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教育岂能“目中无人”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0-10-13 11:47:00 人气:

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 杨德广

教育是一种培育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有两大功能: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而促进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任务。然而,在我国当今的教育活动中,却存在严重的“目中无人”现象

“目中无人”,是不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当作机器在塑造

在学校里,把教师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把学生当“口袋子”,一味往里头装知识,教学活动成了“填鸭子”,不少学生变成了“书呆子”。教师衡量学生的好与差唯分数论,许多中小学规定每门课考完之后要在班级、年级公布学生的考分、名次,使得学生“心惊肉跳、恐惧不堪”。有些教师因学生做错一道题便责令其罚抄几十遍、几百遍。他们不是把学生当作“人”,而是当作机器,一切为了追求高分。这种“只见分不见人”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搞统一“规格”,实行“标准件生产”。中小学生统一编班,学生学同样的课程、用同样的教材、按同样的进度。大学虽然按专业编班,但也实行刚性的教学计划,学生缺乏学习选择权。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个性特点,眼中只有大纲、课本,按照统一的教科书向学生传授知识。学校成了工厂,课堂教学成了流水线,把培养人等同于生产产品,忽视了人是有差异的。这种“只见书不见人”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

在当今社会激烈竞争的状态下,不少家长也“目中无人”,尽管他们很爱孩子,但也没有把孩子当作“人”,而同样当作装知识的口袋、考试的机器。有些家长强迫孩子学不喜欢学的东西,做不喜欢做的事情,逼着他们必须学这个学那个,必须考多少分。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日,孩子们被家长安排得满满的,不是上课,就是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要培养孩子“多才多艺”,“十八般武艺”样样要会。对孩子如何做人,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则很少关心。这种“只育‘才’不育人”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

上述的“重分不重人”、“教书不教人”、“育‘才’不育人”,其共同特点是不把学生当作“人”培养,而当作机器来塑造。天真活泼、朝气蓬勃的孩子变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颇有才艺的木偶。“目中无人”教育的后果,就是培养出大量“平而不尖”、“高分低能”的“标准件”,不少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去了,但学习兴趣下去了;知识增加了,但天赋和灵性被磨灭了。记得鲁迅先生曾论述天才和泥土的关系,他说,没有泥土是培养不出天才的。“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总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这段话说的是:学校教育应成为培养人的“沃土”,为人的成长和发展不断提供养料。当“泥土”变成“尘土”,天才也就变成“绿豆芽”了。

“目中无人”的教育,培养出“目中无人”的学生

“目中无人”的教育,培养出“目中无人”的学生。当下,学校尤其中小学的至高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老师废寝忘食管制学生,牺牲节假日给学生补课,可谓用心良苦。但教师如此付出并没有得到好的教育效果,在高压下学生呈现的战战兢兢、顺从听话背后,是对教师和学校无尽的怨恨。看似热闹的课堂里却是一片苦闷的灵魂。而对人性的忽视和教育“育人”功能的丧失,导致学生在“做人”的能力和公民素质方面存在明显缺失,他们往往唯我独尊,待人冷漠,缺乏诚信,漠视生命。更有极端的如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熊姐”暴力事件……这一个个案例无不在警示我们“目中无人”教育的严重后果。

“目中无人”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有位学者说得好:“目中无人的教育在撕裂具有生命整体性的人,在摧残具有智慧生命的人,在压抑求知创新的人,在诋毁有求善意向的人,在扼杀有生命活力的人。”孟子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意即教育应当顺应自然,让人的本性得以发展,而不应当将人当作装知识和技能的“容器”,否则大不利于人的全面成长。

教育理应回归到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教育必须“目中有人”。办学校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他们的做人和成人。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他还说:“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具有对美和道德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的人。”真是精辟之论!

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正积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定,着力改善教育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正是要求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做到“目中有人”。

(文见《文汇报》2010年10月8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