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突破三大瓶颈提振民办教育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3-15 8:40:00 人气:

——政协委员热议民办教育发展

嘉宾委员:

李书福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孙珩超 全国工商联常委、银川大学校长

李学春 全国工商联常委、重庆工商联副主席

顾也力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

政策如何更给力?入口如何更通畅?质量如何大提升?两会期间,政协委员纷纷建言,“十二五”要加快民办教育发展,必须解决三大瓶颈问题。

政策如何更给力

【瓶颈一】

当前在很多地方,民办学校在办学经费、用地、人才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一直得不到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不少地方出现政策执行不力、走样的问题,民办学校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孙珩超:《民办教育促进法》、教育规划纲要都提出,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对民办教育是鼓励和支持的。但是,好政策一旦缺乏配套和实施细则就会走样。我认为,一方面,教育、发改、税务、工商等部门要联动,按照国家政策共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在省、市层面,需要出台更具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否则好政策就会停留在文件上。

李学春:政策的执行也是事关民办教育发展空间的关键问题。比如,现行税法对教育事业实行包括增值税、土地使用税等在内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行业性法规,民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也应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民办学校很难享受到,享受到了也打了折扣。这是一个对待民办教育的态度问题,也是考量地方政府对待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是否一视同仁。我认为,只有好政策执行有力才能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入口如何变畅通

【瓶颈二】

据全国民办高校发展与改革论坛上提供的数据,2009年,民办高校普遍遭遇招生寒流,新生数量平均下滑40%至50%。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较2009年减少了约70万人,面对来自各种体制高等院校的激烈竞争,一些民办高校招生越来越困难。

李学春:民办学校入口不畅,招生困难,凸显了民办教育的吸引力问题。我觉得,这与整个社会对待民办教育的观念有关。很多人认为民办教育是“次等教育”,很多家长甚至说,我的孩子实在不行才上民办学校。这种不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观念需要引导,大力宣传民办教育也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民办教育、公办教育,只要认真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都是神圣而光荣的事业。观念的引导需要政府作为。

李书福:很多遭遇招生危机的高校都是专科层次的学校,本科层次的学校还是有吸引力。因此,生源危机与当前的高等教育结构有关,也与整个考生人数减少有关。我认为,民办教育不应被动地走向未来,而应主动地争取发展环境的改善,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内涵发展。民办学校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近年来,吉利集团通过战略转型,创造了一个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相适应的独特发展模式,课程设置、师资聘用、学生招收、就业安排等教育内容,应根据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设定,这为学生就业开拓出一条“绿色通道”。

质量如何大提升

【瓶颈三】

由于办学特色不明、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师资力量薄弱,由此导致民办教育优胜劣汰加速,一部分民办学校形成品牌,生存状况良好;一部分民办学校规模日益萎缩,甚至倒闭转让。

顾也力:民办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师资问题。民办学校的师资有三个来源:一部分是自己的师资,一部分是兼职教师,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目前,最不稳定的是年轻教师队伍,流失比较严重,而恰恰能决定学校未来的就是他们。要解决师资问题,一是要留住人才,靠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二是要加强培训和培养,民办学校一定要加大力度,全方位提升年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素养。三是要解决教师的编制和流动问题。能否像公办学校的教师一样,民办学校的教师也能有编制?民办和公办学校之间师资能否流动?这些都是政府下一步应该考虑的问题。

李书福: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是提升民办教育质量的关键。我认为,可以采取一种“倒逼式”的模式,即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出发,学校倒过来制定培养机制。比如,以就业为导向,依据行业需求培养人才;与企业合作大力开展实践教学;通过课程设置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比如,吉利大学推出“311”人才培养模式,“3”指实用语文、实用英语、实用计算机3门必修的基础课;第一个“1”指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训练课程;后一个“1”指围绕一个岗位,或为一个职业而设计的课程集合。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蓝天学院董事长于果——

落实纲要民办教育得实惠

【代表委员身边事】

“今年2月,江西蓝天学院两名教师申报出国做访问学者的项目得到了省里的批准。用政府的钱,送民办高校的教师出国进修,这在学院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蓝天学院董事长于果一见到记者就说起了这件开心事。

“去年两会上,我曾说,对民办教育的歧视不光在教育界,社会各界都有。而现在,这种认识有了改变,改变得益于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让我们看到了各级政府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方面采取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于果说。

“以前我们民办高校根本参与不到政府公派的序列中,学校只能自己出钱派教师出国访问、交流。江西省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支持体制,而且还有时间表,每年都会拿出资金来支持民办教育。”于果说,“这一步的迈出非常具有象征意义,对民办学校和教师的鼓励特别大。”

民办高校教师的“五险一金”、教师的奖励和培训等,都将被纳入江西省级公共财政支持范畴,包括教师申报基金、公派留学、做访问学者等项目。“得到更大支持的民办高校,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于果说,江西省把光伏产业作为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首打造,民办高校成为江西大规模培养光伏产业知识型工人的优势平台,一批民办高校组建太阳能学院,建立新能源相关院系,设置专业,招收学生。

据了解,江西蓝天学院专门引进了相关专业的博士,设立了新能源与材料工程系,还设置了太阳能光伏工程专业方向,从200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已有600多名在校生。由江西省政府牵头,一批光伏产业的大企业与民办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江西省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在2011年开了个好头,相信对其他省份也会有示范效应。今年仅仅是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的第一年,相信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于果满怀信心地说,“对学校来说,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就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7日第2版)