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坚定地关怀世界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0-10-15 8:39:00 人气:
莫家豪,香港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比较政策讲座教授、协理副校长、文理学院院长及管治与公民研究中心的联席总监。曾任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此前受聘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领导创办东亚研究中心和担任东亚研究讲座教授。专注于社会学、政治科学、公共及社会行政研究,在比较教育政策、比较发展与政策研究及中国与东亚当代社会发展的范畴中均著作甚丰。担任世界银行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国际顾问,并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委任为非全职顾问。 对话人物:香港教育学院协理副校长 莫家豪教师教育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无庸置疑。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教师教育的视野必须打开。为此,本报记者与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莫家豪教授聚谈,从莫家豪教授的教育经历中,获取有利于我们的启发。 成功教育源于国际视野的师资记者:内地读者对于香港教育学院还不大了解,请您简单为我们介绍一下。 莫家豪:香港教育学院是一所师范大学。之所以没有用“师范大学”的名字,是因为我们过去遵循英国教育体制的传统,只集中发展教育类的课程,虽然早已是香港最大的师资培训学院,但根据英国的模式,我校还是只能冠以Institute of Education(教育学院)之名。因为“大学”之名,在这模式之下,只能是一个已包含多项学科的教育机构。不过香港教育学院自去年开始,已经获得香港政府支持,将来要发展成为一个以师资培训为主轴、却也兼及多项学科发展的大学。 我们已经选定三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即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学科及创意、美学与文化学科的领域去发展。我认为香港教育学院将来应该能够发展成为一所以教育为主轴,却超越教育、重视文科的学校。 记者:在香港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中,教师教育是否可以说给香港教育提供了一个开始于起点的支持? 莫家豪:我觉得香港教育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奠基于优良的师资。能否培养优良师资,就在于我们培养那些将来要在第一线执教的老师们,是否拥有世界观念及宽广的跨学科知识能力、是否兼具关怀社会的洞察力、是否关心全球的发展问题。 我们的教师,若能具备这样的宏观视野,那就不单只是在学科上有所专精,其思维之开阔,当然也会让学生获益。香港因为是个亚洲的国际都会,我们尤其盼望学生们不只是在其专业上进步、卓越,更能在思维的层次上有世界观,关怀社会。 我认为所谓的教师,不该只是在专业上有优秀表现,也不该只是懂得如何教书,更重要的,还是要能够启发学生,达到我之前所说的那个理想境地。所以说教师教育,是在为香港教育事业铺垫一个极重要的基础。师资的良窳,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和学生的发展。 两地教师教育交流富有极大空间记者:就您看来,香港的教师教育与内地教师教育,在全球教师教育中处于怎样的水准?两地是否有进一步加强合作的空间? 莫家豪:香港教师教育的特点,较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课堂上的管理。不过近年来的教师教育,以敝校为例,也很重视国际化和对大中华地区的理解。 至于香港与内地的教师教育,目前到底谁是处于国际教师教育这个大领域中的位置,我想我很难去评论。若单纯就香港的情况而论,我觉得香港目前的教师教育,是把重心摆在专业化、国际化,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化这三“化”上。这是我的简单总结。 我其实也很欣赏内地教师教育的专业走向,内地的教师教育对学生管理及德育教育也很重视。总之,我想双方都各有其特长,难以笼统地做出比较。 至于两者之间的交流,我认为随着国家着力发展软实力,尤其近来温家宝总理已经多次提醒、鼓励香港特区政府多与内地的高等学府合作,教师教育这个领域,应该会有非常辽阔的合作空间。 两地可以各取所长,达到互补。所以两地的导师或者学府,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多点合作,不局限于只是学生或学者间的交流,还能进一步创办共同课程,那应该可以擦出一些火花。我们可以将东方独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等,透过两地合作,传播给世界各地对教师教育同感兴趣的其他同好。 保证资源均衡配置记者:内地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其中一个基本的原因是优质教师资源的缺乏。在内地,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用高薪聘请等方式集中优质师资,从而造成某些经济落后地区优质师资的流失。对此,您有什么评价? 莫家豪:我觉得国家未来若要继续发展,最重要的其实是增加教育资源。今年二月份的教育纲要的咨询民意稿,已经提出希望国家能够将教育的投资,提升至国内GDP的4%。中央政府如果能够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而地方政府也都能配合其拨款的话,这类情况应该就不至于发生。我觉得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如果真能增加,让人才的数量得以提升并呈多样化的发展,这问题应该就可以解决。 归根究底,教育乃是立国之本。国家在经济腾飞之际,若要增强软实力,人力资本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记者:香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制度加以保障吗? 莫家豪:香港基本上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人力发展规划,政府每年都会先预估未来几年有多少教师或专业人力上的需求,再根据这个数额,给办理师训的各间院校——包括本校——投放资源。因为有如此良好的规划,背后又有足够的资源支持,所以在人力配置上,基本能够满足教育市场的需求。 至于毕业生究竟能去什么学校执教,则是要根据其学习表现与成绩,让各校的校长自行选取。这样的规划,有别于内地计划经济式的管理模式,容许一定的流动性存在。学生在完成师训毕业后,当然可以选择不当教师,但这类情况不多,因为入读者大多原本就怀抱着当老师的理想。 其次,就非师训出身的毕业生而言,如果他们有兴趣转执教鞭,还是可以通过教院提供的一年制专业师资培训文凭课程,协助他们在教学方法上,提升至有水平并具备专业资格的教师。所以在香港,师训毕业生就算有部分流失,还是可以透过这个机制,让非师训出身的毕业生来填补,不至于出现师资错配的情形。 记者:要使优秀教师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同步的国家平衡分布,有无可能,应该从何入手? 莫家豪:说到平衡分配师资,中国因为幅员辽阔,确实很难。不过主要的问题是:我们究竟是否该在政策上,对富裕的城市和乡镇继续投放较多资源?我们或许需要思考,是不是该在这方面“劫富济贫”,在国家的资源配置上,多照顾弱势的地区与乡镇,使它们不致因为教育资源的匮乏,而无法提升师资水平。这是拨款机制上可以达致的均衡效果。 目前国家因其财政权力下放的政策,各地方都有不同作法,也只能根据各地财政资源的多寡,来配合教育政策施行。不过其实在财政权力下放之余,还是可以透过特定的拨款项目,去扶持弱势地区与乡镇的教育发展,以改善区域之间的悬殊困局。 培育国际视野和关怀热情记者:您理想的教师教育是怎样的一个形态?您认为理想的、令人满意的教师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莫家豪:作为一位专业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上卓越、优秀,理论与实践上的技巧也得兼顾,更不能少了国际视野。我所谓的国际视野,并不仅止于欧美,还包括了对大中华地区和东亚地区的理解。因为你所要培育的学生,将来必须让他的学生能够了解这整个世界的发展。 我个人的办学理念,首重培养caring leader with global vision,亦即希望栽培出既“能够关怀社会,又具备全球视野的领袖人物”。教师本身有没有关怀的热情,非常重要,因为若无关怀,就难以将学生教好。教师本身的态度、行为,当然也很关键,因为他本人如果没有世界观,也就难以启发学生用多元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我们目前已经很难单纯地以香港一地或某个特定学科的狭隘视角思考,而是应该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及民胞物与的关怀之情来看问题。总之,教师的人本主义教育极其重要。我发觉当前很多的教育改革,都是在搞表面功夫,人本主义教育阙如。 如何培养一个人的批判及创意思考能力?如何激发他时时关怀社会的意识?与此同时,如何让他胸怀坚定的信念,坚定地关怀这个世界?这就是我理想中的为人师者。教师教育,应该也需要追求这样的境地吧? (文见《光明日报》2010年10月13日第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