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规律重塑教育发展模式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9-27 8:50:00 人气:
编者按 教育质量高位运行了多年的扬州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质量增长方式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由外延向内涵延伸。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既契合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的工作方针,又遵循了教育的发展规律,它不是一般技术意义上的进步,也不是教育某一领域的变革,而是一场重塑教育发展模式、健全教育制度和净化教育环境的革命,昭示着未来教育的发展走向。 局长观点 ●跳出教育看教育,要求我们高屋建瓴;走进教育干教育,要求我们脚踏实地。 ●追求升学质量本身没有错,错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尊重知识”异化为“尊重考试”,把“尊重人才”异化为“尊重状元”。 ●创新发展必须依靠各种创新要素的驱动,而机制是第一创新要素。 ●学校自主发展必须依赖于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自主发展活动的开展。 ●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包办代替”式的学校发展显得十分乏力,迫切需要提高学校的自主发展水平,尽快实现学校发展由行政主导型向自主能动型转变。 ●学校没有升学无以立身,没有特色无以立校。 ●减负不能减质,学生负担要减轻,但质量要上去。 ●有思考、有思想、有思路,这是现代校长必备的素质。 关键词:质量转型发展为质量可持续提升破题在总结中传承,在传承中变革,在变革中转型,推动质量发展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由外延向内涵延伸。 记者:熟悉扬州教育的人都知道,您从2005年开始掌舵扬州教育,这几年,扬州市教育的变化很大,发展的质态大大提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取得这样的成绩原因何在? 余如进:提高质量是永恒的教育主题。在教育已进入了更加注重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以什么为总纲引领教育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这几年,我们对质量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从未间断。在“十一五”期间,扬州教育坚定不移的发展核心就是教育质量。从2005年开始,“质量”成为扬州教育的关键词。经历了2005年教育质量年,2006年教育质量推进年和2007年教育质量提升年,扬州实现高考成绩三年三跨越,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高。 2008年,质量工作的新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在总结中传承,在传承中变革,在变革中转型,推动质量发展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由外延向内涵延伸。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冷静分析制约质量提升的瓶颈因素,及时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效益上来,强调“效益”,以效益促质量,以效益保质量。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推出教育质量效益年、质量效益推进年和质量效益提升年。这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我们工作的主题。前后相比,质量效益贯彻质量工作始终,从表面看仅是两字的变化,但实质上却包含着理念、路径和方法等一系列变化。 记者:在《纲要》中有关“质量”的论述共有48处,特别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扬州这几年教育发展的思路可以说与《纲要》不谋而合。扬州提升教育质量效益的目标定位是什么? 余如进:2010年是扬州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年,我们提出“创新教育,精致教育,幸福师生”12个字,聚焦质量转型发展,学校自主发展,教育创新发展,今年工作的布局也全都围绕于此。 扬州教育要避免高原现象,持续向上提升,质量增长方式必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记者:据我所知,“教育质量转型发展”的提法在全国还并不多见,提出这一概念的初衷是什么? 余如进:转型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重要的课题。国家提出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外延型增长到内涵发展。这两个转变对教育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要求教育回归本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调,提高质量效益、促进教育公平成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同时,素质教育要求确立科学的质量观、质量目标体系和质量评价机制,这就促使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近年来,扬州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客观上使质量处于相对高位运行的状态,显性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小,单纯追求升学人数的增加、增长幅度的提高和升学比率的增长,已失去可能性和操作性。 扬州教育要避免高原现象,持续向上提升,质量增长方式必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的教学工作,仅凭加班加点、延长教学时间,已难以换来成绩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转变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仅凭“题海战”、苦干蛮干,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成绩,必须改变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从而转变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仅凭“管死”教师的考勤和学生的时间,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升学需求,必须适应教师教学方式变化、适应学生学习方式变化、适应家长家教方式变化,优化管理制度与策略,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同时,江苏省教育厅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相关政策的实施,从制度上铲除了“应试”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改革势在必行。 规范办学行为,并不排斥质量,并不排斥升学,而是要全面的质量,要轻负优质的质量。 记者:《纲要》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办学行为后,“质量”与“负担”的矛盾、“精力”与“时间”的平衡该如何协调? 余如进: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规范办学行为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它为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质量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 规范办学行为,并不排斥质量,并不排斥升学,而是要全面的质量,要轻负优质的质量。全面质量观理所当然不排斥升学质量,升学质量是全面质量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追求升学质量本身没有错,错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尊重知识”异化为“尊重考试”,把“尊重人才”异化为“尊重状元”。 使教育回归到国家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国家课程和办学要求上来,第一,要有长期之举。我们要有“减负不回头”的思想,不搞短期行为,既要集中精力解决好突出问题,力求在短期内见到效果,又要在构建机制、完善制度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从长效上解决问题。 第二,要有主动之举。从客观上讲,一些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中的集中反映,但是我们不能消极应对,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社会,要主动从教育自身的行为中寻找问题的突破点。 第三,要有根本之举。如果反思规范办学前后的异同,可以概括为“一个不变,一个改变”,也就是提高育人水平的目标没变,但育人模式、途径和方法要从根本上改变,使其真正体现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那些诸如打擦边球的应对措施,只是对潜在规则的沿袭,必须从根本上予以杜绝。 第四,要有校本之举。推进规范办学,我们既要“面上开花”,更要“点上结果”。学校不能拘泥于教育行政,而是要在既定的政策框架体系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校本化特色的减负增效道路。 质量转型发展的前提是教育思想的转变。 记者:扬州推动教育质量转型发展是从哪里开始破题的? 余如进:质量转型发展的前提是教育思想的转变,转到依靠遵循教育规律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因为最根深蒂固的是思想,思想的转型最重要。 对于校长来说,做有思想的校长是很难的,首先要做一个有思考的校长,没有思考,何来思想?暂时没有思想不要紧,要是你没有思考,永远不可能有思想。所以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把校长们逼上思考的平台,然后由此而登上思想的巅峰。从2006年开始,我们每年举办一次校长高峰论坛,2006年的主题是学校管理,2007年是有效教学管理,2008年是学校领导力建设,2009年是校园文化的构建。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思想内化为行为。 记者:从思考到实践,恐怕还要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您认为怎样才能把质量转型的思想落到实处? 余如进:当然,空洞的转型不解决问题,思想转变到底怎么转,还有一个路径的问题。我认为,第一要素是要立足常态、常新、常规“三常”促进课堂转型;第二要素是立足教学问题化、课题微型化、成果实践化“三化”促进教科研转型;第三要素是立足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力、持续学习力和合作学习力“三力”促进学习转型。 既要立足“常态”,又要追求“常新”,更要突破“常规”,这是我们打造质量课堂的主攻点。 记者:您把促进课堂转型放在了第一位,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余如进:近几年来,我们抓质量的路径是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由外延向内涵延伸的过程。抓纲务本,课堂就是本。目前,江苏省教育厅严令必须规范办学行为,更加迫使我们把质量效益聚焦到课堂,真正做到质量聚焦在课堂,本领展示在课堂,效益产出在课堂。 针对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市教育局指导学校紧紧围绕课堂的有效性,抓好教学、管理、教科研和考评等工作,提出了10种“无效课堂”,划出课堂教学的“警戒线”;针对少数教师不备课时教案、执行教学计划不力、作业布置混乱等现象,研究制定了《扬州市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建议》,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刚性标准”;研究制定了《扬州市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推动教学管理人员深入课堂听课评课。 既要立足“常态”,又要追求“常新”,更要突破“常规”,这是我们打造质量课堂的主攻点。课堂转型首先要立足“常态”,全面提高课堂规范和要求的到位率,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门学科、每位教师的每一节课堂,使课堂规范和要求的执行“常态化”。 课堂转型还要追求“常新”。学校要从校情、教情、学情出发,在总要求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和落实校本化、年级化、学科化、班级化的课堂教学要求,并及时针对新的要求修订完善,做到目标常新、规范常新、实践常新。 科技含量决定教育质量,教科研是第一教学生产力。 记者:教科研转型的方向在哪里? 余如进:现在比较多的提法是“高效课堂”,但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有效课堂”。怎样才能“有效”?必须要提高课堂的科技含量,加强科研和教研。教学是有科技含量的,科学含量就是要对教材,对学生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应用当前先进的教学智慧对学生进行教育;技术含量主要考虑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科技含量决定教育质量,教科研是第一教学生产力。如果把教育和医学进行类比,我认为教研是临床医学,科研是理论医学,两者互为支撑,互相促进。我们干的主要是临床医学,所以更要注重教研,但也不要放弃科研,科研是引领性的。 今年,扬州就适时把教科研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实现教学问题化、课题微型化、成果实践化这“三化”上来。 随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空间的增多,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扬州提出“学习转型”的内涵是什么?这与新课程提出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何异同? 我们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力,特别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通过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审美情趣,并引导学生将良好的品质和素质转化运用于学习实践,热爱学习、励志学习、刻苦学习,形成高度的学习自觉性。 我们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力,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学有规律、学有方法、学有技巧。 我们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力,要建立形式多样的学习共同体,构建和谐向上的学习伙伴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乐于合作、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教育质量转型发展,思想转变是前提,目标路径是抓手,教师队伍是根本。 记者:《纲要》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多项要求,推动教育质量转型发展,扬州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余如进:教育质量转型发展,思想转变是前提,目标路径是抓手,教师队伍是根本。《纲要》指明:“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近年来,市教育局创造性实施师德建设、师能建设双“百千万”工程,坚持德能齐抓、双轮驱动,引导广大教师提高师德修养,提升执教水平。 青年教师考学、骨干教师考评和高级教师考核,这是扬州多年坚持的成功经验。五年来,市教育局连续组织新进三年的教师与所教学科同步、与所教学生同步“考学”,“考学”命题不断向中、高考贴近,极大促进了青年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 为了激励广大高级教师不断进取,始终保持与高级职称相符合的综合素质,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高级教师管理考核办法》,每学年度进行一次考评,对当年考评不合格的人员进行警示谈话,对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的人员采取低聘措施。 另外,市教育局还研究制定了《扬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学能手管理办法》,每学年度围绕职业道德、教育管理、教学实绩、教研科研、继续教育等内容,对所有骨干教师进行一次业务考核,对连续两年不合格的将取消其骨干称号。 记者:经过了三年对“教育质量效益”的探索,您认为,要实现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目前还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余如进: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课堂是主阵地,但也是最难以攻克的一个传统思想的堡垒。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要真正走进课堂,非一日之功。目前,质量效益工作重心还没有真正下移到课堂。质量效益工作还缺乏科学的评价。评价标准滞后,评价内容比较片面,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另外,教育质量效益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质量与效益共同提升,坚持提升质量效益与完善机制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短期行为、短视行为还较多地存在着,质量效益提升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关键词:学校自主发展让校校都拥有造血功能尽快实现学校发展由行政主导型向自主能动型转变,必须首先解决学校角色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目标路径不清的问题。 记者:质量转型发展对学校提出什么新的要求? 余如进: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包办代替”式的学校发展显得十分乏力,《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校的自主发展水平,尽快实现学校发展由行政主导型向自主能动型转变。当前必须首先解决学校角色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目标路径不清的问题。 学校自主发展水平的差异,首先是角色意识的差异,表现在,有的学校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习惯了完全依赖于行政主导的运行和发展机制,面对发展中的问题与难题,往往不是从内部下功夫、抓改进、找突破,不是依靠自身努力逐步创造条件解决问题,而是寄希望于外部的资源支持、政策倾斜、行政干预,导致学校自主发展能力的丧失。学校要真正实现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意识必须先觉醒,特别是作为主政一校的校长,尤其要有自我发展的强烈欲望,要有责任意识、规划意识和合作意识。 校长的责任意识要求校长对学校负责,对师生负责,对自己负责,要守土有责,敢于担当。规划意识,就是校长要有规划经营打造学校的意识,科学规划学校的发展,主动将规划逐步付诸行动、付诸实践。每年8月,我们都要约请校长谈谈新学期的规划。我们发现,校长的理念越来越新,措施越来越实,表达也越来越精当。 另外,校长要有合作意识,学校是一个合作共同体,强调的是团体精神,没有团体的力量,自主就不可能。现如今,任何单兵作战都难以成就一所学校的发展。学校如能在愿景打造、群体合作和有效调节中作出有益探索,则必将有助于形成利于学校发展的团队合力。校长还要认识到学校自主发展并非否定外部环境的制约和限制,必须尊重和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和指导。 要解决学校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就要放开,放手,放权。 记者:学校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余如进:要解决学校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有三个重点,要放开,放手,放权。 放开,就是要给校长极大的主动权,如学校中层的聘用、任用,学校推行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置,校长的招生自主权等问题。让校长有充分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尽可能给校长最大的支持。如针对教师进得来出不去,进口畅而出口不畅的问题,我们启动蓄水池机制,2008年出台教师待岗培训制度,支持学校自主发展。 放手不等于放任,放手应该是可控的。要帮助学校解决目标路径问题,帮助学校明确目标,理清思路。 008年,我们要求学校制定学校自主发展规划、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学校的发展规划先要集体讨论,然后专家评议,最后教代会通过。每年我们还要进行一次过程评估。 放权包括招生权、经费支配权、干部任命权等。教育行政部门的任务就是加强监控,参与不干预,立规矩,定制度,强审计。 记者:在学校自主发展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如何定位? 余如进:学校自主发展必须以发展教师为价值取向之一,一切学校活动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同时,学校自主发展必须依赖于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自主发展活动的开展。学校的自主发展必须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前提和归宿。 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简政放权,多服务少评比,多指导少检查,多耐心少怕烦,真正从外部给学校“松绑”。 记者:《纲要》中也提出关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创新举措,您认为,在推动教育质量转型发展和学校自主发展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余如进:无论是教育质量的转型发展、学校的自主发展,还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简政放权,多服务少评比,多指导少检查,多耐心少怕烦,真正从外部给学校“松绑”,努力营造有利于质量转型发展、学校自主发展的外部环境。 我们有很多的措施,你不要指望一个措施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用不同的措施,从不同的切入口、不同的方向来促进教育质量转型发展,单一的路径是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的。当然,教育是一种迟效应,即使有这么多的措施,你也要有耐心。有持续的工作措施,才会出现永久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教育创新发展在传承变革中凝练特色所谓教育创新发展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力求做出新意、做出影响、做出成效,真正做到发展有亮点,实践有特色,工作有盆景。 记者:这几年,扬州教育不断推出改革创新的举措,您如何理解教育创新? 余如进:《纲要》中提到“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我深有同感。这几年,扬州教育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要在新平台开创新的局面、实现新的跨越,必须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活力,用创新驱动教育发展。所谓教育创新发展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力求做出新意、做出影响、做出成效,真正做到发展有亮点,实践有特色,工作有盆景。 教育创新发展要确立科学的创新思想,构建有效的创新机制,形成有影响的创新成果。 创新行为必须以创新思想为先导,要确立“不破不立”的思想。如果囿于传统的工作模式,受制于既有的条条框框,无论是对既有工作的传承与提升,还是对发展难题的化解与突破,都将成为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破”入手,破除常规、破除旧习、破除常态,在破陈除旧中找到新路、寻找新法、突破发展。另外,还要确立“不惧艰难”和“开门创新”的思想。 创新发展必须依靠各种创新要素的驱动,而机制是第一创新要素。要构建“争先创优”机制,积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土壤,完善推动创新的组织架构、支持体系,使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要包容失败,奖励成功。要构建“内联外引”机制,既要依靠内部团队的智慧激发创新,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发挥学生的智慧才能,又要善于寻求外部的支持与合作,特别要加强部门合作、校际合作和区域合作,引进知识、经验、人才和技术,借助“外援”推动创新。 教育创新发展,还必须关注亮点的培育,关注特色的凝练,关注盆景的打造。亮点就是影响,特色就是品牌,盆景就是样板。扬州教育这几年有了一些创造性的实践,特别是在教育集群帮扶、教育均衡、师德师能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定影响。我们推进教育创新发展,就是要传承既有的工作传统与做法,围绕今后几年特别是今年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点工作,选准一个或两个方面的专题,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实践、包装和提升,探寻新路径、创造新经验、取得新突破。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20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