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教育扶贫移民工程”采访纪行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9-6 14:52:00 人气:
“要不是到了县城读书,我肯定考不上大学。”就读于海南省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黎族学生林海珍对记者说。 改变林海珍命运的是“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从2006年起,昌江县将贫困、边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迁移到教学条件相对优越的县城读书,让农村孩子与城镇孩子享受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创了全新的教育扶贫模式。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两年来,昌江更是以此为抓手,大力推动教育的全盘发展,昌江教育因为这项“造血式”扶贫工程,教育公平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挖穷根的“造血工程”记者在海南采访途中,屡屡听人提及“教育扶贫移民工程”。这项让海南人引以为豪的教育创举,起源于被称为“海南的西藏”的昌江县王下乡。 一直是省、县两级扶贫重点攻坚对象的王下乡,是昌江最偏僻、最贫穷的乡镇,2006年人均收入还不足600元,但“年年扶贫年年贫”,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扶贫干部去王下乡送了一车小牛犊,希望村民养牛致富,结果,因为老百姓没有致富意识和思路,小牛犊很快就被杀了吃掉了。 这样的尴尬局面让昌江的决策者们体会到,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教育。正是这样的现实催生了昌江教育移民扶贫的思路。 时任昌江县副县长的王文平清楚地记得,2006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把王下乡的初中生全部迁至县城寄宿就读,由政府“包吃、包住、包学费”,免费入学。8月,该乡271名初中生全部迁至县民族中学,成为昌江教育移民的首批受益者。 2007年上半年,时任海南省委书记的卫留成在调研中发现了这一典型,给予了充分肯定。很快,这种全新的教育扶贫模式也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昌江县委、县政府也加大了实施教育移民的力度,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三段式”移民教育:第一阶段,将王下乡中心学校建成王下乡寄宿制中心学校,并将该乡各初小整合到王下乡中心学校,学生实行寄宿制;第二阶段,建设全县寄宿制教育移民初级中学,扩大教育移民工程的覆盖面;第三阶段,加快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步伐,把教育移民与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就业衔接起来。教育移民学生初中毕业后经过统考,考上的读高中,考不上的直接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继续享受免费教育,以确保他们有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发展和家庭脱贫创造条件。 至此,昌江教育扶贫移民形成一项系统工程,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挖穷根的大好事儿”。 寒门学子也能上好学校绿油油的草坪、塑胶篮球场、花红树绿的生态园、整齐的教学楼和住宿区……记者眼前的昌江思源实验学校建成于2009年,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言爱基金捐助1280万元,省政府配套500万元,县政府配套2965万元。 作为昌江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的重要内容,昌江思源实验学校是一所以招收生态区、特困学生、孤儿为主的“教育移民”一贯制县级示范学校。刚开始招生的2009年,该校就接收了全县26名孤儿、128名单亲家庭孩子和11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 这里的学生不仅不用交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生活补助更是实惠——小学生每年1860元,初中生每年2080元;交通补助标准每年160元。家住昌江县七叉镇大仍村的黎族男孩吉泽云记得,爸妈坐着村里统一安排的大巴车来学校看望他时,爸妈眼睛都湿了,激动地说:“真是没想到,咱穷人家的孩子也能上这么好的学校。” 这所老百姓眼中的好学校可不仅仅有着漂亮的校园。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西安人孙玄就是因为海南的好政策,于2009年辞去了陕西一所中学的校长职务来到昌江,成为昌江思源实验学校校长。“这里对教育的重视让我感动,我决心要在这里办一所心中理想的学校。”孙玄说。学校还面向全国招聘了6名学科带头人,122名任课教师中有38名本科学历特岗教师,其他是县内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优秀教师。 科学的管理也使昌江思源实验学校的教学质量比传统优质校毫不逊色。学校根据“生源多元、素质特殊”这一实际,借鉴个别化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制定多元培养目标,建立多元课程体系,实行分层分类教学,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培养。 穷山窝里飞出“金凤凰”如果不是到昌江思源实验学校读书,来自昌化镇新城村的13岁女孩汪仁莲也许就外出打工了。这个曾经因家庭贫困而没有自信的女孩如今落落大方地说:“我想考上海口一中,以后当一名老师。”她的自信与笑容是昌江教育移民工程受益学生成长的缩影。 孙玄对学生们的变化感触颇深:“学校地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教育水平较低。2009年,不少刚来的学生留长发、穿拖鞋上学,课堂纪律不好维持,而现在学生们衣着整洁,活泼开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校副校长文尾英颇感欣慰:“以前,课下没有学生读书、写作业,可现在,连午休时间都有很多学生在宿舍的床上看书。”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一年上一个台阶,中考升学人数翻番,学校的中学质量检测成绩已进入全县前四名。 学生们的进步也让教师格外有干劲。赵小妹有14年教龄,亲眼见证了学生们的进步。她说:“虽然工作强度大,很辛苦,但是我感觉很充实、很幸福。学校给老师的培训机会也很多,我不久前就去了南京接受培训。” 除了昌江思源实验学校的学生,更多来自昌江贫困地区的学生都因为这项教育移民工程改变了命运。以王下乡为例,2006年以来,该乡已有709名学生走出大山。而实施教育移民前,王下乡从没有学生考上县重点中学,更没有人考上大学。 教育扶贫移民工程让昌江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不仅贫困山区的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教育公平,还减少了生态保护区的人口,对昌江生态保护产生了积极而长远的影响。正如时任昌江县副县长、现任昌江政协主席王文平所言:“教育移民的新实践,已初步显现出扶贫、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综合效应,为我省有效开展教育扶贫和生态保护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标本。” 昌江教育移民扶贫工程的经验,像一颗火种,遍地燎原,成为海南省大力推进的民生工程。自2008年起至今,全省15个市县先后兴建思源学校24所,总投入达到近14亿元,提供优质学位4.71万个。 海南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创造了贫困边远地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海南经验”,获批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被教育部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 《中国教育报》 2012年8月4日 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