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的“中国教育梦”
本刊记者 吕瑶
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人大闭幕讲话中新说到的关键词: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传大复兴的中国梦,传递出激奋人心的力量。而如何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我国的教育则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为此,本刊记者梳理了两会上的“中国教育梦”,特别是中国教育的“信息化梦”。 4%和6万所“一师一校”
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在2012年首次达到4%。这是全国两会期间,有关教育的重磅消息。正如分析人土指出的那样,这是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节点。然而,我们在欢呼雀跃的同时还应该想到,作为一个人口大国,4%还是太少了。教育学者熊丙奇在微博上评论说,这是历史性的,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是一个迟到12年才达到的目标,而且是较低的水平。
尽管我国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但区域教育差异化仍很严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称,现在全国一师一校的学校还有6万所,就是说这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这个点也需要办好,要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把优质教育资源传输给他们。事实证明,远程教育手段在减小城乡“教育鸿沟”,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4%能否覆盖到这方面,行政管理部门没有提及。袁部长只是表示,在2020年之前,还是会坚持9年义务教育,不会延长。也就是说此前社会上曾热议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之中的设想还不会实现。
中国教育岂是一个义务教育能够包涵的。现在人人都说教育能够解决一切问题,那谁又来解决教育自身的问题呢?每年两会关于终身学习的提案和建议都寥寥无几,纵然出现一两个,马上被公众关注的柴米油盐之事淹没了。长期处于没有大改变大突破的境地会让人产生茫然的情绪。即使有人有勇气站出来说,我们不在乎这4%,我们是基于社会需求,迫切需要自我发展的行业,在缺乏顶层设计、完备标准的区域我们可以遵循市场规律成长。但如果不能集中全社会的共识,我们就不容易形成合力,就不可能真正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车轮快速前进。
网络公开课和“让全国人民共享北大”
两会上,第一个与网络教育沾边的言论出自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之口,他说:“我有一个梦想,让所有想做北大学生的人都成为北大的‘学生’。”这个“梦想”吸引了会场所有人的目光。
有记者质疑周校长的梦不靠谱,其实北大有着悠久而光荣的旁听传统,沈从文、丁玲、柔石,甚至毛泽东都曾经在这里旁听,至今仍有大量的旁听生流连于此。不过,北大再开放也容不下全国学子,几年前由于不堪重负,北大面对暑期来自全国各地的汹涌的观光人潮采取了封校政策,宣布限制校外人员随便进校参观,不久又开始限制非北大学生在北大教室内旁听。关闭了物理大门的北大,怎么去实现校长的梦想?这个梦想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对此,周其凤解释,他的梦想是借助现代技术让全国人民共享北大的优质教育资源。“借助现代技术”就是建设网络公开课程。周其凤说:“网络公开课对教材、课件和讲授都有很高要求,入选公开课程将成为教学质量的标志和授课老师的骄傲。”由于公开课学生众多,老师也有更多机会听取反馈并改进教学。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把北大优质课程提供给全社会共享,是北大的责任和义务,这样能更好地服务和回报社会,更好地满足公众对北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
周校长的梦想很快引起质疑。汉网—长江日报微博上,许斌发表《请中国的大学开讲“公开课”》一文,提出质问:北京大学组织的“公开课”在哪里?清华大学组织的“公开课”在哪里?国内其他大学组织的“公开课”在哪里?上几所著名学校的网站查询,根本无踪影。
许斌指出,在网易公开课中列有国内许多著名教授的课程,但凡此种种工作,如果都依靠几个商业机构的力量来维持,显然是不够的。让“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让其他大学是全国人民的大学,让全国人民都有来求学的机会,千言万语都不如实际行动来得有分量,那实际行动就是:开讲“公开课”,并上传于网络,供所有人免费观看。只要在学校的网站上设置“公开课”频道,允许所有人传播就可以了。
网络公开课不但要保质保量,还得方便查找和观看,看起来像求学人不讲道理,其实刚好说出了目前我国网络视频公开课不火的症结所在。远程教育和缩小城乡“教育鸿沟”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接受在线访谈时,有网友问:“您认为在线教育能解决教育地区差异化问题吗?”
俞敏洪答:“如果国家很好地利用现在的网络技术和在线教育的发展,可以部分对落后地区的教育产生很好的影响。可是国家给出了很多信息化的费用,结果大量用在了先进城市的先进学校里面,导致优质更加优质,落后更加落后。”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家电商会会长、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把目光投向农村教育领域,提出了关于农村教育发展和师资建设的建议,以解决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城乡差距较大,资源投入不是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改善农村教师的基本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教师评估与表彰机制等一系列建议,通过政府倡导,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带动全民支持和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李东生说:“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学校设施陈旧、教学环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能力差,人均投入与城市相比相差七八倍。”与农村教育资源稀缺形成对比的是,借助“电脑下乡一‘三网融合”等机遇,农村网民规模已经过亿。构建网络教育平台能弥补农村先天办学条件的不足,可缩小城乡“教育鸿沟”。
“远程教育学习不受时间、地域、户籍等因素制约,只要有一台联网的电脑,学生就能通过相关机构的网站,学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远程教育课程,并与全国及偏远地区的同学在线交流、共同进步。”李东生介绍,国内有些网络教育服务机构,比如奥鹏教育承担的教育部“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采用远程教育方式对京、津、辽、粤等8省的1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辐射到当地及偏远地区的教师,快捷、便利、低成本。
李东生说,网络远程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通过信息化,帮助有学习需求的人享受到公平、高效的教育。
一份提案背后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兼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推进终身教育立法进程的建议》的提案。提案指出:
当今中国正在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世界范围内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等等,都必然对我国的人才结构、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乃至公民的学习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在上述国情背景下,适时构建常规性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十分必要且十分迫切。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初步建成学习型社会;十八大报告又对此做了进一步确认,并提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时间离2020年只有七年的余地,然而,我国的终身教育却一直推进乏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立法的缺失导致了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一些诸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工作性质和定位有待明确”、“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明确”、“终身教育工作经费保障尚有待研究”等问题始终悬而未决。鉴于此,尽快制定符合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的“终身教育法规”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为此建议:
1、呼吁法规必须先行。建议政府按2020年初步建成学习型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加快推进《终身学习法》的立法工作。全国人大、国务院和教育部最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终身学习法》安排进入立法规划和立法程序,尽快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和草拟法案,使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有法可依。
2、呼吁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国务院应成立学习型社会建设领导协调机构,教育部可成立继续教育司,并与国务院成立的领导协调机构合署办公,如同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司一样,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在国际上,将终身教育领导协调机构放在教育部是通行做法,当前我国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办公室也都设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这样教育部就可以在国务院领导下,代表国家协调领导各部委及其他系统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协调领导各级政府的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统一调度和协调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切实推进公民的终身学习活动。
这是一份详尽的,具有可操作价值的提案,看到它的时候令笔者眼前一亮,当了解了它的出台过程后,更有些感动。
两会前夕,为了把远程教育界的声音传到两会上,一批关心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发展的各界人士,邀请参会委员一起开了一场主题为“终身学习背景下的网络教育功能和发展”的座谈会,呼吁终身教育立法,并与前来参与的各界嘉宾与委员讨论。
整整一下午的座谈讨论让王东林委员感触颇深,他表示:“网络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发展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感动了我,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愿意参与其中,一起推动。”
全国两会开幕之际,王东林委员把大家的呼吁写成了一份提案草案,并带到了委员驻地。他利用会议空隙为之奔走呼吁,找到“志同道合”的委员,“推销”这份融合了集体智慧的、沉甸甸的“成果”,以期用联名提案的方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最终,提案得到葛剑平、孙洁等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和认同,经过委员们的进一步论证和完善,3月7日,这份由王东林、葛剑平、孙洁等十余人联名的正式提案,被递交到了全国政协十二届大会提案组。
两会期间,《中国远程教育》杂志派记者多方采访两会代表。在两会驻地,就两会提案及教育信息化话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李厅长提了一个建议:把《中国远程教育》杂志赠阅给两会有关代表,让两会代表了解并通过参政议政力量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而据本刊相关负责人透露,行业媒体应该承担起传播理念和推广经验的责任,这项建议很有可能在明年实现。
终身学习梦想需要每一个人关注
党的十八大吹响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号角,如何把“中国梦”转化为13亿人的“幸福梦”就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杨文谈到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说:“我的‘中国梦’是0岁到100岁的终身教育梦,目前各阶段的教育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0到3岁的早期教育还是缺少监管,在早教机构的准入机制、课程设置和师资培养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智商和学分是成长的要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学生在德商、情商、体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也应当得到很好的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同时自己也能拥有很高的幸福指数。”
如何实现教育工作者的“中国梦”?杨文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学校教育已经有比较规范和健全的体制,社会教育通过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努力也有长足的进步,但家庭教育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我呼吁,家长应树立一个与时俱进的‘大教育观’,教育不只是读书识字弹钢琴,而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全人,应该以此作为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
的确,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观以及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影响和教会所有父母了解终身学习,重视教育的连贯性。其实教育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关乎到每个人自身,国家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向全体社会成员普及终身学习理念,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引领大家步入终身追求知识和真理,不断提升个人素质的学习潮流。只有终身学习之梦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每个人的梦想时,实现个人的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国家才可能有具体的时间表。
业界人士在微博上谈论“信息化时代,两会如何更高效”这个问题时,提出一个超牛的解决方案:①结构化知识:将总理工作报告提前录制成电子课件,两会代表及全国人民通过网络学习;②质疑与反思:代表现场分组讨论,可采取现场辩论或世界咖啡等团队研讨模式;全国人民通过网络会议室或微信群进行讨论③行动方案:全国人民通过网络对报告打分,对关键事项投票。
这个解决方案能否在未来变成现实?恐怕现在谁也无法下定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万事皆有可能。
(文见《教育科学》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