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克:创新的根本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教育与职业 日期:2013-6-27 15:42:00 人气:
龚克:创新的根本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固然可喜,但是必须避免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倾向。创新型教育模式的形成要在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培养方式等诸多方面下大力气。创新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创新型人才也不会在一朝一夕涌现出来。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大学作为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首先要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大学创新的根本要义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有人试图以深化专业教学和训练培养创新人才,其实工具化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是南辕北辙的。创新人才首先应该是高素质的“人”,然后才是“才”。世界上一流大学实行的博雅教育等,其实就是着眼于人的素质提升,贯彻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开辟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动局面,首先要修正“以知识和技术为本”的观念。 需要转变培养机制实现自主学习。“拔尖人才”是“冒”出来的,而不是“拔”出来的。主动学习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特征,也是其成长的引擎。教育不是要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视学生为“被”教育者的培养机制,很难让人才“冒”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计划,应该“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给学生选择和发挥的空间,同时给予有效的激励和引导。 改善评价体系。当下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着眼于其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这是“以技为本”或“以知识为本”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形成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导向。所以,转变评价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南开大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我们推出了《素质教育实施纲要》,目标是构建以“公能”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特别强调要形成一套“公能”评价体系。这个探索也遇到了种种障碍,尤其是思想观念上的障碍。 大学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必须进行深刻的教育变革,既要坚决大胆,又要潜心静气,切不可急功近利。 李晓红:以“三创”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武汉大学校长世界发展进程表明,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与技术中心、科学中心的转移是一致的。14世纪以来,世界技术中心、科学中心先后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法国、德国,1860年后又转移到美国,经济高端发展中心的转移与之同步。历史证明,教育中心最终将促成经济中心的形成。 中国已经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必须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发展,深入推进新一轮改革,中国高校才有可能赶超一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是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高校促进经济发展,关键是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过去几十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拔尖创新人才稀缺仍然制约着高端经济的发展。 武汉大学确立了“顶天立地”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战略,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了一批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创办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学校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了一批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大平台。 我们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全国率先提出以“创造、创新、创业”为基本内容的“三创”教育,构建了具有武大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建立了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加大研究生创新奖励力度,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林建华:以管理创新全面激发高校创新活力重庆大学校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从高校改革发展涉及的基础性问题着手,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全面激发高校的创新活力。学科布局调整、学术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和大学制度建设是事关高校改革发展的基础性任务,必须通过综合改革解决高校面临的这些根本性问题。 重庆大学以工科为主,文、理科比较弱,需要调整学科布局;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评价体系中追求数量、急功近利现象比较严重,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和大学制度建设是所有高校都面临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我们正在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正在制订重庆大学章程,构建包含大学章程、管理思想、具体管理制度及规定在内的完善的制度体系。管理思想是将大学精神和价值观贯穿于制度体系的核心部分,但以前的制度体系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正在改革过于追求数量和急功近利的评价体系。我们不将大学排名作为目标,而是着眼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内涵发展。我们要以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凝聚共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追求卓越,努力做到最好。我们强调以制度改革和价值导向为核心,重塑精神文化。我们要打开教室办学,打开校门办学,走出国门办学。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我们提出要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在引进尖端人才和聘任教授时,都要求必须承担教学任务。 教育管理创新需要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我们希望通过管理创新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重大建成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文见《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