间的多向合作、多向交流、多方互动及优质资源的共生共享。”集群龙头学校之一的郫筒小学校长冯云利告诉笔者。 据统计,3年间,集群龙头学校到农村学校支教一年期94人,农村教师进城顶岗培训一年期34人;城乡学校134名教师结对,学生互访2277人。各集群共计开展视导、培训活动400余次,培训农村教师800余人次,培训农村学校行政100余人次,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在学校集群发展的基础上,今年以来,郫县又依托成都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培育县域内特色名校。郫县一中与全国名校——成都树德中学实行“强强合作办学”,郫县二中加入了成都石室教育集团,郫县三中融入了成都七中网校。各个学校在分享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随着教育集群已实现县域学校的100%覆盖,郫县已基本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硬件与软件的全面整体均衡。”冯德才介绍说。 面向区域经济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教育生成于社会,教育人也应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高位思考”,反哺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作为成都的“后花园”,郫县距市区只有1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从上世纪90年代起,郫县经济在大区域经济的影响下整体快速提升——成都现代工业港、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区、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西区等数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汇聚;摩托罗拉、英特尔、中芯国际、友尼森、百事可乐、瑞士布鲁克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银河磁体、正大集团等一批国内外优势企业进驻,郫县迎来了县域内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良好机遇。 “教育生成于社会,教育人也应跳出传统思维,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高位思考’如何反哺于地方经济发展。”在这一理念的带动下,郫县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郫县的4所普通高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与此同时,郫县职业学校也进一步扩大了招生规模,郫县将友爱职校与安德职校合并,建成了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在校生达到6000多人,较2002年翻了一番。郫县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渐趋合理,2006年达到5.2∶4.8。目前,郫县高中教育资源优质率达80%,高中阶段教育升学率达95.79%,普职比为4.9:5:1。全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4年。 “以前,郫县职校的毕业生主要到长三角、珠三角就业,现在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毕业生80%以上在本地就业,主要集中在工业港、高新区。”郫县教育局职成科副科长胡锡全介绍说,一些大型企业在进驻郫县时,首先也考虑到郫县发达的职业教育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郫县友爱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紧跟企业需求专门设置课程、教学模式等,聘请企业的技师到学校指导教学,送学生到企业见习,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深受企业的欢迎。“以前我们从国企、外企挖来不少人,但这些‘空降兵’最终能留下来的还不到10%。”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缓解企业扩张劳动力紧缺的矛盾,该公司与友爱职校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训。截至目前已为英特尔(成都)公司输送了200多名员工。 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招办主任高润森告诉笔者,该校毕业生大部分集中在TCL、前锋电子、英特尔、现代模具园、科星电器、京东方、银河磁体,云川精密、四威电子等工业港、高新西区就业,就业率达到90%以上。同时,稳定的高就业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郫县学子报考中职。 与此同时,郫县职教积极面向全县的产业结构升级“做文章”。“郫县豆瓣”可以说是郫县的一张“名片”,食品加工更是郫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达6亿元以上。县委、县政府提出,把郫县建设成为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但是当地企业急需食品检验人员,缺口400人以上。为此,友爱职业学校与四川川菜产业园合作办学,专门开设了食品生物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都成了企业抢手的“香饽饽”。 来自德源镇的徐娜,初中毕业后参加了镇里组织的“计算机操作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成为成都现代工业港的一名职员,从事文秘工作,月工资1000多元,成功地走上社会。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郫县坚持将社区教育发展同培养知识型劳动者、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相结合,增强了社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2年以来,郫县充分整合和利用县域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建立新农村社区教育示范点8个。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500余期,培训农民12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余人。 郫县还坚持将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同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同新技术推广普及相结合,建立成人教育和产业项目相结合的示范基地,其中市级示范基地8个、县级示范基地14个。 如今,一个充满活力的“各类职教资源快速整合,公办与民办协调发展,学历与非学历互为补充”的职教办学新格局正在郫县形成。一批又一批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已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郫县城乡现代化统筹发展的生力军。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7日第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