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好这笔钱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教育旬刊 日期:2012-5-2 14:54:00 人气:
本刊记者 宋亮到2012年底,教育经费将首次“达标”4%。为此,教育界人士热议教育经费用途:如何提高使用效率,如何平衡地区差距,如何合理切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比例,如何雪中送炭,把钱用在刀刃上。 呼吁提高基教职教比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瑞文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4%的蛋糕如何在不同教育领域内切分并没有明确表述。教育经费4%达标后,基础教育该分到多少,高等教育又该分到多少?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主任余晖认为,以前将更多的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导致了高等教育“大跃进”,强化了高等教育的行政化;公共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配置比重却相对较低,普九债务、代课教师等诸多问题都是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的表征。 长策智库的《走向有管理的竞争——中国新教育体制改革论纲》中引用了这样一组数据: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成员国中,2000—2007年公共教育经费用于中小学的比例,在66.0%一69.1%之间,而在中国,这一比重为62.3%一64.4%之间;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成员国中,公共教育经费用于高等教育的占比,一般在23.1%一24.5%之间,而在中国,这一比重为19.9%一 22.8%之间,与发达国家相差不多。 该份报告的执笔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分析认为,数据显示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比对基础教育更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中国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在他看来,这样的投入格局,一方面不利于教育公平推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充足的、适用的人力资源。 高等教育投入不仅挤占了基础教育的投入,也造成了职业教育投入的欠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公开表示,未来中职教育的投入绝对资金数肯定会增加。袁贵仁部长也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讲过:“在贯彻落实4%的过程中,要把增加职业教育投入作为重点,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稳步增长。” 要在阳光下运行1月6日举行的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刘延东说:“用好4%,把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刘延东指出:“落实4%的要靠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中央财政已按实现4%的目标编制本级预算,地方财政也要作出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刘延东表示,应采取措施来督促各级政府落实4%:“要对各地2011—2012年财政教育投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形成报告报国务院。推动各级政府每年向本级人大专项报告教育经费预决算情况,并接受人大审议。各地教育部门要跟踪了解进展情况,及时与财政等部门做好沟通,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精心设计好资金使用项目。”她强调:“要把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传递的信息显示,科学合理使用教育经费的总原则是紧紧围绕“育人为本”这个核心和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大重点,多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多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倾斜,多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多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真正做到“雪中送炭”,把钱花在刀刃上。 刘延东说:“要把增加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以新制度新模式推动新发展。”“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切实防止腐败行为发生。尽快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加强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建设。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使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要制定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公开制度,使经费使用始终处于社会监督之下,在阳光下运行。” 强化培训,提高“执行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有了钱,还要用好钱,用的是地方。建立健全财政拨款、监管的体制机制,完善国家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制定教育财务信息公开办法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全面实施,国家、省对县教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多,各地教育部门积累了丰富的资金管理经验。这些经验在用好4%中值得推广。 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教育部门采用强化培训的方法着力提高政策执行力。确保分管领导和每一名业务工作人员都吃透、掌握相关的文件精神,并在实际操作中抓好落实。定期组织学习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系列文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业务学习。通过每年一次的全县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培训会,从农村中小学预算的作用、原则、管理和方法等方面,对农村中小学会计进行系统培训。濉溪县做出明确规划,今后将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校财‘局管—校用”体制,多措并举,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在中小学公用经费及各种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日常监督等环节上下功夫,确保教育经费的安全,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落实经费的同时要落实质量教育质量是衡量教育资金使用效果的最好依据。 在新的一年,教育系统将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制定实施本科各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定期分析制度。健全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系列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措施稳步推进。 为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系统今年将重点推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进程。出台并落实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制定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水平提高了,素质教育就容易搞好。他说:“要高度重视政府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责任,不能仅仅用升学率这个标准来评价教师、校长。” 建立更加快速准确的评价反应机制,建立除了高考分数线之外的多元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教育系统今后面临的新任务。 教育一线如何做好准备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中心小学校长田建丽认为,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的不断重视,中小学校公用经费逐年增加,今年更是将要达到多年未能达到的4%目标。在义务教育系统中,教育经费最终是要落到中小学教育一线,教育一线如何管好用好这些经费,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裕华区中心小学在上级指导下采取五条措施管好义务教育经费,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加强学校年度预算编制管理。他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要求,做到预算内容全,预算数据实,预算安排细,预算实施严。二是加强补助资金的管理。国家安排的免学杂费补助资金、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以及寄宿制经费补助等,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和使用,严格使用范围和相关标准。三是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他们要求各中小学校必须按照《中小学会计制度》、《中小学财务制度》加强会计核算、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并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做到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和范围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执行。四是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乱收费,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实行零收费,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按规定和收费标准收取。五是加强监督管理。要求各学校必须健全学校校务公示制度,经费的预算使用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若有违反有关规定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或许,裕华区中心小学的一些尝试会有一定的样本意义。 能否经费跟着学生走浙江省瑞安市教育局局长叶耀国提出:“是否可以以‘经费跟着学生走’为原则,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需采取灵活多样的财政资助方式。”他的建议是:可否尝试推行“国家助学凭证”制度。 他说,外来务工者为流入地作出了巨大贡献,流入地政府有责任承担这些孩子的义务教育。但毕竟流入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仅由流入地政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埋单,这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 叶耀国认为,瑞安是财政总收入达27.5亿元的全国百强县,拿出上千万元推行“教育助学凭证”并不是难事。但是对于全国许多财政收入并不尽如人意的地区来说,上千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教育助学凭证”能否向其他地区推广?如果可行,它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叶耀国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设想:教育部可以将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以“助学凭证”的方式直接发到贫困地区每个学生的手中。这一“凭证”可以全国通用,学生持“凭证”就可以在全国任何地方的学校借读,并以此抵冲相关的学习费用。被借读的学校最后持“凭证”向国家兑换经费。同时,国家对东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入地的教育用地、规划等政策也给予配套支持。 与这种“助学凭证”设想相似甚至更彻底的办法,是把国家的教育经费直接划拨到社区居民手中,由他们决定把这经费交到哪个学校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就曾明确提出,只有引进社区自治的概念,由社区居民自主选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由社区居民自主决定财政预算分配具体的方案,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才能得到解决。现在参与讨论教育资源配置的都是主流精英,而教育的消费者全体民众无法对财政预算直接发表相关意见,这样的有关教育资源配置的讨论就有所欠缺。 (文见《教育旬刊》2012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