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需要平衡和创新
薛华领 陈克勤 中国驻以色列使馆教育组
2012年,中国驻以色列使馆教育组组织了几次“外国人谈中国教育”专题座谈会,与会以色列著名中国问题和教育专家及曾经在华留学生代表等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和学术研究,畅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教育决策带来中国人才优势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改革开放后了不起的30年。”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东亚系主任雅丽芙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讲师、中国普教研究专家奥娜博士和尤锐教授表示,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教育投入也大幅增长。
曾经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过的以中友好关系促进会秘书长叶棠美女士强调,那时的大学校园和基础建设与现在没法相比,中国的变化太大了,中国的教育变化也太大了。
叶棠美女士、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夏维明博士和尤锐教授等认为,中国重视教育决策带来的人才优势,在上世纪中期经济迟缓年代没能充分显现,但其人力资本优势,实际上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打下了扎实基础。没有人才优势,即使有开放政策也难以为继。中国的人才优势也是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包括多少代优秀教育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中国教育预算配置不够合理
对于中国教育的问题、危机和未来的发展,雅丽芙含蓄地表示,中国的教育需要平衡发展,在传统和现代、市场和计划、长处和短处之间兼蓄并进。中国现在的教育问题,以色列也曾遇到过,但是,犹太人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特别是来自欧美国家的犹太人具有创新意识,能很快对比反思,寻找最佳对策。
奥娜博士谈到,教育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需要坚定的战略眼光。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方式存在着官本位、大锅饭、追逐利润、行政干预等弊病,这容易埋没优秀人才,浪费科研精力。中国应适时探讨和借鉴西方国家“大学自治”的做法,把大学打造成真正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
中国的教育投入尽管绝对值很大,但基础较差。中国的教育经费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偏低。世界平均教育投入为国内生产总值的4.9%,以色列2009年为8.3%,中国规划2012年达到4%。中国人均公共教育经费仅9.4美元,西方为1000至2000美元。中国教育预算配置不够合理,贫富悬殊:重高校,轻基础;重城市,轻农村。
特拉维夫大学执行校长谢爱伦教授认为,新中国历史才60多年,改革开放不过30多年。相比欧美上百年传统的著名大学,中国高校注重灌输和考试,学生较容易被动、保守,所以培养大学创造性研究还有较长的路。他认为创新精神无法由学校单独培养,因为创新精神首先是一种文化传统,来自全社会熏陶。中国在一些领域里有很强的研究能力,但需要多一点冒险和独立精神,多一点对未知世界的兴趣,这就不仅是大学的任务了。
尤锐教授的夫人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尤锐的看法多了些历史厚重。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需要不断反思,汲取教训,继续前进。中国经济崛起后,正在认真反思自己的历史,重新发掘自己的优秀传统,从传统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中国未来将会走得更好,中国教育将再创辉煌。
认识到孔子学院的积极意义
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猛增、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和以色列的双边关系及各领域的友好合作也突飞猛进。其中,中以教育合作交流近年也随之水涨船高,硕果累累。
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员会秘书长维格多先生对笔者说,以色列政府2012年年初宣布,每年拨款4000万谢克尔(约1100万美元),用于每年向中国提供250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奖学金。这个有远见的大胆决策引起了国内外强烈反响。
去年8月中旬,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以色列3所大学跨入世界大学100强发表评论时强调,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增强,要更多了解中国。他最近已要求在以色列中小学推广汉语教学。以色列社会逐步认识到特拉维夫大学兴建孔子学院的积极意义,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海法大学也希望能开办孔子学院。
《中国教育报》 2013 年 3 月 15 日 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