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对话山东省德州市教育局局长刘志祥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9-16 11:29:00 人气:

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对话山东省德州市教育局局长刘志祥

编者按: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教育系统在推进师德建设中鲜明地提出了“向师德要质量”的新思路。围绕这一主题,当地创设载体,努力解决师德建设中做得多、实效少的难题。德州的实践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刚刚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新近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都对师德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新形势下,该如何做好基层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记者为此采访了山东省德州市教育局局长刘志祥。

向师德要质量 意在以德导能

记者:师德建设是教育的重要命题之一,一直以来各地都在探索师德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德州市为什么会提出“向师德要质量”这一师德建设主题?

刘志祥:提出“向师德要质量”首先是基于德州教育现实的思考。即使到现在,德州市的教师队伍依然面临着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局面。在农村学校,小学教师中民师转正和招工进入的占到七成以上,从全市来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对口率仅占五成,受客观现实制约,教师队伍的整体施教水平并不算高。德州教育需要继续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激发教师精神和动力的师德建设和补充培训教师同样重要。毕竟,师德是衡量教师品格情操的标尺,是检验学校校风、学风的依据,也是教育和感染学生的巨大精神力量。

当然,在山东省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向师德要质量,已成为基层学校的迫切任务。师德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向师德要质量就是向人的行为效益要质量。学校管理实践表明:高效的师德建设带来共享价值观,信仰、理念和责任是学校发展中新的增长点。

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和民主的管理方式,搭建好各种平台,让教师具有自主发展的动力源,是师德建设的关键。基于此,我们确定了载体,明确了阶段目标,制定可行的运行方案,努力营造有追求、讲奉献的教师文化氛围。目前,德州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师德建设模式:三个载体和三个管理模式。三个载体包括全市层面的师德建设示范县的评选、各县层面的师德建设示范校的评定和校级层面的师德示范教师的评选。三个管理模式包括面向教育内外聘请了师德建设监督员、在师德建设当中引入积分制和努力营造有利于师德培育的氛围。我们鼓励各地、各校创设符合自身发展实际需求的师德建设载体,让所有教师都能参与进来。

记者:师德建设必须注重过程,追求水到渠成的效果,现在德州在师德建设中引入了积分制,尝试对师德建设进行量化管理,请问依据何在,效果如何?

刘志祥:我们出台了《德州市师德建设工作积分考评办法》,引入了积分制。我想我们有三个依据:一是德以导能,能以表德。教师的“德”规定了“能”的方向,同时又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相对于“德”而言,“能”虽然处于被统率的地位,但“能”同样可以作用于“德”。二是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推动力,而师德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动力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质量问题是师德问题。三是依据道德的实质,道德的实质是人的行为效益的最大化,师德建设就是要使教师的每一个教育行为都产生最大效益。

因此,在根据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愿望,结合教师实际的情况下,我们将学校工作效果全面量化。教师完成一项工作,记一项分,以分值代表价值贡献,分高者德评亦高。这样,学校将学校发展总目标转化为教师的师德目标,引领教师确立共同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践证明,通过过程积分,教师普遍提高了执行力,有效改善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更多教师明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师德建设的根本途径在引领

记者:师德建设的无效和低效一直是困扰教育的难题,请问德州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教师参与热情不足,效果不佳这一难题的?

刘志祥: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提升师德建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也是一个老大难的话题。我们为此组织了有关专家对如何推进德州的师德建设进行了多轮论证,最终达成共识,那就是要把虚事干实,把软件干硬。

在师德建设中,校长认可是关键,教师幸福是基础。我们强化这样一点,师德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引领,而不是强制,师德建设是一种高境界的管理模式,师德建设要为教师设计发展目标,为教师的道德提升搭建平台。为此,我们确立了选择载体、明确目标、制定方案、师德管理、教师反思的建设模式。

各县区和基层学校都成立了师德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和师德建设工作室,确保把师德建设活动的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学校把教师认可的目标转化为教师的工作目标,通过层层分解目标,引领教师付诸行动;通过行动引领教师不断关注自身的师德水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从而不断地向更高层面攀升。当教师的这种精神追求不断升华之后,教师的师德也就自然提升了,学校发展的愿景成为教师心中的“灯塔”,师德目标照亮了教师前进的道路,最终就有利于实现德州市的教育愿景与教师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

从目前效果看,教师对参与师德建设很感兴趣,很多校长也找到了向师德要质量的感觉,师德建设主题枯燥、执行软弱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记者:师德建设需要良好的环境,优越的文化氛围。德州市在激发教师的情感价值观中,注重了哪些人文环境的创设?

刘志祥:师德建设不是孤立的,是有条件的,人文关怀是师德建设的重要条件。我们努力让教师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无处不在,使他们快乐地工作、主动地工作。2008年,我们解决了市属高中80多名教师的人事编制问题,2009年又解决了206名教师的工资问题。德州一中的一名优秀教师高春燕,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她爱岗敬业、诚信待人、宽厚朴实。然而,风华正茂的她,却不幸患上MDS骨髓异常增生,急需进行骨髓移植。得知这一情况后,市教育局在第一时间给予12万元的资金帮助,并责成学校发出倡议,寻求援助。截至目前,共募集爱心捐款30余万元。

目前,德州市在师德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为教师发展创设条件:为全市中学教师每人配备一台微机,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每年暑期都精心组织对教师的全员培训。

做实做硬才能实现软着陆

记者:“向师德要质量”是不少地方在师德建设当中希望达到的目标,德州的实践能够实现软着陆吗?
刘志祥:前些年,德州教育一直面对着一些质疑声音,他们质疑在整体年龄偏大、整体素质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德州的教师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吗,当时可以说是存在一种不信任的情绪。我们采取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寻求的就是回答质疑,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近几年,德州教育质量连年提升,一年一个台阶,而敬岗爱生、不断进取的优秀教师群体不断壮大,很好地回答了当初的疑问,也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师德建设的效果。可以说,“向师德要质量”的实践和探索对于提升德州的整体教育质量、确保学校安全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目前,社会上质疑的声音少了,赞扬的声音多了,社会满意度提高了,教师这一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也多了。我市进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已经8年,今年考试人数首次突破5000人,创历史新高。

去年,山东省对德州市进行社情民意电话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教育工作反映良好。今年,市教育局被省总工会授予富民兴鲁劳动奖状,这在地市级教育系统是不多见的。今年,我们还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授予师德建设十佳单位。

记者:师德建设无止境,下一步德州将如何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刘志祥:师德建设必须做实做硬才能更好地实现软着陆,今后我们有下面几点打算。第一,要进一步加强校长培训。第二,优化载体,要选择让教师更感兴趣的载体。第三,进一步科学设计阶段性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第四,狠抓中小学教师师德的行为转化,一点一点地让其到位。第五,要进一步发挥积分制的作用。第六,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总之,德州将在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抓住师德这个灵魂,引导教师作师德的表率、育人的典范。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1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