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11-9 9:05:00 人气: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书记 张博

【新疆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风采录(之三)】

地处新疆东南部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全州总面积48.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有蒙古、维吾尔、汉、回等4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3.7%。改革开放以来,巴州教育事业与全疆、全国一样,发展较快,变化较大,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些年来,自治州党委、政府把教育作为强州之基,坚持优先发展、优先投入,2005年以来,全州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年均增长32.45%,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不断增强,教育框架体系基本形成,综合办学实力明显提升,教育公平逐步得到体现。全州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得到巩固和提高,“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并通过国家验收,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被征地农民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2009年,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91%、98.77%,普通高中入学率69%,启动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全州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农村教育得到加强,绝大多数农村中学集中到县城办学,农牧区撤点并校,牧区学生搬迁到城镇上学,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小学生均校舍面积6.6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面积12.6平方米,农牧区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先进的设备在学校、最整洁美观的场所也是学校。

“双语”教学全面推开,幼儿园全部民汉合园,学前“双语”教育在校(园)儿童占少数民族适龄学前儿童总数的97%,中小学民汉合校占学校总数的53%,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2%(其中中学生占总数的97%),形成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较为全面的“双语”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实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注重技能”的办学模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79个,校内实验室162个,形成与巴州产业结构相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结构合理的中高职专业体系,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3%,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面92.47%。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加强,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治州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巴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30条》,教师队伍和学生素质不断提高。通过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巴州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极大地提高了各民族素质,为巴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对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新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贯彻落实好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尤其是适应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选择,强化科技、教育支撑作用的要求更加迫切,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实力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高各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创新人才越来越重要。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精神上来,紧紧抓住机遇、有力迎接挑战,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抓紧修订完善自治州教育发展规划,重点在普及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双语”教育、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增强教育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教育事业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第一,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各级党政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教育既是民生也是基础、既是支撑也是后劲、既是今天也是未来的认识,拓展思路、强化措施,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制度规范,拿出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将教育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和最大的民生工程,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全力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对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生均公用经费按照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5到8倍拨付,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将幼儿教育经费纳入义务教育经费范畴,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的学前“双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州、县市财政共担的高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投入体系。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项资助政策,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第二,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加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增强民族凝聚力,打牢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从学前抓起,从教师抓起”,扎实推进“双语”教育。2010年实现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少数民族正常适龄儿童接受两年学前“双语”教育、小学起始年级“双语”教学一个不能少,在自治区率先普及农村少数民族学前两年“双语”教育。2012年全州民语言小学基本普及“双语”教学,2015年“双语”教育覆盖率达到85%以上。

第三,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布局,坚持就近入学和相对集中办学,继续实施幼儿教育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工程,切实解决城乡、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学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1250元。2015年全州学前两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城市达到100%、农牧区达到98%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县城100%、农牧区达到96%以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上学、上好学。扩大高中教育优质资源,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201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并逐年提高。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加快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用好河北省作为教育大省的优势,抓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着力办好全州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发展与自治州优势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做到专业对接产业、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推进巴音职业技术学院和9所中职学校建设,加快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2015年整体实力达到全疆高职院校前列,全州普职比从目前的6.8∶3.2提高到4∶6。办好巴州广播电视大学,发挥新疆远程教育直播听课点和直播课堂作用,使光盘播放、卫星接收、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综合覆盖率保持100%。推进新型农民、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15年达到乡乡、村村建成培训网点,乡村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覆盖面达到100%,城镇职业技术培训面80%以上,使更多的人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实现就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第四,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建立教师有序合理流动制度,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继续推行城镇教师下乡和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滚动支教”,2014年增加到1000名。完善教师教育培养和校长培训体系,重视师德建设,分层开展教师培训,解决教师编制、招聘、晋级晋职等机制问题,加快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跨越。2015年,全州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初中教师本科学历、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85%、65%、3%以上,中职、高职“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到50%。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和学校特色建设,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以特色提升办学品位。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敢于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突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新疆特色、巴州特点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新路子,为实现巴州科学跨越和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多作贡献。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2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