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政策研究成果交流暨国家教育政策重大选题研讨会综述
本刊特约记者 邢冰 薛二勇 王振权
2013年1月8日,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召开了“教育政策研究成果交流暨国家教育政策重大选题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国家督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于安教授,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袁本涛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岳昌君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何海燕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执行院长胡娟教授,副院长李立国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育学院院长盂繁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财经处处长、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杜育红教授,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袁桂林教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和震副教授,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姚立迎副部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助理薛二勇副教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石中英教授主持。 与会专家在研讨会上充分交流了近年来具有政策建议参考或转化价值的教育政策研究成果,就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政策、军事教育等领域的教育政策研究成果进行了充分研讨,明确了2013年国家教育政策研究重大选题;进一步密切了合作,联合攻关,优势互补,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一、国际化、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教育改革战略研究
当前国际化、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教育体制机制变革意义重大,亟待深入研究。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立国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孟繁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认为:一是在国际化背景下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注重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二是要重视我国高校在国际学术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重视非重点大学本、专科学生的培养;三是要高度关注城镇化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其实质是对体制机制问题的破解和政策创新,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教育系统多元性的构成等;四是进一步推进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理顺教育与行政之间的关系,克服行政化、市场化、工程化的不良政策倾向和影响。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政策问题研究
1.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与保障机制问题研究
学前教育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十分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杜育红教授指出,目前幼儿园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了财政投入体制机制的混乱,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要通过研究,厘清幼儿园的分类标准;基于分类标准,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别幼儿园的财政投入和社会保障运行机制。
2. 中小学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问题研究
中小学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政策问题。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指出,当前中小学存在着影响教育公平与质量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重点学校教育体制改革问题,包括高中举办国际班,导致大批优秀高中生大规模出国、巨型学校等问题,实质是缺乏国家层面的学校法;二是公办与民办学校的高度同质化问题,通过建立真正意义的现代学校制度,采取特许学校、教育家承办等方式,深化学校制度改革。
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标准问题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已经从追求普及率步入提升教学质量阶段,亟待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问题研究。杜育红教授指出,2006年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只保留了专项财政投入,导致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异明显。对此,一是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和义务;二是要就办学条件出台统一的国家标准。
三、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政策研究
1.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法律地位研究
我国至今尚未建立高等学校相关法律制度,于安教授指出,教育制度的核心不是政府的政策规定,而是学校制度。法律缺失导致高校在制度上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其人才培养方向的明确性。当前在制定高校法律中存在以下困境:一是对高校法律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二是就高校法律的核心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目前,我国学位制度和国际惯例不一致,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指出,在培养留学生方面,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国际惯例存在差距,比如留学生学制问题、学位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改革。
2.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的多年以来,高等教育面临重新定位问题。于安教授指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中国未来30年教育的发展重点应该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定位应该把重点放在为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将国防类人才的培养提高到国家层面。北京理工大学何海燕教授指出,要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政策,建立军民融合的战略人才培养智库体系,增加军工武器装备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投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军民两用的转换,统筹不同部门的国防人才培养规划纲要。高校要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培养懂专业化、信息化,又懂管理经济的人才。
针对目前国内外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问题,清华大学袁本涛教授指出,从存量比较、增速变化、相对比例、经济增长需求以及支撑条件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大,未来仍有一定发展空间。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协调,着力改善科研投入和师资条件等支撑条件。
3.校长职业化、教师政策的问题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胡娟教授指出,大学校长职业化制度亟待健全。一是明确大学校长的岗位职责制度,二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三是建立合理的大学校长发展、激励机制,四是建立合理的大学校长评价制度。
于安教授指出,当前高校教师制度改革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管理模式转型问题,高校以企业管理模式来考核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绩效有待商榷;二是评价机制问题。评价教师的方式方法不科学。三是身份确定问题,高校教师身份是雇员还是成员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四是激励机制问题。
4.高等教育发展地区不均衡政策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发展地区不均衡现象非常严重。北京大学岳昌君教授指出,生均经费差异是高等教育发展地区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增加中西部地区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调整央属高校布局,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优秀教师向西流动,给予中西部地区高校学生更多资助。
四、我国教师教育和培训的重大、关键性政策研究
1.农村教师补给和培养的政策研究
我国农村教师问题实质上与政策有很大的相关度。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指出,“特岗计划”是目前最值得肯定的政策,高一级政府财政负担农村教师工资是发展方向。教师编制政策由不公平向公平转变,教师流动政策涉及城市教师支援农村和地方教师选调政策,前项政策效果有限,后项政策导致农村优秀教师匮乏;顶岗实习政策在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只能作为短期或局部的权宜之计。政策调整时,政策目标群体要单一,中央和省级财政参与保障农村学校事业费负担,保障教师初次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核定教师编制,解决农村事业人员安居问题等。
2.农村教师的现状调研及政策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指出,初步调研发现:“特岗计划”已经有34万人在农村教书,只有0.9%到了村小教学点,其他都在乡镇甚至是在县城;农村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如果给农村新任教师的补贴过高,很可能破坏目前基层教育的均衡格局:农村教师的分配、布局流向完全相反;择校的兴起对村小和教学点的保留和发展的重大挑战,其实质是对教育质量的追求。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建议。
3.教师德育专业化问题的政策研究
教师德育专业化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指出,当前教师德育专业化只有
“学科”专业化而缺失“教育”专业化,解决该问题就应当尽快建立与“教师德育专业化”要求相配套的政策与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师德育专业化”政策体系;大力推动对“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学术研究;努力探索“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教育实践模式;鼓励探索“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校本模式;鼓励教师成为自身德育专业化的自觉主体。
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关键性政策问题研究
1.职业教育有关财税改革政策研究
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亟须破解的难题,胡娟教授指出,财税政策改革是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一要适当提高职业教育社会捐赠的超额扣除比例;二要允许民间职业培训机构用于培训的机器设备等购买费用的纳税扣除;三要提高企业提供实习的税收激励,科学界定税收减免范围;四要对企业聘用职业教育学生提供税收激励;五要适当提高企业培训支出的限额税收扣除;六要允许个人接受职业教育、在职参加职业培训费用的纳税减免。
2.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问题政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步成为城市劳动者的主体,该群体的人力资本特性将影响其接受培训的机会。北京师范大学和震副教授指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有较高的培训意愿,但培训率较低,要打破困境,须从三方面入手:一要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纳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和企业技术技能积累体系;二要提升企业培训主体意识,给予企业培训更多支持:三要构建有利于企业培训的制度环境。石中英教授总结发言认为,专家学者的政策研究视野广阔,覆盖面广,充分显示了专业素养、专业见识和专业洞察力,彰显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
庞丽娟执行副院长总结讲话指出,政策院和专家学者将会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加强教育政策学科建设,加强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的研究,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一起集智聚力、强教兴国,为国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文见《中国教师》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