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破解“投入”难题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教育旬刊 日期:2012-5-2 14:52:00 人气:

本刊记者 张永飞

2012年开学伊始,河南省26个困难县的农村学生拿到了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宁夏隆德县联财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吃上了免费午餐;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政府定制的首批“长鼻子”校车上路了……

2012年,是国家落实教育经费投入达到4%的最后一年,4%的实现会给中国教育界带来什么?

2012,关键的一年

2011年12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介绍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情况。

据袁贵仁介绍,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6%,比2009年提高了0.07个百分点。从2011年初预算安排来看,全国财政教育支出比2010年预算执行数增长14.6%,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增幅达16.3%,高于中央公共财政支出增幅3.8个百分点。

近几年来,在中央政府的重视下,教育经费持续增长,但相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然显得不足。在西部地区,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学设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高中阶段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因为没有明确的经费投入机制,许多地方的政府投入只够基本保障教职工工资。

落实4%,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对于“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2012是最关键的一年。在前不久发布的《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确保4%目标如期实现,并成立落实4%工作办公室。

实际上,实现4%的目标,不仅仅是经费投入机制的改革,它带来的应是一系列新的改革契机。

从根本上消除“择校热”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认为,在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后,“上学难”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上好学校难”的问题却一直存在,并引发了中国独有的“择校热”。

“虽然中小学校学位数量大幅增加,但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教育质量却普遍未能跟上,职能部门对每所学校的经费投入不均等,因此校与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如何抢占优质教学资源成为家长、学生疯狂择校的目的。”郭永福说。

择校问题说到底正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客观地讲,近年来,在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初步整合后,城市和农村薄弱学校的情况虽有所改观,但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发展步调不一致,差距必然存在,择校必然发生。”郭永福说。

而政府要下决心消除择校,就必须抓住落实4%带来的重要机遇,进行合理的资金配置。海南省副省长林方略认为,教育投入应进行结构性调整,要用于加强教育中最基础、最薄弱、最急需的方面,加强薄弱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增加食品设备购置,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校舍充足、功能齐全的标准化学校。

林方略还认为,更重要的是软件的投入,“应向落后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认真落实教师绩效工资等政策措施,制定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发展中的新契机

“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这一句看似调侃的话,不仅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学前教育中的异常现象,更是道出了许许多多幼儿家长的辛酸。

2011年两会前夕,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1)》在京发布。报告显示,在北京有超过五成的公众认为入园难、入园贵“非常突出”,在其他各中小城市,情况也不容乐观。

据一项统计,2008年,全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仅为47.3%,虽然在近两年稍有上升,但也仅达到50%的水平。学前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短板”。

针对这种现象,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政府投入不到位。”
据统计显示,我国学前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仅为0.06%,这一数字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和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人口大国相比都相差甚远。

既然“入学难”和“入学贵”主要是由供求关系不平衡和政府投入相对不够导致,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落实 4%,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无疑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遇到的一个新契机。

全国人大代表鲁善坤给出了细化的建议: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制度,每年从财政列支一定数量的经费,按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度预算的1%,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逐年增长,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鉴于国家对落实4%的决心,在网络上,一些网友甚至发出了更高的呼声。名为“落叶萧萧”的南京网友在微博上表示,既然有了4%的强大支撑,不如直接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免费的义务教育范畴当中,在根本上彻底解决学前教育的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王玉芬认为,解决我国教育难题,仅依靠4%经费是不行的,还需要吸引社会资金多元进入,两者兼顾,一条腿走路不行。

(文见《教育旬刊》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