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择校热”如何破题——解读《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一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10-9-21 11:26:00 人气:
为了孩子进好学校,家长不惜重金买“学区房”,名校周边一房难求;有的名初中只招两三百人,却有三四千人报名;甚至上幼儿园都要择校…… “择校热”表面看由家长需求而起,然而,对此意见最大的还是家长:如果家门口的学校质量高,谁愿舍近求远?《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出回应,亮出“缓解择校矛盾”的决心——“让所有孩子获得公平及高质量的教育”。 如何缓解“择校热”,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沪上教育界人士进行了解读和分析。 “统一配置”拉平城乡差距近年来,上海基础教育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推行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由于教育投入总量不足等原因,上海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仍存在较大差距。 《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化、均等化,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区县财政投入差距,到2020年基本建立市级统筹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基本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标准统一、教师收入标准统一、学校配置标准统一、教师队伍配置标准统一。” 教育界人士认为,“四个标准统一”是教育公共服务机制的创新,抓住了义务教育均衡化的“牛鼻子”。而且,《规划纲要》将征求意见稿中的“力争”删掉,体现了政府对缓解择校矛盾的决心和力度。 “四个标准统一”已开始起步。中心城区学校之间的硬件配置标准逐步统一,郊区学校的硬件配置也在向中心城区靠拢。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绩效工资后,郊区教师收入增长了20%—30%,不同区县教师收入基本统一。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标准,各区县之间还存在不小差距。 崇明县教育局局长黄强说,这些标准配置中,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配置,主要包括学历、职称、培训机会等。拿崇明来说,教师学历本科率只有35%,是其他区的一半,培训机会也远远不如中心城区的教师。“如果通过政府统筹安排,各个区县的教师都能获得同等发展机会,高标准统一教师队伍质量,学校之间的差距就会明显缩小,择校就不会那么热了。” 输出优秀师资“补短板”义务教育阶段各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在哪里?教育专家指出,薄弱学校的“短板”主要在于缺少优秀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经验,而这些恰恰是学校发展的“活力之源”。 《规划纲要》提出:“探索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选择部分公办学校探索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改革,增强公办学校办学活力;探索让部分学校优秀校长或管理层管理多所学校的改革试验,共享先进管理经验,促进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新举措的核心是改革,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从实际出发,满足群众对优秀师资的需求。以上这些方法目前正在探索之中,有的已经收到较好效果。比如,徐汇教育局委托上海实验学校联办上实附小(原梅陇三小),派出骨干担任上实附小校长,推行上实办学模式,得到家长普遍认可,出现了从“招不到学生”到“招不了学生”的变化;华东师大二附中承办嘉定新城初级中学,学校派出一名副校长和一批业务骨干前往新校。 教育界人士建议,提升教师水准,可借鉴国外的一些创新做法。在美国,教师资格评定只是为新教师提供入门水平标准,针对有经验的教师还有更高标准,从而在高层次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日本师资流动是双向的,不仅输出优质学校师资,还会将薄弱学校教师流动到好学校,让他们跟着名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本事”。 明天,让孩子以个性发展择校《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每所学校的办学质量”,“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那么,在达到这一要求之后,“择校热”还会不会存在?教育专家认为,经过不断努力打造优质教育,“择校热”会缓解。但是,教育均衡发展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同理,择校也是相对的、变化的。 上海大学教授浦家齐说,对于什么是好学校,家长们心目中有一套标准,现有的择校标准就是升学率,学校升学率高,就被家长追捧,尽管知道这所学校的成绩是通过题海战术获得,并不符合教育规律,但依然趋之若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说,等到各所学校达到优质均衡发展了,未来的“择校”会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而进入一个新阶段,从“以升学率择校”到“以个性发展选校”。他认为,教育均衡发展到高层次后,学校与学校之间更多的不是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差距,而是教育特色的差异。比如,有的学校擅长数理化,有的学校以实践活动见长,有的是语言特色类学校等。择校,也就变为家长替孩子选择适合其个性与兴趣发展的学校,这样才能体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届时,教育现代化也就真正到来了。 (文见《解放日报》2010年9月16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