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教育之本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1-9 9:22:00 人气: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在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优先发展教育,首先必须优先发展教师 ■确立完整、科学的教师价值观,充分重视教师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今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品质不是取决于学校建筑多么漂亮,教学设施多么先进,而是取决于站在讲台上的教师素质如何。当前,努力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优先发展教育须优先发展教师教育是连接社会的过去和未来之纽带,我们今天为教育所做的一切,将从根本上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图景。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优先发展教育,首先必须优先发展教师。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因此,他把教师的职业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温家宝总理也强调,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只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如何看待教师这一群体的价值,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改善、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必须认识教师劳动的特点,了解教师劳动的特殊价值。 教师是社会特定的人群,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应是辩证的、有机的统一。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教师的社会价值,对于教师自身的个体价值相对不够重视。在重视个体发展的价值观念日渐显现的今天,我们已不能单纯地考虑教师的社会价值,而不考虑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关注如何让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尊严和快乐。 毫无疑问,教师职业有其崇高特性,我们应当倡导教师具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感,但在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感的同时,我们不能把教师抽象化为某种道德上完美的象征而忽略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因为教师不仅要在学校中尽教师的职责,还得在家庭里尽父母、子女的责任,在社会上尽一个公民的责任。教师同样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中,也有着自己作为正常社会人的欲望和需要。如果他们不能够在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感受快乐和幸福,不能够享受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教育是无法真正发生的。 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教师面临的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特殊的世界,既要了解学生的共性,又要掌握形形色色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和方法必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特点而变化,这些因素有些是难以预料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教育机智来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原理。难怪有人这样说:要把千万个天真、无知、调皮、淘气的学生都培养成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教师必须发挥艺术家的才干、设计师的精明、诗人的热情、哲学家的冷静、发明家的机敏,还要具有像工农一样吃苦耐劳与苦干实干的精神。 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这是由人才成长周期长的规律所决定的。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一个好的教师应对学生的终身教育负责,要为学生设计一生的发展规划,对学生产生长期的、连续的影响。 教师的劳动具有社会性,教师所从事的事业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他的工作牵动着千家万户,联系着整个社会。教师的舞台不仅在三尺讲台、一角课堂,还要争取家庭与社会的配合,争取各个学科、各个年级的教师通力合作,需要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长期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劳动,这种劳动需要教师用整个身心竭尽全力地投入。教师的劳动是最有价值的,因为他们的劳动产品就是一批批人才。虽然教师的劳动凝结、物化在这些学生的能力当中,借助于学生的成果才能表现出来,但这些学生的质量却是未来社会的质量。因此,教师不仅是在塑造学生的心灵,也是在塑造未来社会的形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关心支持下,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和新进展。一是教师资源整体配置得到优化。教师队伍的总量增加,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4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占到了69.9%、84%、87.3%。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6.5%、99.5%、98.7%、94.8%。其中农村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提高更为明显。三是农村师资力量得到加强。通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和师范生实习支教等工作,使农村教师队伍得到了补充和加强。四是教师培训工作全面展开。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5.5亿元,实施“国培计划”,仅2010年就培训了115万名中小学教师,其中农村教师占95.6%。五是师德建设得到重视。通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与学习宣传等一系列师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措施,师德建设受到进一步关注和重视,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教师群体。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第一,最优秀的人才还没有真正进入教师队伍。最好的教育必须有最优秀的教师。在历史上,凡是教育发展最好的时期,总是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的时期。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往往没有选择报考师范专业,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也没有选择把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近年来虽然通过免费师范生、增加教师绩效工资等一系列措施,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但情况并没有明显改观。 第二,教师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我们采取的是相对单一封闭的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模式,缺少吸引优秀大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渠道。在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上,教育理论和教师技能课程偏少,在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5%。这些课程的设计,缺乏对教师成长规律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方面,对于教师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基本没有考虑。在教育技能的训练方面,机会则更少。 第三,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备,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目标偏离、机构单一、师资质量不高、内容陈旧、手段落后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如在培训目标方面,存在重学历提高,轻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师德提高;重不合格学历教师的继续教育,轻合格学历教师的继续教育等。在机构设置方面,相对于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庞大完善的教师培训进修网络,我们基本还局限在大学、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中,明显表现出单一性的缺陷。在培训内容方面,大部分是重复师范院校开设的课程,对已经具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指导性不强。在培训机制方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自主研修、激励考核机制,强制性培训多,选择性培训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许多教师把参加继续教育看作是不得已而尽的义务。 第四,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优秀教师数量紧缺,优质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边远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仍然明显。据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50个县的调查显示,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与城市之间的差异仍然非常大。在许多农村学校,外语、音乐、美术、地理、历史、生物等科目的专任教师严重缺乏。在城市,优秀教师集中在名牌学校的情况也非常普遍,导致了学校差距的扩大和择校现象屡禁不止。 第五,少数教师职业倦怠严重,整体素质偏低。教师工作的时间之长、要求之高、对象之复杂、压力之大,使许多教师产生了倦怠感。这种职业倦怠是应试主义和市场主义合谋的结果,也导致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生命与知识之间的分离及自我与社会的隔离,从而制约了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任重道远强教必先强师。 我国现有1700万名教育工作者,其中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有1390多万名。他们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针对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人才规划纲要为主线,以农村和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师的业务素质为核心,以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为抓手,以应用信息技术为突破口,总结推广各地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着力破解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培养造就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工作思路。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推进。 第一,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最短的一块板,农村教师是制约农村教育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必须全力以赴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防止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同时源源不断地为农村输送优秀教师。应借鉴大学生村官的做法,完善和推进师范生的免费教育,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为农村学校培养大批骨干教师;继续把“国培计划”的经费主要用到农村教师的培训上,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550万名农村教师开展国家级的轮训;扩大特岗计划的实施范围,同时充分利用城市优秀退休教师资源,使其成为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补充的主渠道;扩大并且完善“农村学校教育硕士的师资培养计划”;探索建立城乡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鼓励对口交流,使每一所农村学校能够找到对口支持的城市学校。 第二,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幼儿园的职生比(教职工与儿童比)为1∶17.8,其中城市为1∶9.7,县镇为1∶17.2,农村为1∶36.5,远远超出了《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规定的1∶7至1∶8的比例,幼儿教师的紧缺已成为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地方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支持地方建设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同时实施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计划,推动各地开展幼儿教师的全员培训;颁布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 第三,改革师范生的招生与培养办法,完善教师职业准入与管理制度。建议采取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同时培养教师的双轨制,吸引优秀高中生报考师范专业和优秀大学生选修师范课程,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组织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试点,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 第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师的教育质量。应该尽快出台教师教育的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老三门,增加培养教师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的相关课程,增加课堂、课程、儿童发展、师生关系、教育研究、学业评价等实用性课程,增加教学实习的时间。 第五,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缺乏严格的师资资格认定制度。在德国,师资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必须要有1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并要在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在理论界有一定的知名度,方可具备专职教师的聘任资格。而且,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还要经过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的层层审批,才能正式担任教师工作。如果工作不胜任,同样可以被辞退。和国外严格的师资资格认定制度相比较,我国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而构建多元化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一些著名的中小学设立培训基地,也可组建专门的教师研修中心,还可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教师继续教育网,把全国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优化和集中,把当代教育家们精彩的演讲和课堂教学等内容录制下来,为全国的培训机构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创建示范性网络研究社区,组建多类型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网上、网下结合,真实、虚拟结合的区域教师的研修活动。 第六,加强师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一方面要鼓励教师以优秀教师为榜样,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另一方面要把师德教育纳入到职前培养、教师准入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教师是教育之本。我们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部署,确立完整、科学的教师价值观,充分重视教师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而努力奋斗。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17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