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濉溪之路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9-5 10:13:00 人气:

【按语】

也许是濉溪那片热土给予了他们一种责任;也许是濉溪的百姓给予了他们一种力量;也许是濉溪万千渴望读书的孩子给予了他们一种担当;也许是濉溪教育人“为百姓办实事、为孩子谋幸福”的天职,促使着他们创造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奇迹。这是笔者在安徽省濉溪县走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时的感受。

濉溪县是皖北的一个农业县。“十一五”以来,这个县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鼎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走出了一条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之路。他们的经验对全国同类地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具有学习、借鉴意义。

关注教育、关注教育均衡发展,一直是“中国教育风采”专题的神圣职责。两年多来,我们一直在关注着安徽省濉溪县的教育发展,尤其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每当我们看到这个县因教育均衡发展,使数以万计的孩子享受到公平教育时,就更加激发了我们要挖掘这个县新鲜的教育发展经验,探寻它使孩子们享受优质公平教育之秘的责任感。

总结濉溪县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其核心价值观在于:教育乃强县之本,育人之基,发展之魂。近年来,濉溪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高度,按照“整合办学、统筹城乡、资源共享、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方针,探索出了一条教育均衡发展的崭新之路,为数以万计家庭的学子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送去了福祉。

“大改革、大整合”奏响教育发展集结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根本途径,寄托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于实现富强、文明、和谐的新濉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濉溪县委书记阚相华如是说。

从他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十一五”期间,濉溪县把实现教育公平视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基础,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农村倾斜,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全县的孩子们“上好学、读好书、享公平”探索了新路。

濉溪县位于安徽省北部,是淮北市唯一的市辖县。全县辖11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10万。由于历史原因,该县2005年以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点多、面广、规模小,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率相对滞后,制约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教育现状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产生了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不适应”:

一是生源的逐步减少,入学高峰的过渡,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据统计,2005~2015年,濉溪县小学在校生规模将由120000人减少到78000人;初中在校生将由70000人减少到45000人。改变这种现状,只有整合教育资源,才能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教育格局已不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农村学生向集镇寄宿制学校和县城流动的倾向尤为严重。三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原有的教育配置远远不适应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四是陈旧的教育设施与落后的育人环境,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随着县内矿产资源的开采,一些学校校舍出现了不安全因素,再加之一些偏远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制约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濉溪县以“大改革”、“大整合”的姿态,拉开了全县教育均衡发展的帷幕:

——“科学决策,正确领导”,为教育发展确立方向。2005年,在改革之初,这个县就站在“造福一方百姓,幸福几代孩子”的高度,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确立了全县教育均衡发展总的发展方向: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县。

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依法治教,统筹协调,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促进全县教育科学均衡发展。

——“制定政策,突出重点”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为实现全县教育均衡发展,濉溪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濉溪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确立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以乡镇所在地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学建设为重点,以推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努力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化、优质化,为全县适龄入学的孩子打造一个学习、生活、成长的教育乐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协调联动,明确职责”,为教育发展建章立制。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个县把教育纳入到年度目标考核之中,专门出台了《关于建立全县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目标责任制的意见》。县委、县政府等几大班子把教育均衡发展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解决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教育发展排忧解难。

“领导关心教育、优先研究教育、发展支持教育”已经成为濉溪县各级领导的优良作风。全县各个职能部门建立健全了由县教育局牵头,财政、人事、城建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明确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

——“改革传统,强力突破”,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奠基。经过努力,“十一五”期间,濉溪县先后撤并中小学120所,实现了“初中相对集中在集镇办学、小学一村一校”的战略目标。目前,全县小学在校生78453人;初中在校生59250人。“十二五”期间,全县公办小学将由213所调整到190所左右,重点建设城区小学、中心小学和村级骨干完小;公办初中由41所调整到30所左右,特别是要重点建设县城初中、乡镇所在地寄宿制中心初中,努力打造一批优质教育品牌,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在学前教育上,全县撤并的学校经过整体扩容改造用于幼儿教育的发展。按照《濉溪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全县将重点建设22所县城和乡镇示范性中心幼儿园,新建、改建、扩建130所村级幼儿园,使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5%,学前三年入园率达80%左右,形成公办、民办、学前教育科学有序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大发展、大投入”,谋划濉溪教育新蓝图

一年拿出3.8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这个数字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农业县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他们为什么办教育舍得这样投入?又为什么要力促全县的教育均衡发展?“办教育、促均衡、谋发展,再苦不能苦孩子,县政府再缺少资金也要优先发展教育、优先保证教育、优先供给教育。”这是濉溪县县长李加玉站在全县高度流露的真实感言。

据了解,濉溪县每年用于教育的投入达到了3.6~3.8亿元。2007年,实施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当年,濉溪县在财力不宽裕的前提下,筹措9000多万元资金,启动校园安全建设工程250多项,使全县各校告别了D级危房的历史,比全省规划完成时间提前了一年。

紧接着,这个县又投资1600余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县所有初中和县镇中心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课,计算机拥有量达到6000多台,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走进了农村师生的学习工作中,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作中,濉溪县始终站在教育为民生的高度,于2007年全部免除了学生的杂费,落实了省定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补助资金4313万元。此外,县财政还按照省定标准,拨付中小学公用经费284万元,安排校舍维修改造配套资金273万元,安排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46.5万元,使农村贫困家庭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普惠。

2008年,为使农村学生都享受到与城里同等的教育,县里又拿出200多万元,为全县所有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学配置了音体美器材。2009年,该县结合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了百善、徐楼、五沟、白沙中心学校所辖的18所标准化中小学,加快了全县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步伐。

“十一五”期间,全县先后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公寓及食堂餐厅108栋,共实施危改工程170个,累计投资6889万元,消除危房86334平方米;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数173个,配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130个,添置计算机6039台;生均图书册数小学达到12.6册、初中21.9册。

义务教育发展迅速,普通高中教育更是异彩纷呈。全县4所公办普通高中,基本实现均衡化、优质化发展目标,各具特色,都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中”,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成就,已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07、2008年,县委、县政府在安徽省党政干部教育工作年度考核中均被评为“优秀等次”。

面对濉溪教育的沧桑巨变,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在一个农业大县,濉溪教育人创造了一个奇迹。目前,全县小学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了101.8%,适龄人口入学率实现了100%,小学辍学率为0,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103.7%,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8.1%。“三残儿童”入学率为82.5%,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了98.55%。

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濉溪县的决策者说:“只有把百姓关注的事情挂在心上,人民群众才能把政府放在心上,教育尤为如此。”濉溪教育人说:“让孩子享公平,使孩子享优质,令孩子享快乐,叫孩子享幸福。”濉溪的百姓说:“现在的学校不论是城里还是农村,环境最美的地方是学校,建筑最漂亮的地方是学校,设施最先进的地方还是学校……”在濉溪专访听到的这些不同的回答,表达的是同一种含义: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需求,这就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大教育、大均衡”,谱写濉溪教育新篇章

“大教育、大均衡”是濉溪县的创新之举,也是该县的真实写照。在濉溪,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不是撤并几所学校,也不是一个简单层面的均衡,它需要一个科学的体系来支撑。

用濉溪县政府副县长朱秀芳的话讲,“大教育”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办出县域内职业、普通、义务、学前和民办在内的教育发展新体系。换句话说,就是全面推进城镇与农村、职业与普高、初中与小学、学前与幼儿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县教育的“大均衡”。这也是全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目标。

“办出品位,办出人气,办出质量,办出活力”就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听着濉溪中学陈朝阳校长铿锵有力的话语,也使我们对这位专家型的校长多了几分敬畏。近年来,该校按照县委、县政府争创“省内知名,皖北一流的优秀示范高中”的战略部署,坚持“严谨博爱,公平正义”的管理机制,打造出了“和谐校园、魅力校园、特色校园、文化校园”的品牌,形成了校园“五大文化”:观念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教师“六大特色”:有一种“锲而不舍、只争朝夕”的敬业习惯;有一套“科学合理、富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有一本“重点突出、富有创意的备课笔记;有一方“秩序井然、活泼生动”的高效课堂;有一叠“评改规范、数量齐全”的学生作业本;有一个“家长信任、学生敬重”的百姓口碑。

走进濉溪中学,你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文化,可以耳闻目睹,可以触摸感受,无不涌动着春的温馨,夏的热情,秋的丰硕,冬的庄重。在该校我们发现,其班类规划没有“快与慢”的不同,运用的是“S”型的均衡分班方式;其任课教师没有人为的“优与劣”的区别,运用的是在学校统筹下的班主任聘任形式;其课程没有只为迎合高考而做出无原则的取舍;其班干部的选用没有“高富帅”与“矮穷丑”的划分,采用的学生集体荐举的民主法式;其考试成绩并不是在班级和校内“一枝独秀”,而是与“德育之星”、“体育之星”、“文艺之星”等相映生辉……

濉溪中学,这所与新中国同龄的学校,在“民主合作,奋进创新”、“平等宽容,和谐互动”、“善思好问,愉悦体验”等思想引领下,成为了百姓心中响当当的名校。自2000年至今,已连续13年保持市内本科达线总人数第一。学校先后荣膺“安徽省示范高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现代技术装备先进学校”、“省级现代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有人不禁要问:城里的学校这么好,那么,农村偏远的地方又怎样呢?为解答人们的疑惑,我们首先慕名来到距县城约70华里的临涣镇。这个古镇,演绎过许多传奇,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就设在这里。据当地百姓讲,别看临涣中学地处农村,在安徽省很有名气。走进临涣中学,笔直的水泥路,直抵校园,道路两旁花团锦簇,小桥流水,古树参天,现代化的校园布局紧凑且显大气。古朴的校史馆还珍藏着上世纪50年代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临涣中学亲自颁发的奖状。

临涣中学始建于1949年,60多年培养了30000多名优秀的毕业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长期以来,学校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确立了“培养一个学生,造就一名人才,成就一个家庭”的育人理念,打造出了农村办学特色品牌。2009年以来,学校连续三年优生本科达线率、增长率和应届本科达线增长率位居全县前矛。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均衡发展必须重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只有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落到实处,才能实现教育的最大公平。“五年前的孙疃中心校还是一所落后的农村学校,校园内只有一条凹凸不平的水泥路,几排破旧的瓦房,遇到下雨天,校园水汪汪,课也无法上,孩子遭死罪,老师急上房。”每当讲到这段历史,王秀娟校长就颇有感慨。2007年,县教育局为改变这所学校的落后面貌,投资兴建了两栋高标准的教学楼和一栋学生宿舍楼,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近年来,学校又创新管理方法,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九荣九耻”为德育工作抓手,教学质量迅速提升,巩固率大大提高,办学规模也从原来的500多人增至2000余人。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方面,学校倡导“同一件事情,做三遍是熟练,做五遍是经验”的方式,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该校的巨大变化,赢得了百姓的普遍赞誉,前来参观学习的兄弟学校络绎不绝。

任集中心校是位于濉溪县西南边界的另一所偏僻的农村学校,一无区位优势,二无生源优势,三无师资优势,四无办学硬件优势。2008年,县教育局对这所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及时调配了中心校领导班子。新班子上任后,在陶恒彦校长带领下,探索实施了“预习—展示—反馈”三环节、“出示目标—自学质疑—汇报展示—测评提升”四步走的“先学后导、展示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2011年中考,以总平均分565.53的好成绩夺得了淮北市同类学校第一名。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寻觅濉溪教育人的步伐,他们在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上,的确付出了许多许多。来到刘桥中心校,当地的百姓都夸学校有三好:“教育质量好,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近年来,学校遵循“明确一项任务,以校为本;突出两个特点,校本性、科研性;强化三项措施,完善体系,建立制度,建好档案;做好四件工作,全面实施、课堂为主、课题带动、学生参与”的校本教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传授知识,突出一个“新”字,落实一个“趣”字;教学方法,突出一个“活”字,落实一个“学”字;教学过程,突破一个“难”字,落实一个“行”字;知识巩固,突出一个“实”字,落实一个“促”字。2011年在全县各年级质检中,学校学科成绩在全县都居于前列。学校被评为淮北市一类初中,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这是一所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农村学校——南坪中心校。学校距县城120华里,是淮北市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1997年前仅有一栋教学楼。伴随着全县教育均衡发展的春风,学校办学规模达到4000余人。多年来,学校形成了颇具南中特色的全新的育人模式和浓郁学术氛围。在教学理念上,教师由原来的以授课为主逐步转向以探究教学为主,使农村学生身在农村也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在机制创新上,学校赋予年级组长权和责,引领带动组内成员,形成合力。我们调查发现,南中的每一个年级组都活力四射。近年来,该校为探索新课改下“教与学”的关系,总结出了数学学科的“引、读、探、练、结”五步教学法,把数学课堂变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高效课堂。这种教改经验使该校中考数学总成绩平均分年年名列前茅,还获得了“苏步青数学提名奖”。由于教育质量高,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孩子都以进南中读书为荣。县教育局为推广南中经验,在这里成立了县教研分会,有效地带动了区域初中的快速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濉溪教育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短短几年,成绩斐然。每当人们谈论起职业教育,在当地百姓都夸这里的职业教育好!濉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87年,2005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以其雄厚的办学实力,实现了“三级跳”。由“安徽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到“省示范中职学校”,由“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再到“国家级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跻身于全国职业教育的先进行列,创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奇迹。

多年来,这所学校坚持“按需培养人才,及时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把学校建设成为了“阳光工程”培训基地、青年创业培训基地、煤矿安全生产培训基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校又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人格完善、技能过硬、服务社会、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有所作为”的优秀公民上,探索出了“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走得畅、行得稳”的育人道路。目前,学校在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城市建立了20多个实习就业基地,使学生实习、就业的路径更加通畅。

尤其是该校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机制,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辐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高技能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由学校发起成立的“淮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已发展到22家企业和4所学校,建起千亩蔬菜大棚、养猪场、养牛场等一批生产经营实验基地,把全县职业教育推向了更高的发展阶段,为濉溪县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探索了一条发展之路。

“大跨越、大服务”只为濉溪百姓办实事

翻开濉溪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有这样一段话引发了我们对濉溪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极大关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全县服务窗口的县教育局又是怎样认识的呢?他们的回答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就是要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为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这是濉溪教育人最大的愿望,也是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和工作准则。”

走进濉溪县教育局,这里的条件与农村学校优美的教育环境相比逊色了许多,行政机关的两层办公楼还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建筑。虽然办公条件比较简陋,但濉溪教育局的工作作风,却充满着激情,体现出务实精神。

为实现全县的教育均衡发展,县教育局制定了《濉溪县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意见》,确立了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相当,使县域内不同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学生均能享受到相对公平良好的教育,使每所学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近年来,县教育局围绕均衡发展目标,按照“先农村学校,后城区学校”的发展策略,经费重点投向农村薄弱学校,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局主要领导带领机关科室人员跑遍了全县大大小小的学校,从办学现状到学生分布,从人口数量到服务半径,从学区划分到建校选址,从资源整合到师资设施配备等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调查规划,并与各乡镇和村委会共同解决教育发展的问题。局班子成员还建立分工包片制度,以确保教育均衡的稳步推进。特别是,县教育局还协调乡镇政府,坚持“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原则,改革城区初中和小学的入学办法,严格学籍管理,引导学生合理分流。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优质小学教育的需求,濉溪县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规模。为改善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实现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他们还采取政府投资、企业垫资等形式,先后筹措2600多万元,改建、扩建了濉溪镇中心学校、新城初级中学、濉溪初中、县实验小学、濉溪镇第六小学和第七小学,教育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到2011年,县城内的初中和小学率先在生源、办学条件和师资配置方面实现了相对均衡,县城择校压力大大缓解,85%以上的中小学生都集中在相对优质的初中和小学就读,基本解决了县城百姓热切关心的择校问题。

濉溪是农业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约在20万左右。如何有效解决全县5万多留守儿童的教育,始终是县委、县政府决策者和教育局领导思考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县里每年拿出巨额补助资金,为贫困家庭送去了温暖。县教育局专门制定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工作意见》,全县先后建设留守儿童之家169所,基本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为了让孩子吃好学好,全县寄宿制学校统一实行了营养配餐制;县教育局还和县关工委联合,先后在南坪、双堆、刘桥、百善、韩村等乡镇中心学校多次召开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向全县推广“留守儿童之家”聘请教师“代理家长”的经验,使一批孩子有了自己的“新家”。到2012年底,全县将有80%以上的初中学生能够在校寄宿。目前,县教育局按照“一扩三建四提高”的标准,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建设力度。今年将有130所学校达到标准化要求,2015年以前将全面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

用“唯有改革才有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发展,唯有发展才有公平,唯有公平才有提高”来概括濉溪县教育再准确不过了。近年来,这个县在抓公平抓均衡的同时,又着力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县政府已连续5年公开招聘教师,先后选聘了1200名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基本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问题。同时,他们还加大改革力度,公开选拔聘任了21名中心学校校长、120多名中层干部,强化教育的领导力。县教育局还拿出5%以上的义保经费用于教师培训,组织中小学校长到北师大、华师大研修学习,中小学教师和校干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为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均衡发展的实质是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没有质量的教育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低层次的均衡也不是真正的教育均衡。濉溪县大力实施“梯度带动”战略和“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战略,全县中心学校都成立了教科室,将21个中心校划分成4个教研协作区,实行联片教研,充分发挥高中对初中、初中对小学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以骨干学校带动全县所有学校的发展。他们长期坚持精细化管理,积极推广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经验,坚持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建立并不断被完善“4+X”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学校“巩固率、合格率、优良率、健康达标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稳步走在全市的前列。

走进濉溪各个学校之间,总能见到县教育局的领导深入实际的身影。2012年5月6日,县教育局的主要领导一大早就来到了濉溪二中的孩子们中间,为即将毕业奔赴考场的高三学生隆重举行了“放飞梦想,唱响青春•十八岁成人礼”仪式。数千名学生高高地举起右手宣誓:“青春孕育希望,责任铸就未来”、“从今天起,我们成为了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要担当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声音洪亮,震撼心灵,响彻校园……

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濉溪教育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是他们为濉溪县的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挖掘濉溪县力促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总有一种感动撞击着我们的胸怀,他们的经验和那些鲜活的事迹还远远不止这些,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师团队和这支队伍中躬耕不已、无私奉献的人们,还有许多植根于这片沃土和扎根于百姓心目中的优秀学校;他们为濉溪县的教育均衡发展谱写了一曲时代赞歌……

《中国教育报》 2012年9月4日 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