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全球竞争力报告》编撰者詹妮弗·布兰克
对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关注,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根本
张环宇 本刊记者
008-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及今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相继袭过。现在,多数世界发达经济体在衰退后开始走入了缓慢的复苏路途,这将为世界各国的竞争格局带来怎样的变化?答案即将揭晓。
9月13日—15日,以“推动可持续增长”为主旨的夏季达沃斯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将在天津举行。作为这项国际性论坛活动的前奏,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将于9月9日发布(2010—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
在上年度(2009-2010年度),连续数年位居竞争力排行榜首位的美国,首次被瑞士取代。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指数(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显示,金融市场和财政状况的恶化使美国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后金融危机”时代,以美国、欧盟、日本为首的发达经济体,不少国家仍面临沉重的债务负担,同时还要面对失业率高企、消费低迷的窘境。
而新兴经济体则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增长动能,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上一年度,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力就在攀升。与2008-2009年度相比,中国的排名由第30名上升至29名,印度的排名则由第50名上升至49名,巴西也由第64名上升至56名。
一直以来,以欧美需求为增长动力,以廉价的要素价格为增长优势的新兴经济体增长模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也开始思考其自身状态,并努力谋求转型,以求在竞争力优势增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目前,多数新兴经济体仍然处于效率驱动(effidency driven)向创新驱动 (innovation driven)转变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可能相当漫长,也充满风险。
《全球竞争力报告》披露前夕,世界经济论坛高级经济学家、竞争力报告主要编撰者詹妮弗·布兰克 (Jennlfer Blanke)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解析大国竞争正显现的变化。
财新—《中国改革》:在2009-2010年度中,中国的竞争力水平略有提升,由2008-2009年度的第30名上升到29名。中国竞争力提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布兰克:过去几年中,中国在一些领域有所改善,这帮助中国在全球竞争力排名的名次获得提升。其中,包括公共机构运行效率和监管结构的改善,对商业活动更具支持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商品和服务市场效率提升,公司在商业活动中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和富有创新性。
财新—《中国改革》:你们在上一个报告中提到,中国处于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效率驱动阶段。中国在经由效率驱动向变革驱动的转变过程中,有哪些较大的障碍需要跨越?
布兰克:中国近年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得经济由“效率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当然,较快的增长速度也给中国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和产出潜力。由于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中国的竞争边际已经不能仅仅依靠过去的廉价要素来实现,更多的内生动力来自经济效率的改善。按中国政府的估算,中国经济将实现最低8%的年化增长。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必须尽力避免失业率的攀升,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背景资料:《全球竞争力报告》的排名,是世界经济论坛基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撒拉,马丁 (Xavier Sala-i-Martin)设计的全球竞争力指数编制。该指数共有12个竞争力元素,以全面评判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竞争力。这些元素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成熟度、技术准备、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和创新。
2009-2010年度报告共分析评价了133个经济体。
财新—《中国改革》:从上次的竞争力对比图中可以看到,中国受益于市场容量(market size)、宏观经济稳定性等指标,你认为哪些妨碍了中国的竞争力?政府政策是否该有所调整?
布兰克:全球竞争力指数(GCI)捕捉到了一些有助于提升效率的因素。但是中国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金融市场成熟度和技术准备方面,以及更高阶段的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支持力度,仍有所欠缺。一些指标也显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表现相对刚性。这些因素都亟待引起注意,以推动中国经济以更加温和的发展方式前进。
说到金融市场,和很多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同样需要对证券市场采取适度监管,增加对投资者的保护。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投资者的信心;在教育领域,相对较低的毕业生和社会就业率仍然是困扰中国的问题之一。在这个方面,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留在学校中,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其对日趋复杂的商业环境有所准备。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将可以更具有活力地接受新技术。中国未来增长和发展的过程,将越来越依赖这一关键性因素。
背景资料:在竞争力对比中,中国庞大的市场容量以及宏观稳定性,是效率驱动阶段最为明显的优势。但在比如像商品市场有效性和金融市场成熟性,或者技术革新方面,中国也存在很明显的不足。 2009-2010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曾指出,目前影响中国商业环境的负面因素中,融资准入障碍、官僚机构的低效率、税收监管欠缺,基础设施供应不恰当等因素名列榜首。在中国由“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过程中,提升市场运行效率的要求已经刻不容缓。隐藏在市场运行效率背后的深层要求则在于,中国必须在转型过程中,对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倾注更多精力,这中间不仅包括对劳动者的教育,也包括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以往单纯依靠廉价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的时代已不可持续,只有拥有更具效率的劳动力市场,中国才能成功实现由“效率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的转型。
财新—《中国改革》: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力差距似乎缩小,这种趋势是否已十分明显?
布兰克:在过去数十年间,很多发达经济体的表现不尽人意,但许多新兴经济体做得更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说,新兴经济体正在迎头赶上,二者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这反映了整体经济活动的转变,特别在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身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变化。
总体来说,中国较之其他大型新兴经济体,比如巴西、印度、俄罗斯,更具有竞争力。当然,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可能也是中国的竞争弱势。这使得资金无法配置至最需要的地方。
财新—《中国改革》:欧洲和美国这些传统的大国似乎都在后退,是其他国家追赶更快,还是这些发达的大国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
布兰克:发达经济体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意味着不断上升的赤字,通过这种方式刺激经济的国家,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债务负担。虽然这些短期的措施在阻止经济衰退来临方面是必须的,但现在,已经到了思考退出策略,逐步减少政府支出的时候了。政府不可能一直寅吃卯粮。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看,当前的债务压力可能会降低这些国家未来数年的竞争力,因为它们无法将支出向有助于提升它们竞争力的领域倾斜,比如教育和技术。这将对他们未来的竞争力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背景资料:目前,美、日及多数北欧国家居于全球竞争力排名的前列,但部分发达经济体正面临考验。虽拥有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成熟的金融市场、有效率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但在经历“次贷危机”及主要债务危机后,投资者对其信心开始遭受挫伤。希腊等南欧国家的遭遇可能在竞争排名中得到反映。
一国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可能给人们提供不同方向的判断。布兰克称,“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方向,我们希望我们关注的那些因素,在未来既推动生产力,又具有竞争力。”
(文见《中国改革》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