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中国还要做些什么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日期:2012-2-29 14:52:00 人气: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装备专业委员会数控专业团组

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装备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暨英国德国职业教育考察团”于10月4日至13日访问了英国和德国,考察了在伦敦举行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英国CAD/CAM软件设计企业DELAM、德国德马吉(DMG)机床制造中心、德国博世—力土乐培训中心及工厂。考察团细致了解英、德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与国外同行深入探讨,与学生充分交流,对今后我国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世界技能大赛的考察及启示

世界技能大赛是世界技能组织举办的世界顶尖级赛事。世界技能组织前身是国际职业技能训练组织,成立于1950年,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目前有53个国家和地区成员。世界技能组织的宗旨是,通过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青年人和培训师职业技能和能力水准的提升,并积极推广职业技能,加强各国在职业技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世界技能组织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技能竞赛,被称为世界“技能界的奥林匹克”。

2011年10月4日至9日,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伦敦Excel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大赛所设项目涉及农林园艺、艺术传媒、建筑装修、现代制造、健康护理、公共服务、信息通讯、商业零售8大门类43项正式比赛,每个成员国与地区限1名选手或1支团队参赛,选手年龄为22岁以下,身份不限。另外,本届世界技能大赛还设置了2个展示项目和1个主办国项目的比赛,比赛总计46项。

中国于2010年10月7日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1年,第一次派代表队参加这一国际竞技盛典。中国队6名选手参加了机械工程设计CAD、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美发、网站设计、焊接6个项目的比赛,他们与其他50支成员代表队的944名青年选手激烈角逐,大展身手。最终,中国代表团焊接项目选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员工裴先锋获得焊接项目比赛银牌,其他参加数控车、数控铣、CAD(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美发、网站设计5个项目比赛的5名中国选手也都获得优胜奖,即总分500分以上。中国队参赛选手以总平均分524.67分在51支代表队中名列第二,仅次于老牌参赛国韩国队530.58分的高分。率团出席大赛的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此次首战告捷“标志着中国技能人才走上了国际舞台”。

从2007年起,我国教育部门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及一些行业也多次举办技能竞赛活动,各省市技能大赛更是方兴未艾,但国内技能大赛在比赛体制、评价方式等方面需要改进、完善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通过考察世界技能大赛,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要扭转国内技能大赛过度追求难度的倾向,重点突出精度和质量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在相同项目比赛中,国内比赛和国际比赛有明显区别。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立足于本国制造业实际,强调国产软件、国产机床的使用,这一点对于推进民族产业进步大有裨益。

我国数控技能大赛从2003年开始启动,其中最具代表性、水平最高的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主办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其竞赛题目的难度已经超过世界技能大赛,但国际比赛突出强调产品质量,我们却一直不够重视。国内的比赛突出强调工艺性难度、形状复杂性难度和工作量巨大性难度与国际比赛所强调的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存在一定差别。

事实上,工件难度系数再高,如果没有质量保证,等于没有完成。考察团成员希望今后国内的竞赛、鉴定、培训和教学应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一定要使全体专家、教练和接受训练的选手和学生克服浮躁心理,踏实做事,精益求精,树立质量意识,认真完成好每件事情。在准备竞赛的集训阶段,一定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绝不放过任何差错。

国内技能大赛要建立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以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项目的比赛为例,简要对比国内国际竞赛评判方式的区别。

通过对比可见世界大赛评价标准更客观。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形位误差都有专门的高精度检测仪器进行客观检测,任何由人工测量的要素,都必须由3名专家共同检测,发现偏离精度的检测结果,都会安排人员进行复检,这一点大大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公信度。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人工测量尺寸、目测表面粗糙度、按超差程度分级扣分等评判方式都有一定的主观性,其评分科学公正性与世界大赛存在差距。
世界技能大赛的评判流程亦值得一提,每个子项目都有不同的评判员实施面对面的打分,不存在前场与后场,更不存在合议分,选手在规定时间完成的,评判员到选手操作台前打分,有问题当场提出,最后各评判员将各自统计分数上交评判长。这个流程确保了评分的公正、公开。

国内的各级竞赛要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和评判流程,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要更具有开放性和参与性

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所有比赛区域周围只有一个半人高的围栏,比赛选手的每一个动作均一览无余。每个赛项人口处通过文字、图像、视频播放循环展示赛项内容,帮助参观者了解全部比赛。赛程同步对外开放,供各国代表、游客和当地市民、学生现场参观。大赛现场设有互动区,感兴趣的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操作,体会大赛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来自英国各地的大量中小学生涌入比赛现场,大赛组织方专门为他们设置了体验区域,不少青少年都投入其中,比如一面看着木工比赛选手制作家具,一面自己动手抄起锯和刨,学着做一个小小的木箱子;

建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今后注重加强开放性和参与性,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千万不能把大赛变成只是极少数“尖子生”参与的不计设备、器材、师资、时间、资金成本的“烧钱”游戏。

重视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

世界技能大赛的实用性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本届大赛所涉及的农林园艺、艺术传媒、建筑装修、现代制造、健康护理、公共服务、信息通讯、商业零售等8大门类46项比赛都与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相关,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

对比世界技能大赛,可以发现我国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中需要改进的一些方面:如课程目标的职业性不明确、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工作过程不一致、学生实训力度不足、课程评价与职场岗位要求的相关标准不一致等。其中最突出的是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本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传授“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许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内容的学科逻辑性较强,理论性较浓,知识点重复较多,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脱节。

技能大赛似乎在以一种倒逼机制,为职业院校教学更准确地把握市场脉搏,更新教育理念,加快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导向标杆,从而促使学校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设置理实一体化、更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增强体验,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

英、德职业教育考察及启示

英国DELCAM公司

2011年10月6日,考察团与中国国家数控专家团一起考察了Ddcara公司。Delcara是世界领先的专业CAD/ CAM软件公司。公司总部位于英国名城伯明翰,是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Delcam软件的研发起源于世界著名学府剑桥大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 Deleam软件系列横跨产品设计、模具设计、产品加工、模具加工、逆向工程、艺术设计与雕刻加工、质量检测和协同合作管理等应用领域。Delcam软件的技术优势:与CAD系统的无缝接口,智能化全程过切保护,刀具过载保护,丰富的适合高速加工的细节处理,计算速度快。

德国德马吉(DMG)公司

2011年10月10日,考察团来到位于德国比勒费尔德的德马吉(DMG)公司,听取了吉特迈集团、德马吉制造工厂以及德马吉技术培训学院的相关介绍,参观了德马吉工厂与培训学院。

吉特迈集团系德国独资企业,是全球领先的切削机床制造商。集团核心业务领域覆盖全面,包括“车削”、“铣削”、“超声振动加工”、“激光加工技术”及为机床和太阳跟踪系统而设计的自动化与软件解决方案。
德马吉(DMG)公司是吉特迈集团所属的销售与服务公司,负责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工厂的销售与服务工作。
德马吉技术培训学院成立于1987年,每年参加数控培训的学员达5000人次左右,培训学院拥有一流的培训设施和33名具备资质的合格培训师,采用高质量的课程资料和创新的教学与培训,并且与政府合作形成良好的学员资质认证机制。

德国博世集团

2011年10月12日,考察团来到位于德国威尔茨堡的德国博世—力士乐培训中心和罗尔液压传动件工厂参观考察。

博世集团由罗伯特·博世先生在 1886年创办,总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在全球50多个国家设有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年收入总额达463.2亿欧元,目前公司在全球拥有26.28万名员工,2010年位列全球100强企业。博世的产品涉及汽车技术、工业技术、消费品和建筑智能化技术等领域。

博世—力士乐公司(Bosch Rexroth)由原博世自动化技术部与原力士乐公司于2001年合并组成,属博世集团全资拥有,是世界知名的传动与制控公司,在工业液压、线性传动与组装技术、气动、液压传动服务以至行走机械液压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

位于威尔茨堡的博世—力士乐培训中心的培训重点是传动与控制技术,其教学培训部门能在液压、气动、机电一体化、线性传动与组装、风能等多个领域,提供一整套科学化、工业化的教学培训系统。这些教学培训系统不仅符合德国BiBB标准,并采用德国“双元制”,集成了多个独立的高端科技,融合了各行业的核心技术与知识。

罗尔运动与传动工厂隶属博世集团,主要生产液压阀,生产过程大部分采用柔性自动线加工,自动化程度高,通常由机器人和加工中心组成。加工中心通常具有自动检测和刀具寿命自动管理功能,能够高度保证产品质量。

通过参观考察,我们了解了世界机械制造业最新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明确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方向。

职业教育要始终坚持“学生至上,育人为本”的理念

我们考察的英国Delcam公司、德国德马吉(DMG)公司、德国博世集团都是世界一流的企业,他们之所以能持续发展并永立潮头,源于他们秉持的理念。这些理念对我们职业教育亦有重要的启示,因为企业和学校都是社会组织,打造“百年企业”与打造“百年名校”的追求是一致的。

英国Delcam是当今世界唯一拥有大型数控加工车间的CAD/CAM软件公司,多年来,Delcam一直保持CAM软件开发研究的世界领先地位,一切为用户着想是Delcam成功的关键。Delcam不仅为用户提供领先的软件解决方案,而且通过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技术支持分支机构,为各地用户提供最高水准的技术支持,确保Delcam以最快的响应速度解决用户的任何问题。Delcam产品每年都有多次主要版本发行,确保了 Delcam所提供的产品功能不断发展与完善,既保证了Delcam用户今天的利益,也保证了他们所使用的Delcam软件能即时更新,保持领先。

“用户至上”的理念借鉴到职业教育领域,就要求职业教育以“学生至上”为宗旨,以“育人为本,为未来育人,育未来有用的人”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职业教育不只是职前教育,不只是为了学生将来能有一个“饭碗”,职业教育应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健全人格、强壮体魄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目前,职业院校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借鉴英、德等国的先进经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知识经济时代,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双师型”教师一词与闻名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有密切的联系, “双师型”教师其实是“双元”式的教师,它是指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能把这两种能力有效付诸教学实践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

由于职业教育发展时间偏短,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所以许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中,满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具备同专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明显不足。这客观上要求职业院校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职业院校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校内外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比赛活动、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轮岗教学、从企业引进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才等途径,培养大批实践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强、既能言传又能身教,以自身高超技艺水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要勇于创新。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从一间简陋的“精密机械和电气工程车间”到高度国际化的跨国集团,数十年来持之不懈、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是它成功的秘诀。企业需要创新,职业教育也需要创新,创新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DMG培训学院的模块课程设计具有组合灵活的特点。DMG培训学院的课程采用基于实践的模块化培训课程,将整个模块划分为传统加工模块(4—8周)、CNC基础车铣模块(2--4周)、西门子车削模块(1—6周)、西门子铣削模块 (1—5周)、Heidenhain铣削模块(1—5周)、CAD/CAM/模块(2-4周)六大模块,每一模块又细分为若干教学单元,可将各模块任意灵活组合,直接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不同模块的组合为学员设计了一条从传统加工开始,通往CNC专家的培训方案,针对不同层次的CNC水平,采用不同层次的高质量车床。

DMG培训学院针对客户(企业)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培训课程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自然分层,在保证总教学模块学时的前提下,灵活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比如,对于那些理论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增加动手实践学时的方法,一方面让学生重拾信心,另一方面提高学生专业考核通过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使其有充分的机会选择进阶内容。在专业性强的学科和操作性、实践性强的专业学习方面,同样要满足学生个性特长、个性发展的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学科和课程标准。教学上,积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运用多种训练手段,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学习惯,尤其要破除照本宣科,要加大知识间的联系与渗透,为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打开思路。当然为了不扰乱学校本身实践教学安排,这种调整模块构成、分层教学的形式亦可先在小范围群体加以实施,然后再推广。

除了实施模块化教学,还可以尝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培养模式上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模式。

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当前,在职业院校大踏步发展的形势下,学校要发展仅靠单方面的政府扶持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借助各方力量,推动职业院校的建设与发展。

同时,职业院校要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我们可以依托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所拥有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在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在对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前提下,为企业设计、制订理想的培训方案,可以面向学校学生、企业员工、甚至是社会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班。通过此种合作模式,企业员工素质和技能得以提升,学校教学资源使用率得以提高,同时也将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效用,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得以提升,为进一步获得地方政府的扶持创造有利条件。

政府、行业、企业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上要“敢担当”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闻名于世的“双元制”,它被公认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由国家立法、双方遵循、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双元制”职业培训分别是在企业和学校里进行的。学员通常在企业里进行3至4天的实践培训,在学校里进行1至2天的理论培训。“企业与学校”这一培训比例始终贯穿双元制职业培训。除了这一“分散”培训模式外,还有一种“集中”培训形式,即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在某一段集中的时间内进行培训。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通常为3年。企业里的职业培训是根据企业培训规章进行安排和组织的。培训规章明确规定了培训的最基本内容;职业学校的课程是按照联邦教学大纲设置的。企业和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充实基本培训内容。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培训规章和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修改和补充。

“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唯一前提是培训前企业与接受培训的年轻人必须签署一份培训合同,该合同明确规定了双方所应履行的职责、权利及义务。如企业有义务按计划培训年轻人;年轻人有权利、有义务接受培训,学习知识。培训结束后,由各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考试,考试在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考试委员会主要由企业、学校、工会和各行业的代表组成。职业培训规章和教学大纲的修改意见必须经过代表一致通过后方可实施。企业里的培训费用由企业负担,包括培训费、培训资料费和学生每月补助费等;学校里的培训费用主要由州政府负担。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至少涉及四个角色,政府、企业、行业(工商会)、学校,四者各司其职,协力完成。政府负责立法、承担学员在学校里的培训费用;企业担主要责任,除了承担学员70%左右的培训任务,还承担学员在企业培训期间的费用;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左右;行业(工商会)履行监督、咨询、考试、确认资格等责任。

职业教育不只是职业院校的事,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上,政府、行业、企业要进一步担当起各自的责任。

一是就政府而言,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各自承担的责任,制定职业教育的准人和退出制度,并严格执行,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

二是行业(工商会)切实发挥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指导作用。

三是企业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事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举办职业学校、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主动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等途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当然,政府要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要建立起政府、企业、行业(工商会)、学校通力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并最终建立“中国式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欧洲发达国家国民素养(以德国为例)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本次考察,从10月7日到13日,我们有7天是在德国度过的,涉及的城市有柏林、比勒费尔德、科隆、威尔茨堡、法兰克福等,“零距离”的接触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审视这个陌生而又似乎熟悉的国家的机会。

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诞生以来,这个浸润于古典音乐、散发着古典哲学理性光芒的国家,经历了数度起伏。这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也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里经历过社会经济的快速繁荣,也经历过战败后的迅速衰落。每次衰落之后,德国总能在短时期内再度崛起,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就连本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德国也早于其他欧美国家,率先实现强劲复苏。2010年,德国经济增长3.6%,为两德统一以来最快增速。

究其原因,强大的工业实力是德国数度崛起的直接推动力。现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曾说过,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与铁之上。如今,在工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德国制造”已成为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也树立了德国“双高”(高使用价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

“德国制造”之所以称霸世界,—个重要的原因是德国人国民素质普遍很高,我们在德国考察期间的见闻都能证明这一点。

德国人爱清洁,国家的环境保护得很好,举目望去,到处都是绿色的植被。德国本土濒临大西洋、北海、波罗的海,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一天之中雨水不时光临,或大或小,时间都不长,有点像我国香港,因此德国的空气自然清新。蓝天白云之下,绿色的草坪和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巴洛克式建筑的拱门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

德国人喜清静,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总是安安静静的。他们大多待人诚恳,注重礼仪,正式场合下总是正装出席,相识或是不相识的人相遇后能互相致意,彬彬有礼。

德国人很守时,时间观念强,无论是商务合作还是私人交往,都注重准时。而且他们很重视商业信誉,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轻易更换合作伙伴。

德国人的聪明与严谨世界闻名。我们参观德马吉公司发现,车间里员 21232作区域和员工休闲区域有机结合,饮料自动贩售机随处可见,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无形中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参观过程中,德马吉公司代表以及翻译员即使在参观时间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带领我们走完全程,德国人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也可见一斑。
德国是一个汽车的国度,除了小孩上学或老人出门坐公交车外,几乎人手一车,但即便是早晚交通高峰期,道路上一切井然有序,没有频繁的超车和变道,也没有刺耳的鸣笛和叱骂,偶尔有行人不小心闯了红灯,开车人也会让行人先行。正是这种对规则的尊重和执行才使得德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高速公路不限速的国家。

这是一个文学艺术哲学高度繁荣的国度,歌德、海涅、席勒、莱辛、格林兄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托马斯·曼、海因里希·伯尔都是其中杰出代表。

音乐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德国造就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大师,如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享誉世界。

访德期间,我们一直在讨论和寻找这个国家民众文明素养形成的原因。在之后的行程中,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七天浮光掠影的接触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素质源于民众的自我教育和孜孜不倦的学习。

在德国的大街小巷,我们常看到类似我国电话亭似的书报亭,里面摆放着各种文学艺术和休闲书籍,市民或者游客可就地带走阅读,阅后归还即可。即使在互联网等媒体十分发达的今天,德国人依旧保持着爱读书的传统,在地铁上、公交站台、医院的候诊室里到处可见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民意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50%以上的人定期买书, 1/3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龄段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读书已像喝啤酒一样成了德国人的生活必需。

“德国制造”源于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更源于德国人良好的整体素质,而这种良好的整体素质又与他们喜爱博览群书的优良传统密切相关。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发,中国要想由制造大国跃升为制造强国必须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而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民终身学习格局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我们这次考察收获的精髓所在。

(文见《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