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旗帜 引领教育铸伟业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7-12 10:52:00 人气: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陈金芳 方晓东全面阐述和确立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改造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著名论断,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明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带入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创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教育的根本宗旨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宗旨“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把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确立了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工农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教育建设方针。 江泽民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教育的根本宗旨。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胡锦涛明确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毛泽东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他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三好”标准,热情洋溢地鼓励少年儿童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提出“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不要使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为立足点,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 江泽民提出青年一代要坚持“四个统一”(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胡锦涛强调:“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强调,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江泽民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 胡锦涛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毛泽东主张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坚持“双百”方针,建设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队伍。 邓小平提出全社会都要尊师重教,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他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各级党政领导要为教师多办实事,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努力改善教师的待遇。 胡锦涛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强调教育要在继承和借鉴中创新毛泽东指出,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必须着眼于“今用”和“推陈出新”,或者说,继承和吸收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提出,要以苏联经验教训为戒,总结我国经验;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时期,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教育水平,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针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江泽民系统地阐述了教育创新的思想。他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胡锦涛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高度,进一步强调,“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他明确要求:“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历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 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的教育工作总方针和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政策措施,是对《共同纲领》有关文教政策的具体化,并给以创造性发挥,保证了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一起步就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育向工农开门、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措施,使人民教育发展成为新中国教育史上教育建设的第一个高潮。 1958 4月和6月,中共中央分两阶段在北京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的教育工作,明确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提出了教育发展目标,制定了教育事业改革的措施。会议讨论的结论,经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和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中。 1994 6月,改革开放以来笫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对全面部署和动员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研究和解决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实现90年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此,我国教育事业加快改革步伐,进入迅速发展的新阶段。 1999 6月,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2010 7月,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这次会议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启动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任务的重大举措,成为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举行的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建设方针。 ★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7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6月,江泽民提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7月1日第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