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教育如何引领未来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0-11-15 9:54:00 人气:
扫描百姓关注热点在率先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普及化之后,北京市民对首都教育从数量满足转为对质量提升。首都教育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引领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是北京乃至全国人民的期待。 “教育资源已成为北京最珍贵的资源,人才优势已成为北京最突出的优势。” 这两天,市民范晓一直在和朋友探讨北京的教育规划纲要,对纲要的这几句话他感触颇深。最珍贵的资源如何成为京城百姓满意的需求?未来十年,首善之区的教育改革会怎样进行? 未来的首都教育什么样《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进入以教育和人力资源为优势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列。 【纲要目标】在基础教育方面,全面提升学前教育的供给能力、全面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在职业教育方面,将坚持服务产业、促进就业、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高等教育方面,充分发挥中央院校和科研机构资源优势,建立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并对市属高校实行分类指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在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机制。 【政府声音】“《北京教育规划纲要》在坚持贯彻国家总方针之下体现北京市的特点。”北京市副市长黄卫表示,未来十年首都教育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确立今后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总体战略,提高首都人才培养的水平,成为人力资源较强的地区。二是服务社会问题,即如何使首都教育适应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以及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发挥人才和智力的支撑作用和文化引领作用。三是教育如何服务民生问题,切实解决好广大市民关注的首都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 【专家点评】“北京面临的都是前沿课题,若干年以后其他地方可能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作为北京,在现有的基础上必须向前迈进一步。”北京市教科院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桑锦龙参与了规划的制定,他谈起了纲要的战略用意: 从“供给约束性”向“需求约束性”发展转变,这是当前首都教育的实际情况。着眼长远和根本,规划纲要深入推进首都教育发展战略重心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从面向学龄人口的学历教育向面向全体市民的终身教育、从相对封闭的区属教育向更加开放的区域教育、从“以教育发展为主”向“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并重”的转变。 百姓关注的热点在哪里入园难、择校热、课业负担重、进京务工子女上学等这些难点问题该如何解决?与决策者的战略眼光不同,老百姓似乎更关注当下。首都教育的发展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到2020年,北京市将全面提升学前教育的供给能力,公办幼儿园将超过50%;北京要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和残疾学生免费上高中,等等。教育规划纲要给京城百姓带来不少新的实惠。然而期盼之余,还有不少担忧。 来京上高中 问题难解决?【纲要目标】制定和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公众心声】曲先生今年42岁,十几年前来北京打工。孩子上学一直是个问题:交了一笔捐资助学费才上了小学,后来上了初中,明年孩子要上高中了。按照政策,这些没有户籍、学籍的孩子在北京不能通过中考升普通高中,上中职的话也享受不了和北京孩子一样的助学补贴。为此他对纲要充满期待。可他表示,规划提到的“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具体什么条件令人生疑,建议就报名条件、时间和有关要求作出具体规定。 【记者感言】当“上大学”对于多数北京孩子而言已经容易得不值得再被称之为梦想的时候,“上普高、考大学”却因为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令在京的打工子弟“可望而不可即”。 从市教委获悉,外来人员务工子女就学问题是社会关注的最大焦点,群众来信中涉及最多。目前北京户籍的孩子出生率逐年下降,而流动人口的子女却不断增加。今年开学,本市进入小学的孩子中,外来人口数量已经超过43%。北京的这一问题也会是其他城市发展的前兆,如何妥善解决确实要好好思量。当记者追问可否有细则出台时,市教委表示纲要之后应该会着手研究这个课题。 诚然,户籍制度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又势在必行。未来10年,北京市能否直面各种阻力与难题走出重要一步,我们拭目以待。 高考不改革 减负是空话?【纲要目标】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规范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推进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高中阶段表现优异的学生,试点推荐录取。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推进高考报名社会化试点。 【公众心声】范晓认为,“减负”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孩子们的书包却越来越沉?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每天比老师还忙,上各种兴趣班,周六日在外报各种班。 家长们普遍认为,虽然新纲要规定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但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制度不变,减负、取消重点班之类的改革很难真正施行。希望这次政府能动真格,不要走过场。而老师们则希望先把师资力量向优秀校扎堆的问题解决了,强化提高弱势学校的教师补贴。 【记者感言】学校不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依据,教师才敢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要真正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必须抓住以分数论高低的招考制度这一“牛鼻子”,改变应试教育制度。但是,高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问题都是很难在短期内解决的,可能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实现人们的这些期望。 可喜的是,报名社会化试点、有科目一年多考等实质内容的高考改革措施已经明确写进北京规划。 教育不均衡 择校不退热?【纲要目标】坚持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建立和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 【公众心声】调查显示,北京的择校平均费用超过2万元。现在的小升初主要以电脑派位的形式进行,这几年增加了推优入学方式。不少市民表示,这种推优入学的方式本身已经使教育公平受到损害。 【专家点评】择校热为何迟迟不退?追根究底只有解决了教育均衡问题,小升初择校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在一些发达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要组织校长和教师定期培训与流动。北京此次将其明确化。如此一来,教育资源就不会有太大差别,进哪个学校,享受到的教育资源都是一样的。这样,择校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教育现代化如何全面提升从“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更高层次的“全面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除了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制度上的改革和理念上的创新。 【政府声音】相关研究显示,用一些可量化的、国际通用的教育发展指标监测,北京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部分指标甚至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10年北京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任务已经初步完成。 纲要中设计实施的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和八项改革试验,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的前沿,不断提升首都教育发展水平和国际化水平。为了实现目标,首都教育在体制机制、招生考试制度、教育对外开放、人事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和改革。在教育经费、教育信息化、法制、组织领导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政策。 【公众心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成绩可以肯定。但必须看到,由于北京较长时期一直处于教育规模的扩张期,因此教育机会的迅速增加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困难。目前北京所达到的教育现代化水平还只是初步的、不完善的。 【专家点评】教育事关民生。着眼于民生的规划纲要更应注重百姓的感受。除了对公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有所回应外,纲要有关“教育资源已成为北京最珍贵的资源,人才优势已成为北京最突出的优势”的认识、“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幸福快乐,为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理念的倡导,令人欣慰。 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要把改革创新放在首位。全面构建现代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的政策设计和改革试验有待进一步落实。 制度上的改革和理念上的创新,二者并进才能真正全面提升北京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文见《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9日第1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