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的新希望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教育旬刊 日期:2012-5-2 14:55:00 人气:
本刊记者 张永飞“我希望自己的工资能够涨一点。”在陕西渭南地区一所公办中学里任教的李丹华(化名)对《教育》旬刊记者说。对于她来说,落实4%后是很有可能提升她的待遇的。 一个中学教师的愿望 李丹华本科毕业于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2009年通过招教考试去渭南的一个小县城当起了一名中学教师。其实,去西部地区当教师并不是李丹华的愿望,她更渴望去大一点的地方任教,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但由于在家乡任教近30年的父亲的坚持,李丹华决定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完成父亲的愿望,去支援落后地区。 事实上,自李丹华到学校执教的一年多,因为各种原因,学校已经拖欠了她6个月的工资,这让她的日常生活已经入不敷出,有时候还需要家里和朋友接济一下。 即便能按时发工资,对于现在的薪酬,李丹华也不敢有任何的奢望。“1千多一点,勉强能维持基本生活吧。”李丹华说,因为这个原因,很多青年教师都离开了,“我之所以能够坚持,全在于我父亲的鼎力支持。还是希望能涨一点,达到本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就行。” 在李丹华的家乡开封,尽管教师的工资也普遍不高,“但家在那里,住房和吃饭的问题根本不必担忧。”李丹华说,“从中部到西部,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育环境的差异太大了,西部地压比中部地区落后,跟东部的发达地区更是没法比。” 在李丹华看来,这种差距,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于中央和当地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足;“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免费后,在入学机会上大家实现了平等,但是教育资源的分配格局并没有太大改变,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空缺一直没有得到填补。” 多一点雪中送炭袁贵仁任教育部长之初,就决定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尽管教育部的初衷很好,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按教育部的愿望,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把新增的教育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但是,各级政府基于政绩的需要,并不愿意将钱花在见效慢的薄弱学校上,而更愿投入到各方面基础都较好的名校中,这样一来导致的后果就是:好的学校更好了,但薄弱学校甚至到了难以维持日常教学的地步。 “虽说这两年情况有所改观,硬件设施的建设慢慢向教育部的建设标准靠拢。但整体而言,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按教育部对中小学的建设要求,配备体、音、美教师是培养学生综合质素的一个重要保证,但像我们这样的学校,这是奢侈的,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原有的教师队伍里发掘。”李丹华说,“连我这样五音不全的人,都被赶鸭子上架当上了音乐教师!” 对于4%能带来的新希望,李丹华认为,“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这才是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新希望。” “已经等不及了”在北京打拼的河北人孙凤臣,对于4%的新希望,有着自己的想法。 “等我女儿上初中的时候,我希望她能到景山中学这样的学校里去;”孙凤臣说。 实际上,孙风臣和他的女儿孙晓悠离景山中学很“近”。2003年,孙凤臣和妻子一起来到北京,善于制作面食的他在石景山区盘下一间门面房,开起了小吃店。离小吃店200米不到的地方,就是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的所在地。 “女儿快要升初中了,但要去哪今学校我还没有决定,虽然她学习不是很好,也没什么特长,但我还是希望她能去最好的学校。”孙凤臣说,“但以我现在的社会关系和经济能力,根据现在的政策,很难帮她找到一个像样的学校。” 实际上,在去年召开的“2011年教育高峰论坛上”,孙风臣眼里的好学校被一些教育专家“嗤之以鼻”。 杨东平认为不仅需要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要拉近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距,而且还要实现区域内部的均衡发展。 《教育》旬刊记者获悉,目前,北京市教育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在未来的3年,依靠4%的财力支持,北京市将在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城乡新区中小学建设工程、校园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工程和高中办学条件优化工程等七项工程上加速推进北京市中小学的均衡发展。 “如果所有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是一样的标准,那我的难题也就不再是难题了。”孙凤臣说,他希望北京市在教育均衡上面的动作再快一点,“我已经等不及了”。 (文见《教育旬刊》2012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