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教育新航标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7-12 11:25:00 人气: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战略中,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角度思考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并以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用十分精辟的语言,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而为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在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有一所闹中取静的学校——北京景山学校。走进校门,最显眼的是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文选》里,独立成文的题词仅有两篇,“三个面向”便是其中之一。 拨乱反正开辟新航道北京景山学校校长范禄燕现在还记得,那是一次临时通知的全校大会。开会的地点是原校址的一个会议室,下午两点,全校近200名教师都到了。那天的会场很亮。是阳光?是灯光?范禄燕记不清了,只觉得光亮一片,仿佛心里的每个角落都被照遍了。气氛很热烈,有交谈声,有笑声,仿佛春风拂过人们心头,笑容漾在每个人脸上。范禄燕当时还是学校的团委书记,他和同事们挤在一起,议论着,等待着,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那是1983年9月10日上班不久,时任景山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的贺鸿琛意外地收到了从“邓办”送来的题词。展开一看,贺鸿琛眼睛为之一亮,他的心一下子蹦到了嗓子眼儿。当时已年过半百的贺鸿琛,激动得像个毛头小伙子似的,大声喊:“小平同志给我们景山学校题词了!”他马上召集全校教师开会。 这天的会议室专门设了主席台。长条桌上铺了一层白的确良窗帘,主席台上挤着许多嘉宾。简单而隆重的集会开始了。贺鸿琛以庄严激动的心情,双手高高举起题词,面对大家,用他那带点山西口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高声朗读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一九八三年国庆节书赠景山学校。”宣读完,整个会场静极了。紧接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许多人激动地高声说:“再念一遍!”大家沉浸在无比激动、无比幸福的海洋之中。 师生为什么如此激动?景山学校为何要请邓小平题词?故事还得从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成立后进行的教改试验说起。 景山学校是中共中央宣传部1960年春创办的一所专门进行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由于学校在中宣部的直接领导下进行教改试验,能够及时了解党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精神,并能及时听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意见。十年动乱时期,景山学校所进行的各项教改试验被迫中断,景山学校被江青一伙诬陷为“复辟资本主义的黑样板”。沉重的精神枷锁套在了景山学校师生身上。 1978年,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景山学校也逐步恢复和开辟各项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到1983年,景山学校基本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各项教改试验,进入到全面改革中小学教育的新阶段。 这个时期,党中央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从世界形势来看,国际竞争正以一国经济、科技及人才的综合实力论短长。国家正面临着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教育工作应该怎样开展?我国中小学的整体改革应该怎样改?应该按什么方向来设计?“景山学校的师生在学习了党的十二大文件和小平同志的有关讲话后想,能不能请小平同志为我们题词,或者说几句话,给我们指明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呢?”贺鸿琛回忆说,“我们担心小平同志很忙,他有许多党和国家的大事要处理,我们不想去打扰他。但是,我们又非常想听到他的意见。” 强烈的愿望终于使师生们鼓起了写信的勇气。1983年9月7日,景山学校的师生,以尽量精简的语言、尽可能短的篇幅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9月8日送出,第二天邓小平就为学校题了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9月10日,题词送到学校,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为什么邓小平9月9日展纸润笔,但题词手迹却是“国庆节”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虽然是9月9日挥毫,但日理万机的小平同志格外庄重地写上‘国庆节’。这独具匠心的安排,恰恰表明了他老人家对‘三个面向’题词超乎寻常的重视程度。”贺鸿琛说,国庆节是中国人民的节日,通过力透纸背的“国庆节”三个大字,邓小平把自己对教育的设计和重视,饱含深情、满蘸期待地告诉给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 “国庆节”的落款意在国家意在全局。“回想当时,小平同志将‘三个面向’的题词,提前给我们景山学校,是要我们抓紧国庆节前的一段日子,先学习好领会透,为全国教育界和全国人民把握‘三个面向’的大方向,带个好头啊!”贺鸿琛说,“心装全党全国全民族大事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国庆节’的题词,与‘国庆节前夕’题词的用意大不一样。” 邓小平在主抓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通过对影响教育事业成败各种因素最本质的观察、分析、判断,最后提炼成教育要“三个面向”的十六字箴言,在国庆节这个全国各民族亿万民众最充满期待、充满希望的日子里,借着人民群众已经认可的坚持以教改为历史使命的典型——景山学校,正式发出了微观、中观、宏观都在其中,实实在在事关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福祉的“三个面向”的著名论断。 “粗略回顾一下小平同志复出以来狠抓教育的几件大事、实事,不难看出,小平同志不仅是‘三个面向’著名论断的提出者,而且是‘三个面向’伟大实践的光辉典范。从主持对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到恢复高考、废除人为封锁,开创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新局面,切实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工资生活待遇等一系列大举措,无不孕育着‘三个面向’战略思想的基本要素。”回忆起邓小平对教育的关心,年逾八旬的老校长贺鸿琛很激动。 崭新中国向世界开门“三个面向”的提出,是当时时代背景的深刻写照,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对外交往很少,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也很少。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后,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人们的思想也比较宽松。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急于想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到底怎么样。”中央党校党史研究部副主任曹普教授回忆说。 1978年前后,全国掀起了一股出国考察热潮。当时,经党中央批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四个。在四个考察团中,西欧五国团最引人注目,这也是建国后中国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代表团团长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分管经济工作。临行前,邓小平约见谷牧,叮嘱考察团什么都要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功的路子要看,失败的路子也要看,究竟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现在的发展情况是怎么样,最好应该弄清楚。 中国代表团看到的一些事情,让他们感慨颇多。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名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名工人,相差80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名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万名工人,相差14.5倍。高速公路在五国以至整个西欧,已经形成一个网络,而当时中国连一公里高速公路都没有。另外,这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也相当高。在丹麦,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比例只有6%到7%,但生产的粮食、牛奶和猪肉,可以满足三个丹麦的需要。 西方经济的自动化、现代化、高效率,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之大,给考察团以很大震动。“二战后,西欧发达国家的经济确有很大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子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大大落后了,形势咄咄逼人。”1978年6月30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谷牧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汇报访问欧洲五国情况。 也是在这一年,邓小平在日本开始他的“取经”之旅。倾心于日本的技术和管理的他,对记者说:“我是来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他还说,“这次访日,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 1978年,中国重新出发。 3月,乍暖还寒,酝酿了8个月的全国科学大会在京开幕。青年学者陈景润与来自全国各地的5500多名代表一起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而且和他的老师华罗庚一起坐上了会议主席台。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观点。科学的春天来临了,知识分子终于扬眉吐气。陈景润一时间成为了大众偶像。 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我赞成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年年底,50名中国学者到达美国,留学两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以改革的开端载入史册的。1978年12月13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个报告,后来被称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出刊。按照惯例,新年第一期封面人物是上一年度世界风云人物。这一期封面人物选择了邓小平,标题是“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文中惊叹:“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1979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开始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他争分夺秒、不知疲倦地走访美国各地,同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有人统计,访美9天,邓小平出席了近80场会谈、会见等活动,参加了约20场宴请或招待会,发表了22次正式讲话,并8次会见记者或出席记者招待会。 在亚特兰大参观一个汽车厂时,邓小平说,将来我们也要创建大型先进汽车生产工厂;在休斯敦观看宇航中心时,他说,总有一天我们也要上太空;在西雅图参观波音747大型客机时,他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型客机…… 邓小平向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的讯息:中国人民正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迎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春天,迎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春天。 基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了解,邓小平提出了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们内心充满希望。 虽然单调的灰色蓝色衣服仍然是标准的服装,但女性开始涌向百货商店,在有限的供应品种中选购衣料。在城市,最时髦的是卷发和电烫发型。戴蛤蟆镜,保留眼镜上作为进口货标志的商标,曾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街头和公园里的一道时尚风景。在这个街头出现寥寥几个外国人就必遭围观的年代,东方大国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被打破了。年轻人开始改变中国街道的颜色。喇叭裤、卡式录音机,取代了绿军装、红袖标、语录本。 面对我国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更加突出。 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16.4人,同期美国为542人,日本为207人,印度为66人。1985年,我国有4.1%的儿童未入学,32.6%的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初中,60.6%的初中生不能升高中。在高等教育方面,1983年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入学率为1%。1982年,我国劳动者中仅有10.5%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我国各类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下,已成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障碍。 教育适应现代化的问题,邓小平在复出时就考虑到了。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召开了他复出后的第一次会议——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一开场,邓小平就说:“问题是从这句话谈起: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实现赶超任务,至少要接近,接近当时世界最高水准。问题就是这样提出来的。”邓小平接着说:“我觉得要从科研教育着手,不从科研教育入手,赶超就是空话。现在世界,在自然科学领域,一日千里。赶超就要科研,科研就要有人才,就要从教育着手。我们今天座谈会的题目是什么?就是科研怎么搞得更快更好,教育如何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邓小平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邓小平说。 “‘三个面向’的重点是‘面向现代化’,其实质是要使我国的教育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三个面向’把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进一步指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我们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方晓东说。 新时代教育日新月异当21世纪第一个春天来临的时候,美国宇航中心向全世界青少年征集太空科学的实验方案,由北京景山学校学生李桃桃提出的“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的构想”的实验方案在全国各地中小学生提出的近900项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搭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的资格,并被命名为“超级新星方案”。带着对未来的希冀,少年的梦想伴随着人类探索的脚步飞向了太空。 新时代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们能在一位世纪老人规划了中国教育伟大诗篇的地方度过他们如诗如画的青春年华。 “从1983年至今,景山学校先后派出教师231人次,学生513人次赴国外考察、交流、学习。同时,学校也接待世界各地政府要人、教育同仁的参观访问,成为展示中国基础教育成就的一个窗口。”范禄燕说,多年来,景山学校始终坚持不在节假日给学生补课。应试教育的压力无从回避,但学校还是秉持这样的理念,学校有责任自觉主动地调整教育教学的安排,教师有责任精心备课提高效率,尽量给学生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空间。 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儿童大会上,景山学校学生代表世界儿童发言;在世界中学生的最高赛事——美国工程大奖赛上,景山学校学生获得银奖,这是目前我国中学生在此项赛事上获得的最高荣誉……在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景山学校真正实现了教育自身的对外开放。“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敢想敢说,不乏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认为,这是中小学基础教育最应珍惜的成果。”范禄燕说。这个成果离不开“三个面向”,离不开上世纪80年代开始部署的教育体制改革。 1985年5月15日至20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和部署教育体制改革问题。5月19日,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题为《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讲话,指出:“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三个面向”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从此中国教育开始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今天,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高中教育有了很大发展,高等教育达到了大众化的数量指标,新一轮的现代化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总之,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正在得到实现。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是我们航行中的灯塔。”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这样评价:“三个面向”的题词不仅是邓小平对北京景山学校教育改革试验的鼓励和期望,而且也是他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战略指导方针。这一战略指导方针既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又从战略高度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它是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构想一脉相承的,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中重要的指导思想。对新时期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实践证明,‘三个面向’已经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只要坚持‘三个面向’,我们的教育事业就能不断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方晓东说。 时间回到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正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和全国人民精神面貌的一次大展示。群众游行开始了。当北京大学的学生队伍行至天安门城楼前时,忽然,人群中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神经高度警敏的中外记者纷纷按动快门,抢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这一镜头在电视屏幕上仅仅闪动了几秒钟,但却在中华大地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因为这四个字不仅表达了大学生们对邓小平重视知识分子政策的拥护,也最真实地表达了全国人民对邓小平的敬意。 天安门游行队伍最后出场的是欢呼着、跳跃着奔向广场的23000名少先队员,他们象征着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望着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邓小平意味深长地对西哈努克亲王说:“他们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6月24日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