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地方如何切好“蛋糕”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教育旬刊 日期:2012-5-2 14:56:00 人气:

本刊记者 章右

随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达到4%,各省市和自区在将教育“蛋糕”做大的同时,也在探寻着如何切好这块大“蛋糕”。

河南:公共财政是第一大支出

为实现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的目标,财政部对各省建立了教育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河南省分到的指标是:2011年、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6%和17%。

据《教育》旬刊记者了解,在过去的一年里,河南省财政教育支出853.5亿元,增长超过了40%,教育成为河南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

在教育经费的强力投入下,河南省1336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和191万名城市中小学生,继续享受“两免一补”和免除堀市义务教育学杂费的阳光政策;328万人次的家庭困难学生受到资助,领到了营养膳食补助;全省农村中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530元和730元,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2011年年末,河南省又出台了一项扶持民办教育的政策,“每年拿出5000万元用于支持民办教育,对举办幼儿园有贷款的,政府要贴息,首先对校车进行贴息。”该项政策还规定,民办学校学生的资助;也将纳入到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学生资助体系里。

据《教育》旬刊记者了解,2012年,河南省的财政教育支出将继续加大,保证占到公共财政支出的17%,资金将重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通过投入缩小城乡、区域差别。

广东:一直排全国首位

在2011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投入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透露,广东将按照每年新增一个百分点的部署,逐年增加教育在财政中所占比例,到2020年实现“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25%”的目标。

据统计,2000年以来,广东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一直排在全国首位,年均增长超过15%。2007年,广东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2009年达1284亿元;2010年,广东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进一步增至1529亿元,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14.66%。在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广东省大力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将接收流动人员随行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相关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

2010年,广东全面实施以居住证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和流动人员子女积分制入学等政策。目前,广东已经基本实现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全覆盖,在拨付教育经费上,不再区分是否有本地户籍。

广东省在教育投入的计划上,与全国其他省区有着一个明显的不同,即广东省计划“到2020年,全省各级财政性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25%以上。”“GDP是留给各省的,但财政收入却有大部分要上交国家,广东省按照财政总支出百分比确立教育投入目标是全国首创,且更加科学。”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说。

“广东省实际留存的财政收入只占全省GDP的约10%,如果将全省GDP的4%拿出来投入教育,既不科学,也不可能达到。从近年的情况看来,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例基本就是20%,如果各级财政总支出拿出20%用于教育事业,也就是20%的GDP再乘以20%,结果便是4%,与国家的‘GDP的4%投入教育’相吻合。”罗伟其说。

西藏:“三包”政策进一步延伸

1985年开始,西藏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

在中央政府落实教育投入4%强大决心下,近几年来,西藏自治区政府进一步提高扩大了义务教育“三包”经费的标准和覆盖面。农牧民子女学前、义务和高中阶段的教育补助标准由现行的每生每学年1800元提高到2000元,其中,伙食费1800元,服装、装备、学习用品等200元。

据悉,2012年,西藏义务教育免费“三包”政策将延伸扩大到15年,即学前3年、小学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西藏的“三包”经费标准在经历数次提高后,“十二五”末将达到在校学生每年人均3000元。

来自西藏的全国人大代表四朗江村表示,“三包”范围的扩大、补助经费的提高,使农牧民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也将进一步提高。

(文见《教育旬刊》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