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新一轮教改在试点中起步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10-11-8 8:45:00 人气:

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个性一样得到弘扬……这几个“一样”,是江苏省在全面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提出的目标,也是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试点个案。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历时2年的征集民意和起草制定后,公之于世。

这份纲领性文件的诞生,顺应民意,恰逢其时。在国家从“十一五”迈向“十二五”的关键节点,它为“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总结,又为未来10年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这一国家战略的指引下,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试点中起步。

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更是一个全民向往的里程碑。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教育规划纲要》“表达了中国跻身世界最好教育行列的长远思路”。

《教育规划纲要》预示着“十二五”将要创造的辉煌,也承载着“十一五”已经取得的成绩。

过去5年间,我国义务教育实现免费:2009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以下。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过去5年间,我国职业教育加快发展: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73.6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1.3%,已经超过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职业教育正在成为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过去5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09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979万,毛入学率为24.2%,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一项项措施,带给人民群众的是真切的实惠;一个个成绩,在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标记下改革的足迹。

“十一五”期间,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2007年以来,我国建立起覆盖400万高校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体系。为此,每年各级财政预算经费和学校安排助学经费达到500多亿元。同时,我国建立起覆盖40多万所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使全国城乡儿童、青少年和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感召下,尊师重教的氛围从未如此浓厚,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从未如此温暖人心。

攻坚克难引领教育改革循序渐进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教育改革,涉及诸多因素,牵系千家万户,更需要先行先试、由点及面、逐步推广。

“《教育规划纲要》涉及十年的时间,但是工作要一年一年有个先后顺序来做。”教育部部长助理吴德刚说:“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设计了要在近期启动实施的10个重大项目和10个改革试点。”

十个重大项目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民族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十个改革试点则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配套政策,否则的话就很难推进。“希望通过这些试点,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整体推进教育改革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以《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为契机,我国各地正在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教育改革试点。

针对学生减负难以落实的问题,上海市在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倡导实行分层选择性作业。同时,成立专门机构,拟订全市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并实施监测工作。

针对素质教育只喊不做的现象,天津市着力构建常态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将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实施网上监控管理。

针对体艺、劳技、科技等课程教师缺乏的难题,重庆市綦江县采取骨干支教、巡回走教、教师兼教等方式,基本开齐开足了各类课程……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公布后,各地要尽快完成本地区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拿出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

“这些试点工作针对的都是当前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必将为推进全面改革提供经验和保障。”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

真抓实干将教改进行到底

“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教育规划纲要》针对教育投入不足、高校行政化趋向严重等问题,提出明确的改革措施,将新一轮教育改革引向“深水区”。

《教育规划纲要》自2008年8月启动制定工作以来,经过了调查研究、起草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审议完善四个阶段,组织各地、有关部门、学校、社会团体等广泛参与,两次在网上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录各类意见、建议数百万条。文本前后进行了约40轮大的修改。

但是,如何使2万余字的文件落到实处,如何使教育事业与“十二五”的各项建设协调发展,仍然考验着教育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提出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大投入,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好、落实好——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改革,需要大胆突围——浙江省东阳市强化“减负”和规范办学督查工作,每年采取明察暗访的“减负行动”,并规定:累计达到三次书面警告的,校长辞职;当年全市违规记分累计12分及以上且积分最多的初中校长就地免职。

改革,需要科学布局——湖北省武汉市通过科研与教育联动,市、区、校互动,从教育理念、生活环境、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入手,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有效模式。

改革,需要真抓实干——河北省构建起“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师资公办教师为主、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三为主”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65.78%,高出全国14.82%。

改革的路径已经明确,改革的方向更加清晰。在《教育规划纲要》“问计于民”的示范引领下,我国各地都在通过公开征求民意的方式,描绘“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蓝图:

到2015年,上海市政府将投入140亿元,实施十大重点发展项目。

到2015年,青海省的全省教育发展水平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到2015年,江苏的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成教育强省……

各地民众对教育改革的参与热情一如既往,地方教育规划纲要在制定过程中,也收到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公众的参与是支持教育发展的巨大社会资本。”吴德刚说:“有全社会对教育工作的关心,教育就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文见《中国青年报》2010年10月24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