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鼎盛谋复兴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7-12 10:39:00 人气:
核心提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作出的英明决策,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伴随着这嘹亮的进军号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掀开了振奋人心的新篇章。 关键词 人力资源强国2007年10月15日9时,北京人民大会堂。金黄的党徽与鲜红的党旗相映生辉,绽放光彩的点点华灯繁星般璀璨。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 在潮水般的热烈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走上报告席,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个振聋发聩、凝聚力量的报告,是拥有数千万名党员的执政党,对国家前途命运作出的科学判断,是承载着13亿国人殷殷期盼的执政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出的政治宣言。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胡锦涛总书记的声音回荡在人民大会堂,“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这不平凡的一天已被历史深深地铭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中不懈实践、勇于创新,发出的推动教育发展的进军号。伴随着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掀开了振奋人心的新篇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天府之国”四川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人杰地灵、群英荟萃,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西部乃至全国都有明显优势,但在2003年3月,到京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时任四川省省长的张中伟却对全省的人才状况感到一丝忧虑。 “有关调查显示,全省有近一半的专业技术人员处于闲置、半闲置或者‘在职待业’状态。”这一现象引起了张中伟的担忧和思考。与此同时,该省还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挑战,5年间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了6.6%,第二、三产业分别提高了1.6%和5%,现有人才的层次与类型显然不能满足经济转型的需要。 张中伟意识到,必须加强教育培训,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和增值,才能使四川这个人力资源大省逐步成为人才强省。 在这一年两会上,将人才问题提到桌面上的不仅仅是四川。 当时,“战略机遇期”这个词在代表委员口中频频出现,大家的共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局势风云变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升级换代日新月异,教育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和质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亦然,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世纪的头20年正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教育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在这样的认识下,时任大连市副市长的全国政协委员贺旻忧心忡忡地提出:“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连初中毕业的水平都没有达到,怎么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的确,扑面而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等重大变革,无不要求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如何尽快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头等大事。 以史为鉴,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舒尔茨通过对美国1929年至1957年国民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发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 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几次成功的“赶超”也表明,教育赶超是经济赶超的先行军、排头兵。第一次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经济花了43年赶超英国;第二次是二战后日本花了40年时间追赶美国;第三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花了30年时间追赶西欧国家。其背后深层次原因,都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加速发展产生了高素质劳动力。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开发最主要的因素,重视并加快教育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对于这一点,各国政府纷纷在谋划新一轮产业发展重点的同时,重点研究制定新的教育发展战略。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尽管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面临着人均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强大压力,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尤其如此。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2001》,在47个国家中,我国大学教育对竞争性经济的满足程度、合格工程师在劳动力市场的易获得性等处于劣势,是国际竞争力的严重负债项。 “人力资本将是最终决定中国富裕的资产。”对于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海克曼作出如此预测。 2004年3月,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对一件事始终难以释怀:菲律宾劳工在香港劳工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总人数达10多万,但内地劳工却始终打不进香港劳工市场。“为什么,就一个原因,我们的劳工素质不高,怎么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我们的教育肩负重要的责任。”这一年,人才问题的受关注度几乎达到了白热化。 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才强国”,并将其提高到与“科教兴国”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高度。人们敏感地意识到,“人才的春天”真的来了! 国家兴旺,人才为本;人才鼎盛,教育为先。在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战略部署下,依靠教育来深度开发人力资源的宏观策略逐步浮出水面。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要求“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2006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34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胡锦涛在报告中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至此,我国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意志彰显无遗。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中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作出的英明决策,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开发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巨变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亿万国人的心。 1991年5月的一天,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读小学一年级的苏明娟正在专心听课,她那双饱含着求知欲望的大眼睛,闯进了正在学校采访的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的视线。当握着铅笔的苏明娟再次抬头凝视黑板时,解海龙迅速摁下了快门。这幅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后来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 时隔16年,2007年6月23日,作为中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的苏明娟,在政府和社会各界资助下成为一名大学生,并被特聘为北京奥运会安徽赛会志愿者招募形象大使。谈到自己的心路历程时,她感激地说:“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 像苏明娟一样,无数国人的命运通过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事实上,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大舞台上,我国之所以能够充满信心地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不仅需要超前的视野和非凡的气度,还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底气与扎实稳健的基础。 “为什么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以前没有这么急迫地提到我们面前,而现在却突然地呈现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呢?”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自1985年进入教育部后,一直从事教育宏观政策研究,并亲身参与了多项重大政策的起草和制定工作。他认为,这是因为从历史上看,我们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已经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层次,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且看这样一组数据: 目前,我国不仅每年接受各级各类学历教育的超过2亿人,而且从业人员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也近1亿人次。我国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2.5%和26.5%的历史最高水平,20岁至59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为9.5年和12.4年,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我国全民教育发展指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监测的近130个国家当中排到前1/3。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仅就入学机会而言,我国已跻身于全球义务教育免费水平较高国家行列。 今天的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享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纵观世界,我国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巨大转变。 “我国的教育事业为何能在短短数十年间取得如此的成就?这是和我们党始终把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分不开的,是几代领导人一脉相承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张力多年来始终密切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战略地位的重要指示,他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央逐渐形成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思想,正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的重要体现。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搞四个现代化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他明确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进一步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总书记首次阐释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理念,多次重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意义,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作为整体部署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要求,集中反映了中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坚定信心。 “可以说,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脉相承所作出的战略决策。”张力说,“这既是对邓小平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教育论述的重要继承,更是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家教育战略思路的重大创新,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与我国努力跻身世界上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布局协调一致,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和决策,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面对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强烈期盼,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仍面临很多矛盾和挑战。 比如,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不高和农村教育薄弱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转变,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深化,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等。 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凡此种种,都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这人心所向、亟盼改革的当口,2010年7月13日至14日,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项旨在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的纲领性文件破茧而出。 绘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蓝图对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来说,2010年11月18日是个终生难忘的特殊日子。 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杨东平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手中接过聘书,荣幸地成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与杨东平同时受聘的共有64名委员。他们当中,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有国务院参事和现任或曾任民主党派中央、人民团体副主席,还有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大中小学校长,平均年龄63岁。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成立,是我国教育史上首次设置专门机构,对国家教育重大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和评估。这一机构的问世,得益于一个将影响未来10年我国教育走向的行动指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中国教育管理体制与世界接轨的体现。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在“序言”之前,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文本研究制定的立足点。 回顾教育规划纲要的诞生,既是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的过程,又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 2008年3月,两会刚闭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就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把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作为新一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2008年8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正式启动了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出台中长期科技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之后,正式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出发,绘制了未来1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总动员令。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之初,胡锦涛就对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作出重要阐述,强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抚今追昔,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整体谋划教育战略,进行超前部署,指明前进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相继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推动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人力资源开发不断取得新进展。 伴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与实施,学前教育、教师培养等得到进一步重视,优质教育资源日渐丰富,终身教育体系渐趋完备,“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教育理想越来越近。 北京家长章女士的孩子刚1周岁,“入园难”、“入园贵”让她早早就开始为孩子上幼儿园发愁。恰逢此时,2010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12月又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3年内基本缓解“入园难”。“看来等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时,入园可能真的不再难了!”章女士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藏族小伙旦增伦珠是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受益者。2011年6月17日,他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我国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旦增伦珠自小对西部地区教育的落后与师资的匮乏耳闻目睹,他的人生理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如今,学业有成的旦增伦珠已和西藏教育厅签约,将被分配到藏区学校任教。他在日记中深情地写下:“我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带着梦想回到青藏高原,报答党的恩情。” …… 一个个普通人的教育梦变成了现实,而中华民族的教育梦,也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得到充分体现并将最终实现。作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行动纲领,教育规划纲要把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为未来10年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全面部署。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预测,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将为95%,学前教育一、二、三年毛入园率将分别达到95%、80%和70%,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提高到40%,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将达到50%。相应的,我国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分别提高到11.2年和13.5年,再加上教育系统在科技创新等方面贡献率的提升,使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为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确立了一个新起点,开创了一个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望历史,伟大的中国教育从星火燎原的红色苏区走来,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走来,经过90年的伟大奋斗与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向着建成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6月30日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