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代表委员议论风声谈教育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1-3-15 9:26:00 人气:
编者按 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切看望了政协农工党、九三学社界委员,并在联组会上同大家一起讨论。在听取委员发言后,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注意解决好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关于“大力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总书记不是第一次强调,今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就强调: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思路越来越清晰。教育要发展,就要促公平、提质量。人们关注的是公平和质量,人们希望的是公平和提高质量——公平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质量关系事业持续发展。本报记者围绕这两个主题,走访了两会代表委员。 既要阳光普照,也要提高质量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委员: 在城市解决上好幼儿园“难”与“贵”的问题,政府要起主导作用。要真正建立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机制。针对城市低收入家庭幼儿的就读问题,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通过发放“学前教育券”等方式为他们提供特殊帮助。同时,今后新增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一定要尽可能惠及大多数幼儿和他们的家庭,改变过去把有限的财政经费主要投向少数城市公办幼儿园的做法,建立普惠型的财政投入模式,推进教育公平。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代表: 教育的公平要从过去的硬件公平转变为现在的注重软件和质量公平。尽量往西部输送优秀教师,要形成机制,以提高西部教育质量。财政还应尽量往西部地区倾斜,让更多人享受公共财政带来的好处,让教育的阳光普照到更多孩子身上。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玉凤委员: 高校教师应当引得进,稳得住,用得好,形成良性发展。应当改革机械、频繁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年轻教师搞原创性、长期性的学术研究。他们是否投入地工作,这不仅影响学生,影响现在,还影响未来,这是不可小视的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代表: 提高教育质量不是简单地开几场创新讲座,而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而创新人格、创新潜质仅在一些课程上做微调是不够的,重在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崇高信仰与追求科学的精神。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委员: 提高教育质量一定要和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紧密联系,因为科研成果只体现在论文上是没用的。因此,学校试验提前批次录取优秀学生,五年制读完工科硕士。三年内学完本科课程,剩下两年在企业锻炼、完成论文,也会让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讲课,产学研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 高校发展,要自主也要自律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委员: 作为高等教育的“试验田”,南方科技大学一直倍受社会关注。朱清时委员一直坚持“学术主导,教授治校”的教育理想,这在两会教育界的委员中引起共鸣。希望主管部门给南方科技大学一些帮助,减少他们试验的阻力。如果成功了,它能给中国高等教育摸索出一条路,如果失败了,重头再来。希望能在深圳这个经济特区再建立一个教育特区。 澳门理工学院院长李向玉委员: 高校首先要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建立学术本位、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高校的管理重心要下移。精简行政机构,增强行政服务意识,让学院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术组织有权决定相关的科研事宜。努力形成自下而上的评定机制。比如对教授职称的评定,教授要有发言权,减少机关的行政色彩;在教师的聘用和解聘上,教授应该更有发言权。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委员: 高校要自主,同时也应该自律。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大学的关系,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行政管理在大学管理中的应用,其初衷在于提高大学管理效率,确保大学有效实现其组织目标,更好地实现其功能和使命。这与“把大学当作行政机构来管理,把学术事务当作行政事务来管理”是迥然不同的。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应从直接的人财物控制转变到提供资源和制度保障,从直接干预办学行为转变到通过制定办学标准、经济杠杆调节、监督检查和信息服务等手段对大学进行导向和调控。在制定相关政策、研制质量标准、实施建设项目时,应遵循大学发展规律,尊重大学办学自主权;要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名义上已作备案管理,实质上仍在行使审批权的事务;要尝试把学科评审和教学评估等工作委托给行业协会或其他中介机构。理想的政府和大学之间的关系,应既能依法保障大学的自主权,同时又能有效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引导大学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依法办学。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列席会议):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主要是解决管理体制的问题。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第一句话是教育部要向地方放权;第二句话是政府要向学校放权;第三句话是学校要遵循教学规律和成长规律来管理教学。同时,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说起来容易,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把这套制度建起来。 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把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农村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委员: 当前面向农村的涉农职校和农村职校面临诸多困难,涉农学校减少,涉农专业萎缩,招生人数下降。涉农专业的毕业生留不住,毕业生不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村工作。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严重缺乏,难以吸收学生就读职校。建议在农村职校和涉农专业中,率先核定生均培养成本,核定生均财政拨款,并足额拨付到位,确保学校运转。在中央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把涉农类基地建设计划单列,资金划块,确保培育一批涉农实训基地。 全国工商联常委、银川大学校长孙珩超委员: 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要采取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扶持政策和不同的设置标准来区别发展。这些地区的教育基础薄弱师资缺乏,实验实训及实习基地投入大,起步晚,要鼓励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一定要有不同的政策。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委员: 民办学校法人属性及法人身份还不够明确。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影响《纲要》中对民办教育的规划目标的实现。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法人属性和身份上的差别,导致在人事制度、社会保险、税收和会计核算制度等诸多方面的法律上的区别,影响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建议将从事学前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包括幼儿园)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其他类型的民办学校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依法落实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 民生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学春委员: 国家设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来保障民办教育,但依然满足不了发展的要求,表现在:教育投资、融资与退出机制缺少法律保障,配套政策制定滞后,某些政策缺少总揽全局的高度和立足长远的视角,在实践中不便于执行。为此建议:一要尽快完善和出台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二要建立投融资激励机制,明晰退出机制。 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中提出要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委员: 我大学毕业在工厂干了四年,特别崇拜那些熟练工人。比如吹玻璃的,现在做实验都买各种玻璃仪器,我们以前是吹玻璃的技师吹,要什么样的吹什么样的,自己吹出来的比买来的更符合要求。现在大家都靠仪器,花很多钱买了许多仪器。工厂中这种高级熟练工也少了,招不到。社会长期忽视了这批人,导致现在国家经济发展严重缺乏基础人才。光谈创新不够,创新离不开技能。只有在基层,才能真正创新。 北京大学副校长柯扬委员: 现在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实际上都在理工科,我们也缺人文社科方面的创新人才。要把握教育的根本职能是什么,形成制度化的良好教育体系,使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有制度保障。搞科研应强调自律和正确的职业导向,减少功利导向,以免许多年轻人被科学家的光环所吸引,不管喜欢不喜欢都来考研究生,现在研究生生源质量不够高一定程度上和这个误导有关系。 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委员: 要提高创新能力,还缺少一个重要东西,就是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看起来软,其实影响非常大。创新包括基础研究、科学研究、工程化等好几个阶段,在基础研究阶段,要求有不断的创新,但是在工程化阶段,要求完全按照规定来。所以我们要想清楚创新的各个阶段,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如果没有良好的评价机制,投入再多,效率也难如人意。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委员: 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支持、引导、鼓励高校调整建设项目等投入比例结构,加大教学专项资金的投入,调整教师收入结构。现在教师不重视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原因之一是教学收入中比例低。要改变这一局面,要大大增加教学收入在教师总收入中的比例,并扩大教师培训,强调人才培养是教师的第一责任。同时要加快工科专业认证和拓宽专业认证面。实现国内工科专业认证与国际认证接轨,提高国内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起点。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委员: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大学和中小学校的共同使命,各级各类教育和不同层次学校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见《光明日报》2011年3月9日第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