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在内涵提升中更加趋好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1-19 9:32:00 人气: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研究员 邢晖引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专门用一章系统地部署了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且在全文诸多地方涉及了职业教育;正在修订中的“十二五”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分规划也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任务;刚刚出台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更加具体地描绘了职教改革和发展的路线图和着力点。这些都为预测今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态势提供了依据和空间。喜中有忧、改中有变、变中趋好是中职学校的一种走向。 职校形势喜中有忧。凭借过往的发展历程、现实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判断,未来中等职业教育在“大力发展”的方针下,整体形势是负重快步前行,希望多于困难。其发展的基本态势是从“量变”走向“序变”和“质变”,在规模数量上,继续努力占据高中阶段的半壁江山,继续位居职业教育的主体层级和主力大军,但在这两个数量保证的背后,依然面对着生源紧缺的困难;在体系结构上,纵向层次衔接、横向类型沟通、学历和资格互认、职前和职后相联,“立交桥”比以前更有模样,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职教体系不会马上清晰可见;在质量效益上,政府主导度、行业支持度、企业参与度、内部努力度、社会认同度等,都无疑地会在现今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学校的基础能力和师资质量及资源供给水平都会明显增强,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能否真正摆脱窘境,全国城乡和区域的不平衡状况能否明显改观还是个问号;在体制机制上,宏观管理体制、投资机制、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制度、助学和免费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招生就业制度、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都会在“十一五”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有所突破,教育规划纲要中的10个体制创新重大项目和10个改革试点,《行动计划》中的十大计划和30个项目都是工作的着力点,但体制改革的难度还是很大的,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和多种因素,如对于职业教育,地方没有中央热、操作没有政策热,企业没有学校热等“冷热不均”的现象和关键体制不改变,所有制度难盘活的困扰还将长期存在。大而言之,职业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未来10年前景利好,任重道远。 职校形态改中有变。随着功能拓展、上下延伸、职普打通、生源多样、师资变化、基地完善、场所增多、东西合作、城乡一体、学制灵活、手段现代化等改革步伐的加快,必然使中职学校的形态发生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学历学校,兼有非学历培训机构功能;不再是清一色的学龄段学生,各种背景的社会在职人员融入学校;不再是一统化的全日制、半日制,注册生、半工半读学生将会大量出现;不再是传统“学校化”的特征,工厂式、社区式、田间式、厂中校、校中厂的景象开始显现;不再是单一的城市学校或农村学校,手拉手、总部+分校、分段异地上学的模式逐渐流行;不再是孤独的“单个船”、“大母舰”,中高职一体化、多校联合舰队、抱团集团化发展将是一种趋势;职业学校课程超市、自助式菜单也会出现。总之,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类型,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不再是“千校一面”,将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 职校形象变中趋好。教育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无一不把保障措施放在重要位置。随着职业教育保障措施力度的加大,资源配置的调节优化,职业学校的地位、实力、面貌和形象将会得到很大的改观:财政经费增长和多渠道投入增加,必然使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一大批校企合作的职教集团和职教园区建设,树立了职业教育新景观;千所中职改革创新示范校的启动和实施,必然起到标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使职业学校有了与普通高中相比肩的学校;新一轮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开展,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和管理开发力度的加大,将使“双师型”、“专职+兼职”等师资队伍素质和结构明显提升;重点专业、精品课程、校本教材等建设,带来的是职业学校内涵的提升和特色的发展;“请进来,走出去”和“学校—企业,课堂—车间”等多位一体、“模拟工作环境”等多种形式,带来的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模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使学校的专业和课程教学及招生、就业和培养过程等管理质量和效率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全日制”、“非全日制”、“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的选择,学历证、职业资格证、技能培训证等多种成果的获得,更满足了未成年人和社会各类人员多样化的需求;可就业、可升学,可在职继续学习等多种通道,让受教育者实现终身学习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可能……由此可以想象,职业学校正在发生着结构性变化和内涵式变化,更加“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样的中职学校没有理由不受青睐。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13日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