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中国教育为何“太偏重训导”?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教育与职业 日期:2013-2-28 9:43:00 人气:

中国教育为何“太偏重训导”?
北方

据《京华时报》报道:应邀参加由清华大学学生会组织的“清华大学时代论坛”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表示:“中国教育太偏重训导,这让中国学生有个很大的缺点:太专一,不管‘闲事’。”作为科学界的泰斗,其对教育界的问题,也同样能“一针见血”,让人警醒。

中国教育为什么会“太注重训导”

呢?以笔者主见,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育目标的盲目化。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市场经济向纵深的推进,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知目标为何的盲目化。当教育目标由强国富民而一变为满足市场需求之后,教育失去了其最为本真的东西,成为趋附于经济的“盲人”,被时代推向了摇摆不走的发展之路。具体到教育中,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向某个方向倾斜。今天需要这样的人才,就教育这样的人才,明天需要那样的人才,就转而向那个领域发展。要学什么,要掌握什么,不学什么,不用掌握什么,成为教育者教导学生最多的话语。此时的学生显然已经成为一个盲目接受灌输的学习机器,何谈关注社会、“管闲事”?

二是教育和受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曾经,为国家培养英才”“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教育与受教育目的,带动着国家教育向前发展,鼓舞着大批有识之士四处求学获知。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今,面对“教育为何”“读书为何”的问题,其答案无不充满功利。为名利、为工作、为权势,更有甚者,人为地扩大“读书无用”的论调,以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王这样的简单对比,就否定教育、否定读书。在如此浮躁与功利的思想驱使下,学什么有用、学什么没用成为学生的最大关注点之后,教育者显然也不能独善其身,于是就顺着社会的这种功利化需求,去开展教育活动、去教育学生。于是,教育成为博取功利的手段,而不是完善自我的途径。

三是教育体制的应试化。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即在于应试教育体制。封建社会以科举取才是应试,到了如今,我们浓然是以考试作为衡量教育的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为判定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高考以分数论成败。而到了大学阶段,应付各种考试,修学分,同样未能眺出应试的窠臼。甚至学生毕业以后,走上了社会,迫于就业压力、工资待遇,依然要参加各种证件考试、资格考试。考不到手的,唉声叹气,考个十证八证的,却未必能够获得理想的职业。如此现实之下,教育又岂能不“偏重训导”,不强调和督促学生学习应“一切以考试为目的”?

“太专一,不管‘闲事’”是学生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让中国教育不“偏重训导”,不教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在于教育的目的明确化,去功利化、去应试化。而这一切,又显然依赖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尽快“上路”。

(文见《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