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3-15 9:28:00 人气:

——访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市长夏耕

记者:夏市长,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今天我们的选题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为我们知道,您非常关心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市长许多重要事情要解决,为什么有如此深厚的教育情结?

夏耕: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我也注意到,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二五”和今年的工作部署中,两次提到“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并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些部署要求,让我更加感到作为市长的责任。近些年,我们提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目标,每年都安排教育方面的实事工程。我认为,教育工作做不好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市长。

记者:不仅是青岛的教育,而且据我们所知,近几年,您到青岛对口帮扶的西藏日喀则,贵州铜仁、安顺,湖北宜昌三峡库区以及四川北川灾后重建现场,总是安排看一些中小学校的建设情况。

夏耕:这些年,我多次到青岛对口支援地区考察,去过不少中小学。看到当地很多孩子生活条件并不好,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让我非常感动。所以,我认为智力扶贫比项目援助更重要。对口帮扶,不仅仅是为当地办工厂、上项目,更重要的是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特别是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从而依靠自身素质的提高,改变落后面貌。因此,青岛的对口帮扶安排了专门资金,重点加强数字化网络建设,为山区学校配备计算机设备,使当地的教师能够通过远程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使孩子们从小就能及时了解中国、了解世界、开阔视野。这些年,青岛的一些大企业在这些地方建了许多希望小学,当地的老百姓打心里高兴,因为他们从教育看到孩子的未来和希望。

记者:去年7月,您参加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听说会后您立即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在9月1日新学期开学前,青岛出台了三项很有力度的措施,能否介绍一下?

夏耕:是的。去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谋划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在会上,听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我深受鼓舞、深受教育。教育是百年大计。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有义务更有责任率先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新的方案出台后,社会各界反响很好。主要是三项普惠性的措施。

第一,提高经费标准。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我们每年新增投入1.93亿元,把城乡小学标准提高到700元、初中标准提高到900元。提高后,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由第4位升至第1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由第10位升至第3位。再比如,高中生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我们的财政一下子投入1.1亿元,按普高每年生均500元、职高每年生均600元的标准,在山东省率先建立了拨款制度。

第二,加快学校建设。统筹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和薄弱学校改造。市政府按照校舍安全工程所需总资金40%的比例安排专项投入,这在全国和全省也是比较高的。

第三,加大资助力度。从2007年秋季至2010年,我们共投入6.4亿元,惠及近80万人次学生,没有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全国教育工作会后,我们进一步扩大了助学覆盖面,提高了标准。高中助学金比例由8%扩大至20%,生均由1000元提高到1500元;高校国家助学金比例由14%提高到20%,生均由2000元提高到3000元;中职学校低保家庭学生也纳入了免学费范围。

记者:财政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看得出来,青岛市发展教育的决心和力度都是非常大的。

夏耕: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必须加大投入。而教育投入,是关系长远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民生投资。我们算了一下,“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342亿元,是投资最多的民生项目。这些投入都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目前,青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95%、100%和94%,高等院校在校生超过30万人,是2005年的1.4倍。青岛的高中教育阶段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已经提前10年达到国家教育纲要确定的目标。可以说,为青岛2015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我们了解到,青岛已经制定实施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青岛的纲要有什么突出的亮点?

夏耕:青岛的纲要重点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优质、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提出“三个一”的要求,即: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潜能,增强每一位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在主要目标上,提出了“三个率先”,即:到2020年,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率先建成教育强市。实现这“三个一”和“三个率先”的目标,做起来很难,压力也很大,但我们必须下这个决心,否则,教育公平、普惠和现代化就难以落到实处。

记者:青岛是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在发展目标上有没有领先全国的指标或者计划?

夏耕:我们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方面制定了许多领先的具体指标。比如,2020年,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国家目标是70%,我们是99%;高中教育入学率,国家目标是90%,我们是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国家目标是40%,我们是6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国家是11.2年,我们是13.5年。此外,我们还结合青岛实际,自己定了一些指标。如,残疾儿童入学率,2020年是99%;义务教育教师本科学历比率,2020年是92%;中小学校园网建成率,2015年是100%。

记者:这次总理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学前教育,国务院也专门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青岛学前教育的情况如何?

夏耕:青岛目前的学前教育,应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入园率比较高,达到95%,个性化、有特色的幼儿园比较多,教育质量也不错;另一方面,就是公办幼儿园较少,入园收费总体比较高,幼儿教师队伍待遇差别较大。比如,全市2400所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只占10%,他们收费较低。而部分民办、中外合作的幼儿园收费较高。去年12月,我到一些幼儿园调研,并请了12个幼儿园园长座谈,大致的情况是:目前,青岛公办幼儿园的收费平均是每月600元,包括托幼费、伙食费;部分民办幼儿园每月在1500元以上。

记者:那下一步青岛准备如何解决,有哪些措施?

夏耕:我们将按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要求,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和广覆盖、保基本、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公办为主”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学前教育的公益性,要求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现阶段,教育设施和师资等资源配置,仅依靠社会力量难以解决,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民办机构很难有大的投入,也就难以办好家长满意的幼儿园。二是幼儿园在保证孩子安全方面责任太大、风险太高,一旦出了事故,给孩子造成健康和生命损害,一般的民办幼儿园负不起这个责任。因此,必须强化政府学前教育的责任。

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我们提出,2013年前,青岛各区市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占预算内教育支出的比例达到5%以上,不办高中的区要达到10%。到2020年,公办和公办性质幼儿园的比重达到80%左右。二是加快规划建设。我们规定,今后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幼儿园的选址、规模、面积标准,优先保障新建或扩建幼儿园的用地;小区开发建设时,幼儿园必须与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否则,项目不予审批,不予验收。三是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我们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从增加供应入手,逐步降低入园费用,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有特色、高品质、低价格的学前教育服务。

记者:对农村的学前教育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夏耕:学前教育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将更加重视发展农村幼儿园,2015年前,按省标准建好150所镇(街)公办幼儿园,1000所农村独立幼儿园,全市城乡90%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级标准。

记者:我们在青岛采访时,有人介绍了这样一个情况:您到青岛工作后,2003年、2004年市民给您写信、上网议论反映最多的就是上好学校难,这几年找您反映这种情况的已经很少了,我想验证一下是否属实。

夏耕:基本是这样,目前还是有反映,但确实很少了。因为,现在上学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上最好的学校。所以,不少家长拼命把孩子送到知名小学,造成上学放学时段交通堵塞、学区房一房难求、学生班额过大等现象。

我认为,择校问题的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解决这个问题,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二是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

这几年,我们想了不少办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如青岛25中比较薄弱,我们把它并到优质高中——青岛2中;把青岛师范学校并到青岛58中;在东部,新建了青岛第二实验初中,扩大了市区的优质教育规模。市区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生招收学校由4所增至8所,比例增加到60%,等等。今后,在资金投入、学校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2012年前,完成300所农村薄弱中小学改造,全市普通中小学基本达到省规定的办学标准。到2015年,七区间、五市间基本实现均衡发展。2020年,全市范围基本实现均衡发展。

再一个,就是实现师资力量均衡。我们在市郊的三区五市建立了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对到农村支教的城区教师每月发放500元-800元补贴,近4年,已选派2000多名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在市区积极实行区内校长和优秀教师定期交流。比如教育比较先进的市南区规定,凡在一所学校连续任职6年的校长必须进行轮岗交流,从2008年至今,已有80%的小学和50%的中学更换了校长。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更多的名校长、名教师在区域内合理流动,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分布更均衡,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记者:职业教育一直是青岛的特色,青岛也承担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任务。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一线的技术性应用人才,青岛目前是什么情况?

夏耕:技能型人才关系到制造业实力的提升。去年,青岛工业产值过万亿,从一定意义上讲,得益于我们多年来重视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实用人才。

目前,青岛各类中等职业学校81所,在校学生13.4万人,中职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在95%以上。同时,全市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0所,在校生9万人。2008年,我们投资2亿元,建成了全国规模较大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青岛职业教育的硬件水平在全国是比较好的。

青岛的职业教育在全国创造了不少经验,比如“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双元制”、“集团化”等模式。这次教育改革试点,中央把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任务交给了我们,主要是探索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深度结合的体制机制。我们将抓住试点机遇,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记者:我感觉,职业教育在社会上还是不太受重视,好像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才接受职业教育。

夏耕: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观念上的歧视,一方面是职教学生在求学上、就业上有许多不公平的待遇,导致中学生千军万马挤高考的“独木桥”。今年各地都出现“招工难”现象,但是,我更担心的问题是“技工荒”,尤其是高等技工人才严重短缺,不过这种情况在青岛逐渐改变。我了解到,现在职教毕业生刚工作的工资和大学生的工资越来越接近;有的职教生工作后挣的比大学生还要多。青岛的很多职教生,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定了。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重要精髓。我们的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成长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个人的特质潜力。不一定参加高考,上了大学,才算成才。我认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职和高职衔接不够,导致学生出口不畅,社会吸引力不够。今后,我们将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适度扩大三二连读和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实行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搭起“立交桥”,实现出口畅通。

未来几年,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将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统筹中高职教育的综合性职教园区。专业方面,围绕现代产业、蓝色经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文化、卫生等领域调整专业设置,重点打造一批优质名牌专业,建设一批现代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一批行业职教集团。

记者:青岛的环境很优美,目前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等知名高校,又引进了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在校学生超过30万人。最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升上为国家战略,中国海洋大学就在青岛,这是青岛难得的机遇,也是青岛很大的优势。

夏耕:进入新世纪以来,青岛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性发展,青岛的高校数量由1998年的4所增加到24所,在校学生由1998年的3万人增加到30万人。山东大学在搬离青岛52年后,也准备在青岛设立分校。我觉得还很不够。当然,不仅是数量,关键是质量。

近几年,我们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企业实现产学研结合,特别是教育部正在推进高校与地方产学研合作的“蓝火计划”,这是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移的一项重大行动。青岛这几年一直在做这件事情,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扮演好“红娘”的角色,如与青岛科技大学联姻的青岛软控高新技术公司,10年前总资产100万元,现在已经发展到十几亿元,并由政府推动成为上市公司。

蓝色经济区是青岛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海洋科教是青岛最突出的优势之一。我们将积极参与作好国家部委、山东省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的合作共建,深入推进蓝色海洋教育试验,从学校课程安排、特色学校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具有青岛特色的海洋教育体系。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我们将鼓励高校建设一批骨干专业和学科,组织一批海洋科研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尽快取得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创新成果,推动青岛海洋科研教育优势向高端产业优势转化,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和智力保障。

下一步,青岛还要利用好有限的高校资源,在产学研紧密合作上做深、做大这篇“文章”,围绕产业需求选择一批重点特色学科(专业)群进行市校共建,主要是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基地(联盟)和开放式研究机构,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努力打造“四个基地”,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

记者:新市民子女在青岛上学的多吗?

夏耕:不少。“十一五”时期,约有12.3万名新市民子女在青岛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占在校生的17%,个别区占1/3以上。2004年,从直属学校开始,我们就逐步免除借读费,并做到免杂费、学生资助、评优升学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我们将抓好贯彻落实,特别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办好寄宿制学校;同时,还要更多地关心特殊群体主要是残疾儿童的上学问题。自2011年起,我们将在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免费教育,并逐步扩大到学前残疾儿童和中小学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而且特殊教育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教职工岗位津贴,都将大幅度提高。

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既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市民的期盼。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要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的财力,倾注更多的精力,办好更多的实事。相信,经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所有孩子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让每个家庭享受更加幸福的生活!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