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网络访谈“中国的教育公平”实录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11-15 13:42:00 人气: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十八大新闻中心今晚邀请到4位十八大代表,就“中国的教育公平”这一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参加今晚网络访谈的代表,他们是: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希望小学校长周标亮,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教师闫桂珍。首先请新华网记者提出网友的问题。 

新华网记者:教育问题一直是网友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天这场以教育的公平为主题的网络访谈,网友提问的热情非常高。请问袁部长,近年来,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我国取得了哪些进展? 

袁贵仁:教育公平涉及千家万户。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把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两大战略任务,推动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一是健全资助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每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8000万人次,资助金额980亿元。在中西部地区启动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路费资助项目。 

二是努力缩小区域差距。一方面,对中西部采取特殊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如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另一方面,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如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提升中西部高考录取率,组团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扎实推进教育援疆、援藏工作,扩大内地高中班、中职班招生规模等。 

三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近两年来,中央财政投入350多亿元,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实施“特岗计划”,为农村中小学共招聘30万名毕业生,其中80%的教师在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从教;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每年有近万名毕业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此外,还有面向农村教育的志愿服务计划。 

四是切实缩小校际差距。近年来,主要通过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办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今年开始,教育部将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工作。 

人民网记者:有媒体报道,中国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所占的比例一直在下降。请问李书记,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守信: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低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我国较大的城乡发展差距所导致的。目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城市。而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和教学水平相对较低。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人口的比重将持续上升。城市考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将随之提高,农村考生比例下降也就是必然趋势了。 

农村生源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涉及教育公平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各级政府要切实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落实好,将教育资源的分配向农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改善这些地方的办学条件,使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尽快获得更好的升学机会。目前政府已经采取了有力措施,努力缩小区域间生源比例的差别,如拿出一定的招生计划,由发达地区在中西部地区招生,2012年已达17万人;实施面向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每年在连片特困地区招收1万名大学生;实行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政策,确保少数民族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些都增加了农村考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 

中国网记者:我们的网友有一个问题想问周标亮代表,我国约有5800万名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受教育情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您认为应该怎样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周标亮: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学校、家庭和政府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当然,学校教育应是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要方面。 

要想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快乐健康成长,首先,教师要有爱心和责任心。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内心缺少关爱。作为教师,这时就是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父母,要经常关心他们的身心变化与需求。其次,学校里要举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每个留守儿童都有参与进来的机会。再其次,学校要想方设法改善寄宿条件,让留守儿童有家的感觉。 

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闫桂珍代表,我们都知道,高中阶段是升学压力非常大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您怎么看待升学考试跟素质教育的关系? 

闫桂珍:第一点,素质教育与高考并不矛盾。素质教育指的是一个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思想品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身体素质、身心健康及适应环境与社会的能力等。智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高中教育是升学预备教育,有压力、有负担、学习苦是正常的。年轻人就要有吃苦拼搏奋斗的精神。通过学习,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培养了坚强的毅力,这些都是很好的。 

第二点,要正确认识高考、认识国情。中国有特殊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用人需要选拔。要想选拔人才,就需要一种尺度和标准。高考是在这样的国情与背景下产生的,将来这种选拔方式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高考是科学、阳光、公正的考试,不要把高考说得一无是处。 

恢复高考后,我们过于追求分数,忽略了素质教育。为了分数,甚至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代价。学生没有体育锻炼的时间,机械重复地做习题,也没有娱乐,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创造思考的时间都被剥夺了。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减,对学生的成长也很不利。现在国家在不断出台政策,逐渐完善高考选拔制度。比如,自主招生考试、取消奥数加分保送等。未来,素质教育与高考将会结合得越来越好,教育的发展也会更加让人民满意。我建议加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同时实现一年多考,不要一考定终身。还要肯定不同类型的人才,让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作用,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缩小行业间的待遇差距,这样就会使高中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得更好。 

中国广播网记者:我们的网友想问周校长,目前来说,优秀教师短缺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您觉得该如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周标亮: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政府加大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住房、教学环境。在职称的聘任上,也可以向农村教师倾斜一些,让我们体验到自豪感和作为农村教师的价值。二是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我们县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子”,教师们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结对子”学校的骨干教师每个学期都要在县城展示教学活动,推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让优秀的农村教师得到一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袁贵仁:我国有1205万名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其中农村教师占80%。针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一是完善补充机制,让农村教师下得去。在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共招收6.3万名学生,毕业生中的92%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实施了“特岗计划”,招聘了30万名毕业生,其中80%的教师在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从教,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是改善地位待遇,让农村教师留得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向农村地区倾斜;实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改善农村教师居住条件。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施工资倾斜政策;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加大表彰奖励力度。 

三是提高业务水平,让农村教师教得好。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帮助350万名农村教师提升素质。各省份也都面向农村教师开展大规模培训。把好“入口关”,积极推进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落实向农村学校倾斜的政策,建立健全农村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今后,我们将在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培养培训、推动城乡教师流动等方面下大力气,努力把农村教师素质和农村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中国经济网记者:我有一个问题问李书记。目前,有哪些措施帮助贫困学生实现了大学梦? 

李守信:作为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国家高度重视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高等教育阶段已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助学金,共同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山东大学一直把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放在重要位置,确立了以学生为本、助学育人的工作目标,建立了“物质保障、精神激励、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助学育人体系。5年来,学校资助金额达3亿余元,较好地履行了“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帮助困难学生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新的岗位。

国际在线记者:我代表网友向闫桂珍代表提出问题。目前,国内的学生重视英语学习,相对比较轻视母语学习。您是语文特级教师,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对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闫桂珍:现在,英语是升学、升职、晋升职称的一个硬杠杠。高考中,英语考试的分数和语文是相当的,都是150分。但相比英语,大家都认为语文学习更容易一些,因此,有些人就不太重视对母语的学习。我认为,在中学或大学突出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是很重要的。同时,语文学习可以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语文教师也要改进教学方法,要把语文的美感讲出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 

光明网、光明日报记者: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去年9月正式实施以来,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国际社会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请问,目前该计划进展如何?下一步如何推动? 

袁贵仁: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去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覆盖中西部699个县,还有11个省份在288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直接受益学生达3000多万名。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营养干预计划,社会反响很好。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开发计划署和儿童伙伴组织的专家考察认为,中国政府组织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具有高效率、高质量和规范性三方面的特点,与世界上90多个实施学校供餐的国家相比,具有独特优势。 

由于营养改善计划线长、面广、涉及部门多,任何一个环节稍有疏漏,都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各地经验,与相关部门一道,深化细化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各个供餐主体的行为;深化细化资金安全管理,防止虚报、冒领、套取、挤占、挪用营养膳食补助资金;深化细化学生的营养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人民网记者:媒体报道,哈尔滨市招收环卫工人,有几千名本科以上学历拥有者报名。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李守信:环卫工人的岗位吸引众多大学生报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这突出反映了传统事业身份、编制等观念仍对当今大学生职业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现行人事制度之下,一旦获取这个身份,就意味着端上了国家财政的饭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讲,还可能终身受用。同时,这也说明了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能再让工作岗位和身份捆绑在一起,一定要能进能出。另外,这还说明对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学校要引导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形成市场竞争的观念,找准自身定位,现实地树立就业目标,以减少盲目、冲动和投机心理。 

新华网记者:周校长,当年,您是靠资助才完成学业的;如今,我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从社会资助到国家行动,结合您自己的经历,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周标亮:我觉得,现在的小孩太幸福了。从社会资助到国家行动,彰显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各种配套制度目前正在逐步完善。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下,每个孩子都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光明网、光明日报社记者: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将中职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同时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请具体介绍一下出台这项惠民政策是基于什么考虑?下一步如何将这项政策落到实处? 

袁贵仁:最近,经国务院研究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是我国政府继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出台这项政策,主要是基于四方面考虑:一是支持农村发展,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二是重视职业教育,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三是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农村学生经济负担。四是进一步加快普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 

为确保这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做好新政策宣传解读工作,让新的助学政策家喻户晓,了解城乡义务教育的免费和农村中职的免费。二是确保助学资金及时足额发放。三是强化监督管理,确保政策顺利实施,让学生满意,让学校满意。 

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改已经进行了10年,在全社会引发了极高的关注和讨论。闫桂珍代表,作为一线教师,您如何看待课改? 

闫桂珍:课改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新世纪中国教育的伟大工程,值得充分肯定。10年来,随着课程改革,我们使用的教材、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全新的改变。当然,课改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还处于一种理想化状态,要把这种理想变成现实,不是一个10年就能完成,还需要下一个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一线教师要积极支持新课改,要真正转变观念,扎扎实实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培养创新人才而努力工作。

中国广播网:这些年,您感觉农村教育有哪些重要变化? 

周标亮:农村教育的变化我太有体会了。一是教育的普及程度提高了。我们县2002年开始实施两免一补后,我们就不担心困难学生上不起学了,控辍保学工作就好做了。近几年,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一直在涨,由原先的75元逐渐涨到125元、250元、375元,到今年,补助达到了500元。到2007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后,我们的教师就没有一次动员学生上学的记录了。学前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原来不会讲普通话的小朋友现在都学会了。 

二是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了。我们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教师住房都翻新了,学校也有了网络等信息化设备。我们学校的变化就是农村学校的一个缩影。 

人民网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请问,下一步教育部对促进教育公平有哪些考虑? 

袁贵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二是加强薄弱环节,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三是扶持困难群体,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四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和工作重点。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的部署,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公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报记者 张婷 整理)

《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14日 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